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康熙敕建”海神庙遗址在津重见天日

admin 2008-08-13 来源:景观中国网
  天津市首次对明清海防遗产资源系统调查登记,目前取得阶段性成果。“康熙敕建”海神庙遗址得以重见天日。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此次考古调查中,对位于大沽船坞附近的海

  天津市首次对明清海防遗产资源系统调查登记,目前取得阶段性成果。“康熙敕建”海神庙遗址得以重见天日。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此次考古调查中,对位于大沽船坞附近的海神庙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清代海神庙甬道、山门、西配殿、御制碑亭及围墙建筑基址等遗存;出土清代御制海神庙汉白玉石碑、柱顶石、绿琉璃筒瓦、板瓦等重要文物。大沽海神庙遗址的初步考古成果,是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

  独特的复合型文化遗产

  海神庙建于1695年,康熙视察大沽,敕造此庙,并御题“敕建大沽口海神庙”匾。1922年,海神庙观音阁失火,大庙化为灰烬,成为遗址。这次海神庙遗址的发现使大沽船坞成为复合型文化遗产。从性质上看,既是传统文化遗址,又是工业遗产;从时间上看,既是古代遗存,又是近代文化;从形态上看,既有地下遗址,又有地上建筑;从遗产的功能上看,既有像海神崇拜这样的精神内涵,又有体现了修造轮船、枪炮这样的物质生产过程。该文化遗产的多元性,充分体现了天津城市文化的特征,其核心价值就是不同文化要素的相互渗透、相互依托。大沽炮台、海神庙与大沽船坞遗址等明清海防文物资源共同承载了中国从古代走向近代的曲折历程,对于它们的科学调查与保护,为深入发掘我市大尺度线性文化遗产价值提供了重要载体。

  “勘定”大沽口炮台

  大沽海口自古为津门屏障,明代始建炮台。清嘉庆、道光、咸丰年间不断增修扩建,南北两岸共有炮台6座。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这里进行了中外闻名的大沽口保卫战。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战争中,义和团将士和清军士兵共同进行了反侵略的斗争。1901年,清廷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炮台随即被拆毁。本次考古勘察的重大突破是:确认了大沽口炮台的原初地面,约在距现地表以下2.2米深处。大沽口炮台的原初地面的发现,像一把钥匙,解决了一直以来对炮台围墙高度难以确认的“锁”,为全面多角度认识大沽口炮台原貌又增加一个可靠的“标尺”,在地球物理勘探和遥感考古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考古新进展。

  湮没已久的船坞得以确认

  由李鸿章主持修建于1880年的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也是本市海防遗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大沽口炮台东侧,是中国北方第一家近代化的造船厂。作为北方工业摇篮、中国北方产业工人的发祥地、中国造船工业和兵器工业的活化石,大沽船坞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自然与人为淤塞导致废弃,有的船坞逐渐变成遗址。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大沽船坞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共发现4处船坞遗迹与1处船台遗迹。

  由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的此次专项考古调查已在塘沽区、汉沽区调查登记炮台、船坞、营盘、军械弹药库等海防遗存近20处。这是本市继长城、大运河资源调查之后第三处大尺度线性文化遗产专题调查。通过全面考古调查与重点考古勘探与发掘,进一步证实天津海防工程作为明清时期国家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两代,乃至中国近代史上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此次的遗产资源为全面审视本市地域文化特色、彰显城市个性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