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玲珑塔:本不是奥运演播塔备选方案
admin
2008-08-26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08年8月2日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进行第二次彩排,很多慕名前往“鸟巢”的游客都惊讶地发现,在“鸟巢”背面的一座塔状的高耸建筑,变幻着蓝、金、紫、绿、红各种不同的颜色。
2008年8月2日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进行第二次彩排,很多慕名前往“鸟巢”的游客都惊讶地发现,在“鸟巢”背面的一座塔状的高耸建筑,变幻着蓝、金、紫、绿、红各种不同的颜色。人们猜想,这或许是新添的景观设施,却不知道,这座塔的真实身份是奥林匹克多功能演播中心。
2008年5月6日上午,当最后一根钢梁被成功吊升到100多米的高空时,这座面向世界的演播塔,终于宣告完工。而晶莹剔透的塔身,更为它赢得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玲珑塔”。
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1972年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组委会第一次提供了专用的新闻中心。自此之后,在奥运体育场馆设置国际广播中心成为惯例。然而由于北京奥运场馆本身没有设计太大的承重,因此并不适合在顶端加盖演播场所,而整个奥林匹克公园内也缺少一个可以俯瞰全局的制高点。因此为了满足各国转播商们“希望捕捉到有关奥运最新鲜独特画面”的要求,奥组委决定建设一座全新的演播塔,并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统一公开竞标。
“说到‘玲珑塔’方案的出炉,真是几经曲折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玲珑塔”方案设计者之一崔恺对《北京科技报》表示,最早关于这座塔的方案,并不是针对奥运演播塔的设计需要,而是参与奥运观光塔的方案竞争。但在那次的竞争中,“玲珑塔”只是崔恺工作室众多备选方案的其中之一,而最终胜出的则是该工作室的另一方案——“生命之树”,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观光塔最终并没有投入施工。在崔恺心中,那份对于“玲珑塔”独特造型的深厚情结却越发强烈了。一年后,当演播塔公开竞标之际,机会终于来了。
考虑到以奥运场馆为背景的电视转播需要,设计小组将它的位置定于奥林匹克公园的中心区,西侧与中轴景观大道相接,东侧与国家体育场的训练场相连。崔恺说,玲珑塔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东方古老的塔建筑,然而却并非刻意突现“中国塔”,而是希望回避掉人们概念中熟知的“封闭型”塔结构,展现一种时尚的几何外观理念。“奥林匹克公园中的主角是‘鸟巢’与‘水立方’,因此‘玲珑塔’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应当是绝对的抢眼,而是一种通透与纤细的特殊感觉。”
方案确定了,施工起来却并不轻松。由于演播塔的每层,都是由一个正等边三角锥和一个倒等边三角锥相扣而成,因此在倾斜60度的坡面之上,工人几乎无法站立,更别说具体作业了。北京建工集团相关负责人郭海刚告诉《北京科技报》,“没有平面,我们就制造平面。项目部在每两层之间都用钢构件搭造架子,然后再在这个架子上安装平台,工人站立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另一个难题来自于庞大的施工材料。“整个工程用钢约2100吨,由11万块钢构件组成,全部需要人工现场拼接,然后再整体提升,但世界上却没有同类工程可供参考。”郭海说,针对这样的难题,技术人员决定采用“地面组拼、整体吊装”的“搭积木”方法。先在地面将器件组合成64个小锥面体,再进一步将它们合并为18个大单元体,然后在空中实施整体吊装,这样不仅降低了高空作业的难度,同时还减少了从地面搭建繁琐脚手架的周折。
建成后的“玲珑塔”,在夜晚变化的灯光下风情万种,但唯独顶层观光厅下空缺的一层,让很多人产生疑惑,各种说法层出不穷。有人说是为了通风,有人说是为了稳定结构、避免头重脚轻。
“这样的设计主要是基于造型和美学上的考虑。”崔恺说,“玲珑塔”区别于古老塔造型的重要一点,就是它外观上的空透。“这样做,可以打乱节奏,凸显顶层的观光厅。此外也可以明显划分出功能区域,‘空缺层’之上是观光层,之下是转播层。而从远处望去,观光层就好像一只屋顶上的宝瓶。”
作为奥林匹克公园中的最高建筑,132米的“玲珑塔”也是整个奥运工程的收官之作。来北京考察的伦敦奥组委官员曾对它的设计赞不绝口,甚至开玩笑说要在伦敦举办奥运会时,将这座塔漂洋过海地搬过去。
2008年5月6日上午,当最后一根钢梁被成功吊升到100多米的高空时,这座面向世界的演播塔,终于宣告完工。而晶莹剔透的塔身,更为它赢得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玲珑塔”。
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1972年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组委会第一次提供了专用的新闻中心。自此之后,在奥运体育场馆设置国际广播中心成为惯例。然而由于北京奥运场馆本身没有设计太大的承重,因此并不适合在顶端加盖演播场所,而整个奥林匹克公园内也缺少一个可以俯瞰全局的制高点。因此为了满足各国转播商们“希望捕捉到有关奥运最新鲜独特画面”的要求,奥组委决定建设一座全新的演播塔,并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统一公开竞标。
“说到‘玲珑塔’方案的出炉,真是几经曲折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玲珑塔”方案设计者之一崔恺对《北京科技报》表示,最早关于这座塔的方案,并不是针对奥运演播塔的设计需要,而是参与奥运观光塔的方案竞争。但在那次的竞争中,“玲珑塔”只是崔恺工作室众多备选方案的其中之一,而最终胜出的则是该工作室的另一方案——“生命之树”,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观光塔最终并没有投入施工。在崔恺心中,那份对于“玲珑塔”独特造型的深厚情结却越发强烈了。一年后,当演播塔公开竞标之际,机会终于来了。
考虑到以奥运场馆为背景的电视转播需要,设计小组将它的位置定于奥林匹克公园的中心区,西侧与中轴景观大道相接,东侧与国家体育场的训练场相连。崔恺说,玲珑塔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东方古老的塔建筑,然而却并非刻意突现“中国塔”,而是希望回避掉人们概念中熟知的“封闭型”塔结构,展现一种时尚的几何外观理念。“奥林匹克公园中的主角是‘鸟巢’与‘水立方’,因此‘玲珑塔’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应当是绝对的抢眼,而是一种通透与纤细的特殊感觉。”
方案确定了,施工起来却并不轻松。由于演播塔的每层,都是由一个正等边三角锥和一个倒等边三角锥相扣而成,因此在倾斜60度的坡面之上,工人几乎无法站立,更别说具体作业了。北京建工集团相关负责人郭海刚告诉《北京科技报》,“没有平面,我们就制造平面。项目部在每两层之间都用钢构件搭造架子,然后再在这个架子上安装平台,工人站立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另一个难题来自于庞大的施工材料。“整个工程用钢约2100吨,由11万块钢构件组成,全部需要人工现场拼接,然后再整体提升,但世界上却没有同类工程可供参考。”郭海说,针对这样的难题,技术人员决定采用“地面组拼、整体吊装”的“搭积木”方法。先在地面将器件组合成64个小锥面体,再进一步将它们合并为18个大单元体,然后在空中实施整体吊装,这样不仅降低了高空作业的难度,同时还减少了从地面搭建繁琐脚手架的周折。
建成后的“玲珑塔”,在夜晚变化的灯光下风情万种,但唯独顶层观光厅下空缺的一层,让很多人产生疑惑,各种说法层出不穷。有人说是为了通风,有人说是为了稳定结构、避免头重脚轻。
“这样的设计主要是基于造型和美学上的考虑。”崔恺说,“玲珑塔”区别于古老塔造型的重要一点,就是它外观上的空透。“这样做,可以打乱节奏,凸显顶层的观光厅。此外也可以明显划分出功能区域,‘空缺层’之上是观光层,之下是转播层。而从远处望去,观光层就好像一只屋顶上的宝瓶。”
作为奥林匹克公园中的最高建筑,132米的“玲珑塔”也是整个奥运工程的收官之作。来北京考察的伦敦奥组委官员曾对它的设计赞不绝口,甚至开玩笑说要在伦敦举办奥运会时,将这座塔漂洋过海地搬过去。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