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栋摩天楼耸立浦东 命运背后的上海高度更替
■从环球金融中心顶层可以俯瞰毗邻的金茂大厦
20年里历经浦东开发启动、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 上海地标从420.5米到632米三次刷新城市高度——
11月29日,总高度达632米、有望成为新的“中国第一高”的“上海中心”大厦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腹地破土动工。在它的旁边,是1999年3月18日竣工的金茂大厦和今年8月29日竣工的环球金融中心,高度分别为421米和492米。如无意外,6年后,“上海中心”将打破它们的纪录,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地标。陆家嘴也将成为中国摩天大楼最密集的区域。
衡量一座城市繁华与现代的标志到底是什么?在当下的中国,最直观的符号无疑是摩天大楼。金茂、环球、上海中心,毗邻而建的三栋超高层大厦,曾经代表、正在代表和即将代表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新高度。每一次席位的更替,似乎都在印证这样一个事实: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从421米到492米再到632米,20年的时间,上海的高度被这三栋声名赫赫的高楼一再刷新。如果高楼也有命运,三栋不同时期建造的高楼,也许就是三个不同版本的故事。
金茂大厦
建筑高度:420.5米
开工日期:1994年5月10日
竣工日期:1999年3月18日
建筑层数:地上88层,地下3层
建筑造价:50亿人民币
环球金融中心
建筑高度 : 492.5米
开工日期 :1997年年初;2003年2月工程复工
竣工日期 : 2008年8月29日
建筑层数 : 地上101层,地下3层
建筑造价 : 83亿人民币
上海中心
建筑高度:632米
开工日期:2008年11月29日
竣工日期:预计2014年
建筑层数:地上121层,地下5层
建筑造价:148亿人民币
金茂大厦
见证浦东开发
电梯以每秒9.1米的速度从地下一层向上飞升,这让耳膜敏锐地感觉到些许因骤然高压带来的胀痛。45秒之后,人已抵达88层的观光厅,阳光很好。从这里往外可以360度俯瞰整个浦西浦东,外滩、虹口足球场、杨浦大桥、汇丰大厦等尽收眼底。玻璃幕墙上印着“前方,中山公园:12公里;巴黎:9250公里”的字样,含蓄地提醒游客们:世界并不遥远,它就在你的脚下。
来自南京的导游贾琼琼刚替十余名旅游团成员购买了70元一张的门票,她告诉记者,金茂大厦仍然是带团来上海观光的一个重要景点。一般来讲,团体游客更愿意选择金茂。“消费者是会考虑成本的,高度差不了太多,但价格便宜了一半,相对来说他们会觉得性价比更高一些。”她拿来做比较的,是旁边新近开业的环球金融中心观光厅:高度474米,门票价格为150元。
观光游览只是金茂大厦盈利模式中的一个小项目。
午饭时分,地下餐厅里挤满了排队等候的公司白领,一楼大厅里的铭牌可以找到他们所属企业的名字——高档写字楼的出租是大厦重要的收入来源,金茂大厦第3到50层为可容纳1万多人同时办公、宽敞明亮的无柱空间。据媒体今年4月报道,“金茂大厦写字楼的租金水平大约在1.8-2美元/平方米/天”,在环球金融中心正式运营之前,金茂大厦“一直在领涨上海高档写字楼市场”。
富丽堂皇的五星级金茂君悦大酒店包揽了这栋高楼的第53到87层,从第56层至塔顶层的核心,形成一个直径27米、净空高达142米的“空中中庭”,大小不等、风格各异的555间客房和各式中西餐厅环绕四周。这些房间的标价最低标准一天的价格是3500元,最贵的江景套房则高达数万元。
1999年8月28日金茂大厦全面营业,次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以这样的笔墨报道:世纪之交,浦江之滨,拔地而起的中华第一高楼——金茂大厦,昨晚随着8888只气球的跃然腾空,全面正式开业。开业庆典上,金茂大厦还将中外宾客的庆贺花篮礼金共20万元捐赠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用于浦东新区老年人白内障“复明工程”。
可以说,金茂大厦见证了浦东从开发早期的冷落到今天的巨大变化。
“金茂大厦的建造,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上海抓住了开发浦东的发展机遇,金茂的首建则是对这一战略定位的实现。”中国金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吴林如是说。在他负责接待工作的4年里,有大约4000多个中外大型团队前来参观访问。对于周边超高层建筑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竞争,吴林表示,任何建筑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扎堆’才能促进共同繁荣”。 [NextPage]
环球金融中心 命途多舛的新高度
在北京念书、来上海度假的美国留学生Blair和他的母亲,最终还是放弃了登上环球金融中心100层观光厅的打算,原因是“排队等候的队伍太长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新高度对游客强大的吸引力。12月5日下午,记者排了45分钟队才坐上电梯,成为这一“世界最高观光厅”的第471706位攀登者。这天,距离环球金融中心正式对外开放的8月30日,刚刚过去97天。
乘坐电梯从环球金融中心“登天”的过程是另一种体验:这套电梯系统与大楼分开设置,游客需要从地下一层开始等候。日本多媒体艺术家岩井俊雄的声光装置“向天空奔去”专为这一主题创作,太阳、月亮、星星以及吉祥物“小天天”随音乐不停变换。电梯内部同样有光影渐变和音律跳动,66秒之后即到达95层。往下的94层是一个750平方米的大厅,将来用作汽车展示和多功能会展;上至97层则是倒梯形风洞的下端,可以打开天窗呼吸空气;风洞上端的100层显示高度为474米,55米长的通廊由银色镜面构成,设有3条透明玻璃地板,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地面上细小的汽车和行人,让恐高者不禁有些目眩。
高度的优势无疑是明显的。从观光厅的玻璃窗户往外望去,俯瞰黄浦江两岸的视野更加广阔。东方明珠塔似乎触手可及,金茂大厦的顶端也在视线下方。环球金融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仅观光旅游这一块,平时的客流量在每天5000人左右,周末则为8000人左右。其票价则分为三档:94层观光价100元;94层和97层2层观光价为110元;94层、97层和100层3层观光价为150元。
其他的盈利模式还包括办公租赁、会务场地租赁、酒店、商业等,其中,写字楼还在预租期的时候就以平均每天每平方米20元人民币的昂贵租金突破了此前由金茂保持的上海办公楼出租的高价纪录。而根据环球金融中心提供的数据,至10月末,大厦的签约入驻率已经达到50%。客户群以跨国企业为主,除了日企、欧美企业以外,也有新唐都等国内一流企业。《上海房地产时报》的报道称,森大厦株式会社对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回报周期预计是12年。
与率先矗立在陆家嘴的金茂大厦相比,以日本的森大厦株式会社为中心、联合日美等40多家企业投资兴建的环球金融中心可谓一波三折、命途多舛:早在1994年,日本森大厦株式会社社长森稔就拍板这一项目,并在次年12月拿到了该地块的使用权。一意要将它建成“世界第一高楼”的森稔投资预算超过750亿日元,高度设计为460米。
1997年,刚刚开始建设地基的环球金融中心遭遇亚洲金融风暴,工程不得不叫停。这一停就是6年。在此期间,美国于2001年遭遇“9·11”恐怖袭击,中国在2003年暴发SARS,投资者的信心不断被削弱,其他投资商纷纷撤资,森大厦的投资比率由30%飙升至80%。直到2003年环球金融中心复工,“世界第一高楼”计划才重新启动。但此时,460米已经无法荣膺“第一”的称号了:2003年10月17日落成的台北101大厦高达508米,其主体高度也有480米。环球金融中心于是将设计高度从460米提高到492米,总投资也超过千亿日元。即便如此,环球金融中心目前也只能以“最高使用楼层高度”和“最高楼顶高度”两项占据全球第一。
经济上的挫折远不是环球金融中心的所有麻烦:2005年,因为原设计方案中大厦造型被比喻为军刀、顶端留有的圆洞被指为太阳旗,互联网上出现反对意见并引发争议。最终的修改方案是:圆形风洞被改为倒梯形,不过因此成就了世界上最高的观光厅。总设计师威廉·佩德森尽管很遗憾最初的设计被“曲解”了,不过他也表示更喜欢现在的倒梯形孔,因为“它看起来更加有力量,并与整栋建筑的造型联系更加紧密”。有趣的是,新的造型被市民们戏称为“起子”,而在观光厅的纪念品专柜里,确有大厦造型的开瓶器在出售。因为比例关系,它们的个头显得有些细长。
不管怎么样,14年之后,目前暂居国内楼宇高度第一的环球金融中心从设想变成了现实,并被美国芝加哥“高层建筑和城市住宅委员会”评为“2008年竣工的最佳高层建筑”。中心对自己的定位是“世界金融磁场”,期望利用其强大的磁引力,吸引全球的信息和人士,创造潮流、产生影响,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新金融中心和文化传媒中心的象征。
上海中心 逆势而上的超越者
一圈密闭的围墙将观望者挡在了外面,头戴钢盔的保安拒绝了记者进入里面拍照的请求。从大门口能看见一栋白墙红顶的两层简易房,印有“热烈庆祝上海中心大厦开工”字样的横幅还没有撤去。听不到建筑工地惯有的机器轰鸣声,一切,都在静悄悄地开展。
11月29日,浦东地区规划的第三座摩天大楼——“上海中心”大厦主楼桩基正式开工,这也意味着上海从此开启了一个新高度时代。这座由上海本土企业投资和建设的超高层大厦,主体建筑结构高度580米,总高度632米,共121层,预计2012年结构封顶且部分运营,2014年竣工交付使用。3个月前,一路之隔的环球金融中心刚刚开业,站在492米的高度,它将亲眼目睹自己的纪录大约在6年后被后来者终结。
按照设计方案,上海中心大厦横截面类似一个三角形,以顺时针方向螺旋式上升并一直延伸到顶端,宛若龙形,在顶端是一个开放式顶棚。它的内部由9个圆柱形建筑叠加形成9个垂直空间。地上5层及裙房为第一个垂直空间,主要是零售和会议中心,第二至第六个垂直空间为办公区域,第七个垂直空间为酒店,第八个垂直空间为酒店及精品办公区域,最上部的一个垂直空间为观光平台和文化活动空间。
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建平表示,“上海中心”功能定位于国际标准的24小时甲级办公楼。此外,该楼还将拥有超五星级酒店和配套设施、主题精品商业、观光和文化休闲娱乐、特色会议设施等多项功能。董事长孔庆伟则表示,“上海中心”不仅仅是一个高度的象征,更反映了不同发展阶段建筑的内涵,整个大厦的建设将贯彻“绿色”的主旨。开工典礼上低噪音的打桩机则是一个例证。
在全球经济陷入危机的关口,“上海中心”的上马颇有些逆势而上的意味。但顾建平认为,恰恰相反,项目的开工对提升信心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乐观地看,到2014年上海中心项目全部建成后,市场应该已走向繁荣,届时“上海中心”的租金会比现在最贵的租金还高。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业内专家对于上海中心项目都是三缄其口,以该话题比较敏感为由婉拒了采访请求。担任“上海中心”专家顾问委员会的一位著名教授表示,其设计方案还没有最后确定,“现在不太好说”。据了解,这个由国内15位顶尖建筑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将在“上海中心”的建设期间,从规划、建筑设计、结构、施工、机电、防灾、绿色建筑等方面为这座标志性建筑出谋划策。
一座城市与三栋摩天大楼
上海要建摩天大楼群的决心由来已久。上海市政府在制定于1993年的《上海陆家嘴中心区规划设计方案》中就在陆家嘴黄金地带预留出3块空地,准备建设3座摩天大楼。
金茂大厦是第一座顺利启动建设的。1992年12月17日,金茂大厦被批准立项。这个日子距离1990年9月10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召开发布会实质性启动浦东开发不过两年多一点的时间。
几乎在金茂大厦开建的同时,日本森大厦株式会社就提出在金茂东侧的空地上建设世界第一高楼环球金融中心,后经过审批立项。当地媒体在环球金融中心开工之时的报道称,这个建筑巨无霸建成后,不仅将成为上海甚至是中国的象征,而且也标志着浦东进入新一轮的开发期。“它的重新启动将是浦东新的起点、新的希望。”当时主抓浦东开发的上海副市长周禹鹏亦在接受上海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加入WTO以后,世界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上海,投向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跨国公司都需要在这里设点,环球金融中心无疑会为上海建造世界级城市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15年之后开工的上海中心,则是那规划中的第3栋超高层标志性建筑。
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和浦东开发开放18年,此时开工建设上海中心,“是因为上海已在资金筹措、科研施工及管理等方面,具备了造这样一幢高楼的能力和条件。”
担任上海中心大厦总工程师的龚剑,从1995年开始连续投身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的建设。在“上海中心”工地的现场协调会后,龚剑接受媒体采访时有这样一段表述:“造金茂大厦时,我感受到的,是浦东开发开放的力度。建环球金融中心,我见证中国安全度过亚洲金融风暴。这一次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上海中心’开工在非常之时,但我们信心百倍。”
争议不绝的摩天大楼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对于摩天大楼的憧憬和担忧,从来都是爱恨交织。由于其体型巨大、功能复杂、地位特殊,往往成为一个区域的地标式建筑,被视作科技的集中体现、地区经济乃至综合国力的象征。但与此同时,高额的造价、庞大的运营费用、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都很现实地摆在了世人面前。甚至连擦玻璃这样简单的活计,放在摩天大楼上也成了一个难题。一个侧面可以佐证的事实是,在记者的采访求证过程当中,高楼的造价、运营成本以及盈利状况都成了讳莫如深的话题。
“从技术层面上讲,假如不计成本,造1000米的高楼都没有问题。”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一位建筑师告诉记者。但一个城市的形象不应完全靠高楼来展示,这样其符号意义就大于实际意义了。他分析认为,追逐高度的心理成因比较复杂,不排除表现财富、技术的因素。
建筑业界内部对摩天大楼的建造也长期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其中不乏院士级别的专家。支持一方认为发展超高层建筑是大势所趋,能够有效减少地面建筑的密度,带动了整个建筑业的发展,以及材料工艺、信息技术、设备制造工艺等其他行业的大发展;反对者则认为超高层建筑在结构安全、造价、消防、交通、生态卫生、小气候环境、心理感受、能源消耗、运行费用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已经不是财富和现代化的象征,反而是一个包袱。中立的观点则是:应根据不同城市、不同地域、不同情况,慎重考虑摩天大楼的问题,政府不要片面地追求标志性建筑,不要受某些开发商所左右,盲目建设超高层建筑。
经济学专家则从另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解读摩天大楼现象:1999年,时任德意志银行证券香港分析师的安德鲁·劳伦斯总结出一个“摩天大楼指数”,即世界最高大楼的兴建通常都是经济衰退到来的前兆,大厦建成,经济衰退。劳伦斯把这个发现称为“百年病态关联”,后来人们将其命名为“劳伦斯魔咒”。诡异的是,在过去的100年里,这一魔咒频频显灵。环球金融中心的竣工与当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似乎再次印证了这一观点。
“从历史时间上来看,好像有这么个巧合,原因是盖大楼肯定都是财力物力最雄厚的时候,经过一段过渡期后,正好处于下滑的曲线。假如从整体和长线来看,这个规律未必必然吻合。”一位摩天大楼的高层人士这样理解。对于危机中的市场需求,他仍抱以乐观态度。
而对于“上海中心”这座建设中的摩天大楼,经济形势的剧变是挑战,也被认为是机遇。这座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上海信心意义的摩天大楼被寄予了“等到5年后‘上海中心’建成之时,有望迎接新一轮的经济复苏”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