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绘构京城最美景观的马国馨

admin 2002-04-27 来源:景观中国网
提起马国馨许多人会感到陌生,但假如说起举世闻名的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首都机场新航站楼,以及为申奥成功立下汗马功劳的奥运场馆建设,则恐怕人人都要叹为
    提起马国馨许多人会感到陌生,但假如说起举世闻名的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首都机场新航站楼,以及为申奥成功立下汗马功劳的奥运场馆建设,则恐怕人人都要叹为观止了。这一系列美仑美奂的首都标志性建筑其实都与一位年过花甲的长者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就是被人称作"大师"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马国馨。

绘制京城最美风景线

    “三十多年来,在您所主持的无数设计中,有没有让您觉得最为得意的作品?”在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并不十分宽敞但却舒适的会议室里,记者问了马国馨这样一个问题。

    身着休闲西服、头发花白的马国馨笑了,他并没有正面回答记者的问题,而是说了一句:“盖房子的过程就是让设计师从理想主义者转变为现实主义者的过程。”

    旁边一位主持研究院里体育建筑设计的青年设计师为记者补充回答说:“马总最在乎的应该是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首都机场新航站楼,在这两大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他耗费了几乎全部的心血。”

    捧着厚厚的一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申奥场馆及体育建筑》,这里面记录的是在北京申奥的关键时刻,在马国馨指导下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集体推出的奥运32个场馆的设计方案和设计理念,奥林匹克公园、奥运村、国际广播中心、北京国际体育中心等,不仅在北京申奥过程中功不可没,并且成为马国馨体育场馆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

    要说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应当是在国内体育设施中首创的“人车分流”,这在举行盛大体育活动或演出时可有效地减轻交通压力,在国际上也是相当先进的设计。另外,更细致入微的匠心独运体现于对残疾人的关怀,在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内,残疾人就算坐在轮椅上也能够顺利到达任何地点,这种“无障碍”理念同样在国内没有先例。

    同样令人感动的“人文关怀”体现在每天人流如梭的首都机场新航站楼的设计中。马国馨为记者讲述了设计过程中许多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意见分歧,一种认为应仿效上海浦东的高大、气派,突出北京现代化的一面;另一种认为应讲求实用性和科学性,考虑新航站楼的“可持续”。

    为设计好新航站楼,马国馨特地前往德国、美国进行考察,发现他们的机场设计都显得十分“理性”。在进一步的调研中,马国馨充分考虑到了细节性问题,如候机大厅越空旷,浪费的空调费用就越多等。在首都机场新航站楼的设计中,光图纸就绘出了7000多张,张张都是马国馨亲自监督绘制。针对机场的主要功能,马国馨对设计人员反复强调的8个字是,“安全、方便、舒适、快捷”。如今,首都机场新航站楼的设计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

    如果说建筑是这个城市辉煌乐章上跳跃的一个个音符,那么,从马国馨手下流出的音符便在这个城市的琴键上敲出的一串无比优美动听的旋律。三十多年来,这旋律从未因岁月的流逝而褪色。1972年他的首个引起轰动的作品是北京国际俱乐部;1976年他作为当时最年轻的项目主持人从事毛主席纪念堂的设计工作;1989年他完成第十一届亚运会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规划设计;1999年完成首都国际机场新航站楼设计;2001年又指导了北京申奥场馆设计方案。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成功设计将马国馨的事业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同时,在国外同行们的惊叹声中,中国的体育建筑设计开始走向新的辉煌。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被评为北京“九十年代十大建筑”之一,并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特等奖”等多项奖励。1992年,当站在国际奥委会高高的领奖台上,捧过由主席萨马兰奇签字的“体育建筑奖”国际奥委会奖牌时,这位面容清瘦却神情坚定的老人几乎落下眼泪来。

东方情结与世界眼光

    “作为北京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今后的建筑设计理念应该是怎样的?”记者迫不及待地向马国馨请教另一个在心中困惑已久的问题。

    马国馨的回答很简要:“北京当然应是充满现代气息的北京,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可能比现代化更为复杂。无论怎样,62平方公里的北京城的建筑应当慎之又慎。”

    记者将马国馨的作品一一拿来细细研读,发现里面处处充满着这个北京老市民对这个古老城市深深的眷念与热爱。如北京中轴线是几千年来北京整体城市布局的点睛之作,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中轴线在奥林匹克公园内得到了延伸,并以“双塔”为终点顶住,这实际上是赋予古老的北京以新时代的理念和气息;再如,北京城“棋盘式”的交通格局也是古已有之,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内交通流线的设计十分注意与外面的环行道路相衔接,这便与城市的总体格局互相呼应。

    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时,马国馨为自己选择的专业是“建筑理论与建筑历史”。于是后来在他无数的作品之中,人们窥见了这位中国建筑大师无法释怀的"东方文明情结"。在首都机场三层国际国内进港的自动扶梯处和国际旅客边检大厅前,重点布置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美术作品作为点睛之笔,尤其是边检大厅迎面54米长、2.8米高的巨幅壁画《长城》,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袁运甫教授等创作,起伏蜿蜒,气势磅礴,深得国外游客的赏。

    恢弘绚烂的“东方文化”同样在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内许多建筑的细节上体现。如建筑檐口下露明的网架节点上形成的三角形外轮廓,让人联想起斗拱;高耸的塔筒外侧向内收分以及它与斜拉索、与屋脊形成的起伏轮廓,酷似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侧角与屋脊的起翘;檐口和屋脊的大红色金属构件让人联想到传统建筑的特有色彩;建筑的平台和多层台基,也是借鉴了传统建筑的常用手法。

    而作为一名曾师从世界建筑设计大师丹下健三、从海外留学归来的设计师,马国馨的眼光往往又是充满国际性和前瞻性的。在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设计中,他率先在国内引入“城市设计”理念,不过分强调各栋建筑物自身的独立和完整,不单纯地研究各栋建筑物孤立的形态美,而更多地关注建筑群整体的组合关系。

    也正因为他的前瞻性的理念,在申奥之前,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已成为北京“绿色奥运”最生动的写照之一。在为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做环境设计方案时,马国馨将建筑、道路、绿地、水面、树木、雕塑等众多元素相揉合,使其互相协调互相衬托,从而突出整体环境效果。有专家评价他“将整个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当作了一个巨型雕塑来加以考虑,这是国内首次大规模的整体环境设计。”   

中国第三代建筑师的领头人

    记者第一次见到马国馨是在申奥前夕,北京建工学院举行的“奥运场馆建设研讨会”上,在可容纳上千人的大礼堂里,他被邀请作一个半小时的专家报告。研讨会上,他的弟子王兵、陈晓民等就奥林匹克公园、国际广播中心等都作了精彩发言,在场的来自五湖四海的专家、商人及社会人士后来得知,这一批人是全国三大建筑设计机构之一——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精英人物。

    第二次与马国馨打交道是邀请他参加一个有关奥运的研讨会,才明白要“抓”住身兼数职的他有多么地难。打电话到办公室,他常奔波在外,打通了他的手机,他又往往已身在千里之外,时间安排常常连他己都无法左右。

    以后记者陆续接触到更多与马国馨共事多年、并接受过马国馨悉心指导的设计师,有设计北京未来“主卧室”——奥运村的崔克家,也有设计过北京金融中心的该院副总设计师胡越。记者的感受是除他们的才华横溢,此外便是对恩师由衷地仰慕与深深的敬意。胡越告诉记者,在工作中他最受马总触动的是他收集资料的方式方法,马总的办公桌上总是堆着厚厚的书报与资料夹,他在平时阅读大量的报刊书籍时总是随时做记录、剪切和整理,这越来越庞大的资料库成为他创作时取之不尽的源泉。总之,在胡越的心目中,马总是“一个思维敏捷、饱览群书、合作愉快”的“富于人格魅力”的人。

    或许正因为如此,在人们心目中“单调刻板”的“建筑设计师”职业被马国馨注入了无限新鲜有趣的内涵。他曾用自己的一台非常普通的摄影机拍下了足之所至的各种中外建筑,并主持过各种建筑摄影活动;他是“清华艺友合唱团”的团员,参加过各种正式演出和比赛;他还是军乐团的成员,萨克斯管是他的拿手乐器。

    20世纪50年代时,中国曾掀起一轮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80、90年代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之时,中国又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建筑作品。如今,有人称“中国第三代建筑师”正在崛起。在这支大军的领头人物中,人们看到了一个矫健的身影,他就是马国馨。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