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古建待新生
admin
2008-10-16
来源:景观中国网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9月23日正式下发。《规划》第7章第4节文化自然遗产部分,对文化自然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注重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9月23日正式下发。《规划》第7章第4节文化自然遗产部分,对文化自然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注重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和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物。
——修缮恢复世界文化自然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烈士纪念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文物中心库房、文物管理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传习所以及相关宗教活动场所。”
列入抢救保护名单的不仅有青城山、都江堰、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等世界级文化自然遗产,还有三星堆遗址、藏族羌族碉楼与村寨等国家级文化自然遗产。涉及二王庙、彭州领报修院、江油云岩寺、平武报恩寺、理县桃坪雕楼羌寨、徽县新修白水路摩崖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90处,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20处。
在汶川特大地震过去5个月后,在重建总体规划正式下发后,在国庆黄金周之后,那些饱经沧桑却被自然灾害无情摧毁的自然文化遗迹,将以何样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共同关注灾后文化自然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
二王庙:
面积广、难度高
三年内有望修复
汶川大地震对都江堰市二王庙古建筑群无疑是一场浩劫。走进二王庙古建筑群,曾经站在上面能将都江堰水利大坝尽收眼底的秦堰楼地基严重下沉,戏楼、厢房、52级梯步、照壁、三官殿、观澜亭等建筑及其围墙全部垮塌。残垣断壁向水利大坝倾斜,破碎的瓦片、断裂的木板横七竖八地躺在山坡上。特别是书有“二王庙”三个大字的照壁,完全被毁。瓦砾、砖块、木块,目之所及,一片废墟。值得庆幸的是,存放李冰塑像的大殿和存放李冰之子塑像的二殿虽然有不小的破坏,但塑像本身破坏不大。
二王庙的抢救保护工作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确定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等8家单位对二王庙古建筑群等22处文化遗产受损单位进行技术对口支援。
目前,二王庙的抢修保护工作已进入工程打围阶段。由于建筑本身损毁严重,修复过程极为复杂,国庆期间二王庙未能与游客见面。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由于二王庙是古建筑群,面积广、修缮难度高,并且二王庙这一带是因山体倒塌而受损,所以还有山体加固的工作。“伏龙观预计明年春节完成修缮,但二王庙完全修复预计要等到2010年。”都江堰景区管理局市场营销处姬艳丽副处长说。
青城山—都江堰景区:
保留伤痛记忆
待客10万人次
被列为世界级文化自然遗产的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在地震中损失惨重:都江堰附近的很多古建筑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其中包括初建于南北朝的二王庙,随山体滑坡毁于一旦;历经千年的鱼嘴开裂;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严重受损,屋脊、墙体全部毁坏,大部分古建筑倾斜,部分垮塌……
在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的重建工作中,记者了解到,此次恢复重建不是震前旧貌的简单“复制”,而是在重建中保存了一段地震留下的“伤痛记忆”。
据青城山——都江堰管理局副局长邓英介绍,景区管理局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将东苑门到张扉亭一段设为地震遗址参观点。在经二王庙前往地震遗址时,游客将通过一段半封闭的木结构通道,观看到“5·12”大地震给都江堰留下的惨痛记忆。
除了地震遗址,重新开放的景区还有另外3个看点,分别是天师洞银杏阁新设的天师创道石刻浮雕、月城湖栈道、远眺地震滑坡带。
今年国庆期间,除了都江堰景区内伏龙观、二王庙,以及青城山前山景区的东华殿、老君阁外,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其他区域都接待了游客。青城山后山由于受损严重,为了安全起见,暂不开放。
据都江堰景区管理局市场营销处姬艳丽副处长介绍,国庆期间青城山—都江堰景区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
羌族碉楼与村寨:
萝卜寨夷为平地
修建羌族博物馆
羌族碉楼村寨也是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的项目,它的分布范围非常广,主要在四川的汶川、理县、茂县和北川,这次受损也较为严重。
位于汶川灾区的龙门山断裂带,是羌族的聚集地。汶川、茂县、理县、北川、丹巴的羌寨被誉为“云朵上的村落”,历经千年沧桑的碉楼被称为羌族建筑的“活化石”。然而,“5·12”大地震却改变了那里的一切:该地区8万同胞失去生命,萝卜寨等许多羌寨被夷为平地,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中的400多件羌族文物被毁,许多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也在地震中遇难……不幸中的万幸,最具羌族特色的古碉楼有3座只出现裂缝和楼尖部分垮塌,其他地方完好无损。
国家对于羌族碉楼和村寨的抢救保护工作十分重视。9月9日至10日,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在四川灾区茂县考察时,就切实推进茂县羌族博物馆灾后重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9月24日,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长赵川荣带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管所副所长范永刚、成都博物院副研究员陈剑到茂县调查了解茂县羌族博物馆灾后重建工作的进展情况。目前茂县羌族博物馆新的选址确定在水西村金龟包与银龟包之间,占地面积为60亩(4公顷)。新馆选址的考古勘探工作,由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州文管所、茂县羌族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进行详细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根据单霁翔局长提出的要求,明年5月12日茂县羌族博物馆灾后重建将开工。
报恩寺:
未能逃脱地震劫数
虫害加重古建受损
有着近600年历史的明代古建筑群——报恩寺,虽屡经地震都安然无恙,然而,在这次特大地震中损毁非常严重。
走上前山门平台,山门两侧古色古香的“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还悬挂在山门墙体上,但山门两侧的围墙已经坍塌,地面上随处可见破碎的琉璃瓦和墙体残渣。“这是明代修建的八字墙,距今有500多年历史了。讲解员以前会给游人讲解这些墙体如何坚固,屡经强烈地震而没有受到破坏,这次却遭遇浩劫。”平武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心痛地说。山门两侧的哼哈二将虽然依旧伫立,但哼将的右手臂已经断裂,手中兵器不翼而飞,右脚下踩着的夜叉小鬼因哼将背后的山墙垮塌,被深埋在废墟中;左侧哈将的手臂、腿、脚等也都在地震中不同程度受损,背后的山墙同样倒塌。天王殿屋脊到处可见残缺、破损的痕迹,而四大天王塑像的手臂、底座更是开裂、损坏。
报恩寺地处山区,因种种原因,管理和建设均较为落后。地震后不久,安徽省芜湖市就派出了一支由5名专家组成的援建小组前往报恩寺。据援建小组的专家在实地勘察后发现,寺内大部分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地震还引发白蚁、钻山蜂搬家,形成虫害,加重了木结构古建筑的受损程度。勘测结束后,援建小组给报恩寺景区提供了一份长达9页的《灾情调查和灾后重建工作建议》,从保护古建筑及发展景区的角度,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具体建议。
三星堆遗址:
馆内文物基本安全
青铜馆顺利迎宾客
“发生地震时,三星堆博物馆馆内有几百名民工正在施工,当即进行了紧急疏散,并启动紧急预案,三星堆文物基本是安全的。”四川省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张耀辉介绍说。三星堆博物馆建设时是按防8级地震设计,地震只是震碎了两件陶器标本,真正的文物并没有一件受损。镇馆之宝——青铜神树在地震中虽不停地摇晃,但由于神树被一根银色钢丝绳牢牢地固定在玻璃罩内,底座也用螺丝钉固定在大理石底座上,所以神树未被震倒,仅部分钢丝绳松动。
地震并未使三星堆博物馆青铜馆陈列改造工程受到巨大影响。据三星堆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张耀辉介绍,三星堆博物馆青铜馆陈列改造工程于去年11月18日开始,历时近9个月,投资2000余万元,在克服了汶川大地震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后,提前2个月竣工,已于7月中旬对游客开放。
抢救保护工作:
保存资料 减少难题
增加抗震 困难重重
地震之后,四川灾区的名胜古迹抢救保护工作迅速展开,从地方到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短短5个月时间,成绩斐然。然而,在抢救保护工作中,确实存在着许多的困难。
“修复这些受损的古建筑,至少还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四川省旅游局的一位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将首先考虑世界级文化自然遗产的恢复建设。“古建筑的整体构架保存了下来,为以后的修复和重建提供了可能。”徐怡涛表示,保存了测绘图、照片等档案资料为修复和重建古建筑降低了施工难度。
此次重建最为突出的一个新课题是如何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据广西文保中心主任张宪文介绍,二王庙、伏龙观等建筑的修复主要包括抢救性清理、排险、基础加固、全面修复以及避雷、消防、安防设施建设等多项内容。“这些古建筑都是木结构的,其结构、材料都相对固定,要在修复中融入‘抗震元素’难度相当大。”张宪文说,虽然传统木结构建筑在外部冲击力下能自动变形,从而形成一定抗震力,但却不足以对抗七八级地震,“此前并无关于古建筑修复中增加抗震功能的先例,所以是个新课题。材料如何选用以及如何将其纳入建筑物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张宪文透露,抗震技术的运用初步考虑限于隐蔽部位,目前专家正在研究应该加什么材料,让建筑能抵御以后的地震或其他灾害,达到抗震要求。
随着《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正式下发,地震灾区的文化自然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也将步入新的阶段。国家文物总局的相关负责人正在积极研究《规划》,根据具体要求,抓紧制定各省、市、单位对灾区进行援助的具体内容。
在经过十一黄金周的检验后,我们有理由相信,灾区文化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和名胜风景区,他们的明天会更好!
“——注重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和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物。
——修缮恢复世界文化自然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烈士纪念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文物中心库房、文物管理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传习所以及相关宗教活动场所。”
列入抢救保护名单的不仅有青城山、都江堰、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等世界级文化自然遗产,还有三星堆遗址、藏族羌族碉楼与村寨等国家级文化自然遗产。涉及二王庙、彭州领报修院、江油云岩寺、平武报恩寺、理县桃坪雕楼羌寨、徽县新修白水路摩崖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90处,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20处。
在汶川特大地震过去5个月后,在重建总体规划正式下发后,在国庆黄金周之后,那些饱经沧桑却被自然灾害无情摧毁的自然文化遗迹,将以何样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共同关注灾后文化自然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
二王庙:
面积广、难度高
三年内有望修复
汶川大地震对都江堰市二王庙古建筑群无疑是一场浩劫。走进二王庙古建筑群,曾经站在上面能将都江堰水利大坝尽收眼底的秦堰楼地基严重下沉,戏楼、厢房、52级梯步、照壁、三官殿、观澜亭等建筑及其围墙全部垮塌。残垣断壁向水利大坝倾斜,破碎的瓦片、断裂的木板横七竖八地躺在山坡上。特别是书有“二王庙”三个大字的照壁,完全被毁。瓦砾、砖块、木块,目之所及,一片废墟。值得庆幸的是,存放李冰塑像的大殿和存放李冰之子塑像的二殿虽然有不小的破坏,但塑像本身破坏不大。
二王庙的抢救保护工作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确定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等8家单位对二王庙古建筑群等22处文化遗产受损单位进行技术对口支援。
目前,二王庙的抢修保护工作已进入工程打围阶段。由于建筑本身损毁严重,修复过程极为复杂,国庆期间二王庙未能与游客见面。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由于二王庙是古建筑群,面积广、修缮难度高,并且二王庙这一带是因山体倒塌而受损,所以还有山体加固的工作。“伏龙观预计明年春节完成修缮,但二王庙完全修复预计要等到2010年。”都江堰景区管理局市场营销处姬艳丽副处长说。
青城山—都江堰景区:
保留伤痛记忆
待客10万人次
被列为世界级文化自然遗产的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在地震中损失惨重:都江堰附近的很多古建筑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其中包括初建于南北朝的二王庙,随山体滑坡毁于一旦;历经千年的鱼嘴开裂;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严重受损,屋脊、墙体全部毁坏,大部分古建筑倾斜,部分垮塌……
在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的重建工作中,记者了解到,此次恢复重建不是震前旧貌的简单“复制”,而是在重建中保存了一段地震留下的“伤痛记忆”。
据青城山——都江堰管理局副局长邓英介绍,景区管理局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将东苑门到张扉亭一段设为地震遗址参观点。在经二王庙前往地震遗址时,游客将通过一段半封闭的木结构通道,观看到“5·12”大地震给都江堰留下的惨痛记忆。
除了地震遗址,重新开放的景区还有另外3个看点,分别是天师洞银杏阁新设的天师创道石刻浮雕、月城湖栈道、远眺地震滑坡带。
今年国庆期间,除了都江堰景区内伏龙观、二王庙,以及青城山前山景区的东华殿、老君阁外,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其他区域都接待了游客。青城山后山由于受损严重,为了安全起见,暂不开放。
据都江堰景区管理局市场营销处姬艳丽副处长介绍,国庆期间青城山—都江堰景区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
羌族碉楼与村寨:
萝卜寨夷为平地
修建羌族博物馆
羌族碉楼村寨也是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的项目,它的分布范围非常广,主要在四川的汶川、理县、茂县和北川,这次受损也较为严重。
位于汶川灾区的龙门山断裂带,是羌族的聚集地。汶川、茂县、理县、北川、丹巴的羌寨被誉为“云朵上的村落”,历经千年沧桑的碉楼被称为羌族建筑的“活化石”。然而,“5·12”大地震却改变了那里的一切:该地区8万同胞失去生命,萝卜寨等许多羌寨被夷为平地,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中的400多件羌族文物被毁,许多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也在地震中遇难……不幸中的万幸,最具羌族特色的古碉楼有3座只出现裂缝和楼尖部分垮塌,其他地方完好无损。
国家对于羌族碉楼和村寨的抢救保护工作十分重视。9月9日至10日,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在四川灾区茂县考察时,就切实推进茂县羌族博物馆灾后重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9月24日,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长赵川荣带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管所副所长范永刚、成都博物院副研究员陈剑到茂县调查了解茂县羌族博物馆灾后重建工作的进展情况。目前茂县羌族博物馆新的选址确定在水西村金龟包与银龟包之间,占地面积为60亩(4公顷)。新馆选址的考古勘探工作,由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阿坝州文管所、茂县羌族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进行详细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根据单霁翔局长提出的要求,明年5月12日茂县羌族博物馆灾后重建将开工。
报恩寺:
未能逃脱地震劫数
虫害加重古建受损
有着近600年历史的明代古建筑群——报恩寺,虽屡经地震都安然无恙,然而,在这次特大地震中损毁非常严重。
走上前山门平台,山门两侧古色古香的“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还悬挂在山门墙体上,但山门两侧的围墙已经坍塌,地面上随处可见破碎的琉璃瓦和墙体残渣。“这是明代修建的八字墙,距今有500多年历史了。讲解员以前会给游人讲解这些墙体如何坚固,屡经强烈地震而没有受到破坏,这次却遭遇浩劫。”平武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心痛地说。山门两侧的哼哈二将虽然依旧伫立,但哼将的右手臂已经断裂,手中兵器不翼而飞,右脚下踩着的夜叉小鬼因哼将背后的山墙垮塌,被深埋在废墟中;左侧哈将的手臂、腿、脚等也都在地震中不同程度受损,背后的山墙同样倒塌。天王殿屋脊到处可见残缺、破损的痕迹,而四大天王塑像的手臂、底座更是开裂、损坏。
报恩寺地处山区,因种种原因,管理和建设均较为落后。地震后不久,安徽省芜湖市就派出了一支由5名专家组成的援建小组前往报恩寺。据援建小组的专家在实地勘察后发现,寺内大部分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地震还引发白蚁、钻山蜂搬家,形成虫害,加重了木结构古建筑的受损程度。勘测结束后,援建小组给报恩寺景区提供了一份长达9页的《灾情调查和灾后重建工作建议》,从保护古建筑及发展景区的角度,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具体建议。
三星堆遗址:
馆内文物基本安全
青铜馆顺利迎宾客
“发生地震时,三星堆博物馆馆内有几百名民工正在施工,当即进行了紧急疏散,并启动紧急预案,三星堆文物基本是安全的。”四川省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张耀辉介绍说。三星堆博物馆建设时是按防8级地震设计,地震只是震碎了两件陶器标本,真正的文物并没有一件受损。镇馆之宝——青铜神树在地震中虽不停地摇晃,但由于神树被一根银色钢丝绳牢牢地固定在玻璃罩内,底座也用螺丝钉固定在大理石底座上,所以神树未被震倒,仅部分钢丝绳松动。
地震并未使三星堆博物馆青铜馆陈列改造工程受到巨大影响。据三星堆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张耀辉介绍,三星堆博物馆青铜馆陈列改造工程于去年11月18日开始,历时近9个月,投资2000余万元,在克服了汶川大地震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后,提前2个月竣工,已于7月中旬对游客开放。
抢救保护工作:
保存资料 减少难题
增加抗震 困难重重
地震之后,四川灾区的名胜古迹抢救保护工作迅速展开,从地方到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短短5个月时间,成绩斐然。然而,在抢救保护工作中,确实存在着许多的困难。
“修复这些受损的古建筑,至少还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四川省旅游局的一位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将首先考虑世界级文化自然遗产的恢复建设。“古建筑的整体构架保存了下来,为以后的修复和重建提供了可能。”徐怡涛表示,保存了测绘图、照片等档案资料为修复和重建古建筑降低了施工难度。
此次重建最为突出的一个新课题是如何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据广西文保中心主任张宪文介绍,二王庙、伏龙观等建筑的修复主要包括抢救性清理、排险、基础加固、全面修复以及避雷、消防、安防设施建设等多项内容。“这些古建筑都是木结构的,其结构、材料都相对固定,要在修复中融入‘抗震元素’难度相当大。”张宪文说,虽然传统木结构建筑在外部冲击力下能自动变形,从而形成一定抗震力,但却不足以对抗七八级地震,“此前并无关于古建筑修复中增加抗震功能的先例,所以是个新课题。材料如何选用以及如何将其纳入建筑物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张宪文透露,抗震技术的运用初步考虑限于隐蔽部位,目前专家正在研究应该加什么材料,让建筑能抵御以后的地震或其他灾害,达到抗震要求。
随着《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正式下发,地震灾区的文化自然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也将步入新的阶段。国家文物总局的相关负责人正在积极研究《规划》,根据具体要求,抓紧制定各省、市、单位对灾区进行援助的具体内容。
在经过十一黄金周的检验后,我们有理由相信,灾区文化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和名胜风景区,他们的明天会更好!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