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两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改造后的中山南路居民住宅
滨江区百米高的农转居公寓
都说杭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很老,但是走一走杭州的街巷,在“有机更新”的理念下,老街在记住历史的同时展现出了新貌,农房在走向城市化的过程中有了现代新景。
如今,又一项荣誉肯定了这座城市的生机勃勃。
日前,国家建设部公布的2008年32个“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获奖项目中,我市中山南路综合保护工程、高新区(滨江)农村住房改善两个项目榜上有名。
据了解,“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从2000年开始设立,每年评选一次,到目前已经公布了8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主要
反映城镇在改善人居环境工作中某个方面取得的成就。
中山南路综合保护工程:
历史悄然融入生活
背靠城隍山,中山南路是杭州人都知道的南宋御街所在。
8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便是杭州古老的城市轴心和繁华生活象征的地方。然而,800多年的岁月,也让中山南路面临着衰败——传统建筑不断毁损、历史风貌逐渐消失,社区人口结构老化,生活条件亟待改善……
去年5月1日,这条老街正式迎来了“新生”。随着中山南路综合保护工程的启动,全面保护历史与有机更新在这条老街上开始了摸索式的共存。
老房子还是老房子,木结构还是木结构,但原来的破败不堪换了一个新模样——
每户人家都拥有了独立的厨卫,再也不用拎马桶。地面抬高和院落排水的改善,解决了雨天积涝的问题。院落中的违法搭建拆除了,地面重做了。
虽有了上下水系统,古井还是贴心地保留着,还得到了清洗整固,老杭州们又重拾了传统的院落生活方式,原已渐渐消失的杭州特有的“市井味”,和人们面上的笑容一起,回到了老街中。
在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系统规划下,南宋太庙遗址、南宋御街遗址、鼓楼由南至北,形成街区的三个节点。它们的展示方式充分考虑到民众的参与性,使这些遗址不仅成为街区的景观点,还成了人气聚集的场所和街区的精神中心——历史悄然融入了生活。
高新区(滨江)农村住房改善:
全国首个实现多层住宅全覆盖
在滨江区白马湖路和长江南路西南角,四幢高层住宅正在施工。根据规划,四幢住宅都将有34层,房屋总高度100.9米。
这四幢楼是滨江区的农转居公寓,也是杭州第一个百米超高层农转居公寓。
住到高楼里去,对滨江的农民来说早已不是新鲜事。通过八年多的建设,该区在农转居公寓建设上已投入建设资金近74亿元,共开工436万平方米,竣工311万平方米,交付262万平方米,回迁安置拆迁户近1万户,3万余人。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实现多层住宅全覆盖,基本实现了“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市民,农村管理方式向城市管理模式”的三个根本性转变。
“萧山长河头,茅坑角落多”,这是很多人对原来滨江三镇的最初印象。如今,视频、红外线监控为重点的智能化系统、新型的建筑节能材料等,这些中高档城市住宅小区的设计标准,纷纷被运用到小区建设当中。
“建公寓好处很多,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高层建筑密度低,配套、绿化、环境能做得更好,而且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户家庭收入来源。”
如今,滨江区农转居公寓已由以建为主全面转向建管并举阶段,并且探索用村委、社区、物管一体化的形式推动“撤村建居”工作。农转居公寓建成小区气势恢弘、环境优美、外观现代,已经成为滨江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