世博德国馆:一个城市的缩影
走进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人们可见一只直径长达三米、重1000公斤的大金属球悬挂在大厅,球内装置有几千根二极管。届时,随着数百名参观者的齐声呐喊,这只悬挂在半空中的大金属球会自由旋转。叫喊的声音越洪亮,大球就会旋转得越快。
“相信这样的互动在历届世博会中是独一无二的。”负责设计建造世博德国馆的科隆博览会国际有限公司项目发言人孔然蒂(Marion Conrady),在接受专访时表示。
“一个城市的缩影”
位于卢浦大桥下的世博国家馆区,世博德国馆与法国馆遥遥相望。与法国馆主设计师雅克·费里埃宣称要带给观众一个“理性而不是浪漫的法国”一样;德国人也希望通过德国馆的设计改变大众对于“严谨的德国人”的固定思维。“长期以来,德国文化一直被外界认为是严谨有余,活跃不足。这一次,我们想要告诉大家,这种观点是很片面的。”孔然蒂解释道。
历经两轮甄选,从25个最终方案中脱颖而出的2010世博德国馆——一个由透明的银色发光建筑膜包裹的“和谐城市”(balancity),漂浮于几根支撑结构上的空间体,被认为是一幢集合了德国式创意以及科技的精彩作品。
“和谐城市”脱胎于典型的德国式城市生活——“在工作与休闲之间、更新与维护传统之间、改革与守旧之间、都市化与自然化之间、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创造出一种均衡与和谐。”
进入德国馆,观众将经历这样一次旅程:首先,参观者将进入一个迷宫似的区域,在这里设计者融合了不同的空间设计,比如隧道、广场或是庭院。走过这块区域,人们将来到通往德国馆的入口;真正进入德国馆内,观众们仿佛进入一个城市,他们可以徒步或者搭乘自动扶梯,穿越布局各异的主题城市空间。首先进入的是港口,然后经过花园、办公楼、公园、加油站,越过档案馆和工厂进入歌剧院;最后人群将聚集到整个展馆最为重要的区域——一个挑高12米、充满未来感的锥形大厅——大厅正中悬挂着一颗巨大的金属球,满大厅都是漂亮的彩色电子投影图像。
这就是整个“和谐城市”的心脏—“动力之源”。“在我们的概念里,这颗球是给予这个城市真正动力以及生命的核心,而要启动这颗球则需要在场所有观众共同努力。
我们希望观众们可以真正成为展览中一部分,在这里他们才是主角,他们可以控制接下来要发生的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集体体验。”在德国馆的设计团队眼中,这幢占地6000平方米的建筑就好像一个城市的缩影;而“动力之源”即是整个建筑的心脏也是这个城市的心脏,“我们想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只要齐心协力,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通过观众的呐喊,这颗金属球将呈圆周状转动,并且迅速加快旋转;其间,各种来自德国都市的不同图像迅速显现在球体上。而后,转动的金属球渐渐地减速,直至停止转动。这时,大厅将笼罩于绿色光环下,厅内将蔓延一种融洽而又自然的气氛;很快,大厅上方呈现出蓝色的天空;此后,金属球面转换成地球;接着,地球上将出现一粒种子,这粒种子又生成为一朵花,象征着新生命的诞生。
这颗金属球的设计者是德国斯图加特的米拉联合设计策划有限公司。在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上,该公司为德国馆策划并实施了一个720度的体验空间,站在展馆演示厅的拱桥上,观众们可以看到四周不断变幻的图片投影。而这一次,他们在上海的设计更为大胆。
把汉堡港搬进世博馆
在德国馆,设计师还以改建过的汉堡港作为模本创造出了“海港新貌”。通过到处都充斥着德国都市画面的“动感隧道”,在隧道尽头,展现在参观者眼前的将是一个湛蓝色的海底世界:伴着水声、泛着气泡、水光倒映四射。在那里有一部电梯将参观者送上水上世界:明媚阳光下的海港,蓝天悠悠,海鸥翱翔,令人叹为观止的现代建筑群,掺杂着海港特有的喧嚣声,这里就是德国最有名的汉堡港。
将一座海港搬到世博国家馆内,这也是德国人的一个创举。“最初的时候我们从很多地方汲取灵感。我们的团队翻阅了许多资料,并从中获得了许多灵感。但最让我们受启发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你们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那么多大型建筑的建造,规模之大、效率之高、速度之快都超过了德国人的想象。”孔然蒂透露。
德国设计师开始意识到对“现代城市”这个概念,德国人的理解与中国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的意思,如果你来过中国的一些城市,比如上海或是北京,你就会发现像德国的一些所谓的大城市,比如柏林、慕尼黑或是汉堡其实并不‘大’,很多并不能称为‘大都市’”。
于是,设计团队开始转化思维,重点展示德国城市的“质量”,展示原汁原味的德国文化。但什么才是德国人眼中典型的德国城市?设计师们把眼光转向德国街头随处可见的那些充满历史感的古旧建筑,“德国人非常注重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存,所以,走在德国的街头,人们常能看到保存完好的老建筑。或许建筑的一边,一幢现代化的大楼正在建造,这构成了一道非常独特的德国城市风景线。”孔然蒂认为这是德国城市最吸引人的地方。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就是汉堡。如今的汉堡港不仅留存着中世纪时代的气息,也见证了现代工业的发展,最终成为一个“工业与艺术、文化与商业”相互结合的熔炉。
在德国馆的设计师眼里,汉堡港的变迁印证了那些老的工业化城市如何转变为如今的新城市。“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新的办公楼、饭店、居民区以及文化场馆被建立起来,但一些旧的工厂却没有因此被销毁,他们被改造成了外表古旧但内在时髦的场所。”孔然蒂解释说,这正是德国人所提倡的保护历史建筑、文化遗迹的态度,而这也是世博德国馆想要传递给外界的一个信息。
“我们将一个城市看作一幢建筑”
Q:德国馆的主题为“和谐城市”。请问在你们的概念中,什么样的城市才能称为“和谐”?
A:所谓的“和谐城市”必须是一个适合人们居住的地方;一个既鼓励创新又保护传统的地方;一个可以将现代城市建筑与自然景色紧密融合的地方。在这个城市里,人人都能在良好的社区氛围内安居乐业,并且得到工作以及休闲上的平衡。这就是德国馆想要展示给大家的一种健康的城市生活态度。
Q:为什么最终选择“和谐城市”这个方案?
A:最初我们收到25个方案,其中有6个进入了第二轮。2008年3月,“和谐城市”这个方案被最终确定下来。当时,大家都很喜欢“和谐城市”的概念。概念中提到的城市与自然、人文的平衡,能很好地回答“如何让城市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此外,这个设计不乏亮点,比如大家都很喜欢的那个“动力之源”(energysource),那也是德国馆的心脏地带。基本上,那是一个活动的区域,区域内有一颗可以转动的金属球。我们希望这能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尤其是中国参观者。
Q:你认为德国馆的建筑特色如何反映上海世博会的主题?
A:基本上,我们将一个城市看作一幢建筑。正如同大家都希望拥有更好的建筑一样,大家更希望居住在更优质的城市环境中,为了实现这样的一个理想城市概念,我们必须克服一些创意上的极限。比如,如何在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内融合自然以及绿色;如何鼓励文化的交流以及人文的和谐;如何以一种创新的方式来解释中国的传统文化。
Q:你们预期德国馆的整体施工将在什么时候完成?
A:整个建筑施工以及内部布展将在2010年4月完成。2010年2月,科隆博览会国际有限公司的世博小组将进驻做最后的协调工作。
德国与世博
2000年6月1日至10月31日,德国举办汉诺威世界博览会,这也是德国历史上首次举办世博会。共有18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了那届世博会;在为期153天的展览中,总共有1850万观众参观了汉诺威世博会。
与以往的任何一届世博会相比,汉诺威世博会无论在形式或是内容上都是一次崭新的尝试。从该届世博开始,这个为期半年的世界性博览会再也不以单纯展示技术发展为目的,而是围绕“人类·自然·技术”的主题,向人们介绍人类应如何借助技术的力量与自然和谐共处。有人评论说,汉诺威世博会塑造了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世博会新形象。
据悉,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投资共计42亿欧元,这相当于当时6.5万名劳工一年工作的产值。然而,随着世博会的闭幕,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迅速衰退。在之后的几年里,德国主要城市的就业率排行榜中,世博会后的汉诺威排在倒数第一。这种情况几年之后才得以逐渐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