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专家为红白镇农民设计自建房规划方案
地震灾害过后,灾区农户将有怎样的新家?同济大学专家近日为汶川大地震重灾区红白镇农民设计自建房规划方案,尽力展现当地藏族、羌族民俗风情,充分利用灾后废墟中可用的建筑材料,提高永久性住宅的“性价比”。
6月初,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开展了地震灾区灾后农民自建房设计规划行动,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多家设计规划单位的专家分成7个组赶赴灾区考察,根据当地特点推出农户新建永久性住宅的规划方案。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6人专家组的“包干区”是震中95%房屋倒塌的重灾区红白镇。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都市设计院常务副院长汤朔宁介绍,整个房屋设计讲的是因地制宜。他们实地考察测绘时,不断与当地人交流、开展调查,比如,“希望外观是怎样的?”“每家大约多少人住?”“日常生活对房屋的功能设计有啥特殊要求”等等,充分考虑农户最迫切的需求。
调研后还发现,身边许多资源可以充分利用。首先,红白镇地处林区,有着丰富的木材资源,根据国家规定,当地每人可使用9立方米的木材,而在建筑材料学中,木结构本身就具有良好的韧性,只要在建筑过程中注意“防火间距”,无疑可以造出安全系数较高的“抗震房”。其次,当地绝大多数房屋倒塌后,废墟中的“垃圾材料”随处可见,这些只要善加利用,均可成为有效又安全的建筑结构填充物,降低了建筑成本。据悉,经进一步细化后,这一方案将首先为镇中心区域五桂坪村的300多家农户建起样板房,之后再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