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秀重建新址已基本确定 恢复震前需5至10年
admin
2008-06-16
来源:景观中国网
曾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后去西藏林芝援藏两年、现为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广州市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工作前线指挥部总指挥的赵南先,对记者娓娓谈起自己对这次地震灾难
曾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后去西藏林芝援藏两年、现为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广州市支援四川灾区抗震救灾工作前线指挥部总指挥的赵南先,对记者娓娓谈起自己对这次地震灾难尤其是映秀震难的思考,论证之严密丝毫不输于专家。
不容置疑,汶川大地震是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板块相撞后引起相接地壳剧烈活动,并完全按照中国的造山运动由西南向东北延伸,以极快速度纵向传播,加之震源较浅——距地面只有19公里,瞬间造成川、甘、陕相邻地区大面积破坏。
映秀的东边是一座山——云华山,西边也是一座山——庙基坪山,北边还是一座山——西瓜老山,地震时映秀镇显然成了一把楔子,同时受到三方面的强力挤压,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地表错位断裂,几乎没有一座房子能够幸免;同时,三山表层向镇中心同一方向坍塌,即使你逃出来,也会给滚动的岩石砸死砸伤,可以说当时生存的几率极低。阿坝州政府门户网站最早一篇报道便描述了当时的惨状:都江堰至映秀公路全线瘫痪,必经的白花大桥全部垮塌,由于余震不断,山上滚石频繁,极其危险;映秀镇有常住人口6641人,加上流动人口共1万余人,生还的仅有2300余人,其中1000余人伤势严重,急需医护人员、药品、包扎药械和食品、饮用水......
为此,赵南先对映秀未来的永久性建设提出了四点意见:
映秀六镇都处在高山峡谷地带,地质灾害频繁,可利用的平地即坝子不多,开展永久性建设包括过渡安置板房建设时,镇村规划、选址首先要考虑地质和生态安全,要避免把建筑物放在造山运动和地震带等破坏力强的地方,要敢于打破历史上遗留下生产生活与居住的格局。
其次,要重视促进数千年形成的社会结构、文化传承与今天的城市化工业化浪潮的融合,要化危机为发展的时机,按照科学发展观加速调整原有的产业结构和居住格局,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集中建设若干个点,不能原来是什么今后还是什么,否则在高山峡谷中为分散的居民花了大量资金通水通路又通电,却每个点只有少数几户人家用得上,劳民伤财,效率很低。
再次,建筑设计方式应予专门研究。既要处理好建筑与气候天气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建筑与地形地貌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建筑与生态保护、文化保护的关系。如羌寨顶平底不平,也没有什么防雨设施,家家户户都有碉楼;高原上更是支一顶帐篷抹一层泥就行了,而汶川映秀却是多雨,建筑时可下半截用石头,上半截用钢结构,既代替木材,又可尽量少用木头。
最后,不能穿新鞋走旧路,要首先建立好机制这一决定一切的东西。特别是对口援助机制一定要体现高水平,要多多借用外力和外脑,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一点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援助时注意不仅要给钱给物,更重要的是输入和移植管理模式,培育好组织和发展经济社会的能力,否则,除了多了几座新房子,一切还是照旧,再好的援助也难以维持。
赵南先强调,我们对口支援的目的是要灾区人民发展和安康,而不是显示我们比他们强。目前,广州的建设者们按照朱小丹书记和张广宁市长的嘱托,根据陈国副市长的指示,怀着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和灾区群众,科学规划,以人为本,探索出了三种行之有效的模式,要为灾区建最好的板房。“集中建房”模式。地震后,1.2万多人的映秀镇只剩下不足3000人。无论是从生存和发展,还是在感情上,大多数原本就在镇上从事第三产业的幸存者仍希望住在镇上。考虑到这一诉求,广州和映秀确立了“集中建房”模式,以通过集中居住安置,恢复镇区的社会功能,并决定优先提供教育、医疗和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用房。
“适度规模集中”模式。在映秀、漩口和水磨三镇,不少河谷平地早已被泥石流淹没。比较平整的土地也多是部队、医疗队的帐篷驻地。还有一些平地要用于规划灾后重建或企业恢复生产,压根不能动。同时,地震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次生灾害非常严重,一些平地经不起地质评估,往往在头一天看中并敲定,一夜醒来又被推翻。尤其特别的是,这两个镇居民点分布比较散,老百姓又不愿意离开原来生活生产的地方太远。根据这种复杂局面,双方提出了“适度规模集中”建房的思路。主要是在交通可以通达的地方,构建适度规模的板房组团或组群,并实现社区功能。连阿坝州也把州指挥部新址放在了水磨镇。
“分散的临时安置与永久性建设相结合模式”。援建方广州还和映秀三镇还从实际出发,把分散的临时安置与永久性建设结合起来。据了解,映秀三镇有近60个行政村、200个自然村,散布在高山峡谷中,人烟稀少。一些不是位于震中区、受损不是很严重的村落提出不想建临时活动板房,要求帮助建设永久性住房。对此,决策者们拟考虑将原板房建设资金补助给受灾群众,由他们组织自建,以充分调动各房积极性,切实解决分散受灾群众的居住问题。
不错,经历过灭顶之灾的映秀正在等待重生。事实上,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派的清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专家组一行早前已兵分四路,分别赶往成都,汶川-茂县、理县、映秀四地进行安置重建方面的考察和规划工作。
映秀镇镇长蒋青林告诉记者,在经过专家们审慎的调查和检测后,映秀重建的新址已基本确定,即在原址以西一公里处,与原来的镇子隔桥相望,估计三年后可恢复重建,不过,映秀要完全恢复到震前水平需要5到10年的时间。
41岁的汶川县县长廖敏也表示,震前,全州上下曾投入数千万元用于加强映秀的基础建设,随后又启动了总投资30亿元的圣湖生态旅游项目,这项工作今后还将继续;同时,他们还将提请正在对口援助映秀三镇板房建设的广东省广州市届时给予映秀方面全方位的支持,相信把映秀早日打造成阿坝生态旅游第一镇、羌族文化重镇的目标不会是一个童话。
幸存的村民李云泉原本打算永远离开映秀这一伤心地,现在,他却对记者说:“我就是担灰担浆,也要把映秀重建起来。”
不容置疑,汶川大地震是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板块相撞后引起相接地壳剧烈活动,并完全按照中国的造山运动由西南向东北延伸,以极快速度纵向传播,加之震源较浅——距地面只有19公里,瞬间造成川、甘、陕相邻地区大面积破坏。
映秀的东边是一座山——云华山,西边也是一座山——庙基坪山,北边还是一座山——西瓜老山,地震时映秀镇显然成了一把楔子,同时受到三方面的强力挤压,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地表错位断裂,几乎没有一座房子能够幸免;同时,三山表层向镇中心同一方向坍塌,即使你逃出来,也会给滚动的岩石砸死砸伤,可以说当时生存的几率极低。阿坝州政府门户网站最早一篇报道便描述了当时的惨状:都江堰至映秀公路全线瘫痪,必经的白花大桥全部垮塌,由于余震不断,山上滚石频繁,极其危险;映秀镇有常住人口6641人,加上流动人口共1万余人,生还的仅有2300余人,其中1000余人伤势严重,急需医护人员、药品、包扎药械和食品、饮用水......
为此,赵南先对映秀未来的永久性建设提出了四点意见:
映秀六镇都处在高山峡谷地带,地质灾害频繁,可利用的平地即坝子不多,开展永久性建设包括过渡安置板房建设时,镇村规划、选址首先要考虑地质和生态安全,要避免把建筑物放在造山运动和地震带等破坏力强的地方,要敢于打破历史上遗留下生产生活与居住的格局。
其次,要重视促进数千年形成的社会结构、文化传承与今天的城市化工业化浪潮的融合,要化危机为发展的时机,按照科学发展观加速调整原有的产业结构和居住格局,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集中建设若干个点,不能原来是什么今后还是什么,否则在高山峡谷中为分散的居民花了大量资金通水通路又通电,却每个点只有少数几户人家用得上,劳民伤财,效率很低。
再次,建筑设计方式应予专门研究。既要处理好建筑与气候天气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建筑与地形地貌的关系,还要处理好建筑与生态保护、文化保护的关系。如羌寨顶平底不平,也没有什么防雨设施,家家户户都有碉楼;高原上更是支一顶帐篷抹一层泥就行了,而汶川映秀却是多雨,建筑时可下半截用石头,上半截用钢结构,既代替木材,又可尽量少用木头。
最后,不能穿新鞋走旧路,要首先建立好机制这一决定一切的东西。特别是对口援助机制一定要体现高水平,要多多借用外力和外脑,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一点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援助时注意不仅要给钱给物,更重要的是输入和移植管理模式,培育好组织和发展经济社会的能力,否则,除了多了几座新房子,一切还是照旧,再好的援助也难以维持。
赵南先强调,我们对口支援的目的是要灾区人民发展和安康,而不是显示我们比他们强。目前,广州的建设者们按照朱小丹书记和张广宁市长的嘱托,根据陈国副市长的指示,怀着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和灾区群众,科学规划,以人为本,探索出了三种行之有效的模式,要为灾区建最好的板房。“集中建房”模式。地震后,1.2万多人的映秀镇只剩下不足3000人。无论是从生存和发展,还是在感情上,大多数原本就在镇上从事第三产业的幸存者仍希望住在镇上。考虑到这一诉求,广州和映秀确立了“集中建房”模式,以通过集中居住安置,恢复镇区的社会功能,并决定优先提供教育、医疗和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用房。
“适度规模集中”模式。在映秀、漩口和水磨三镇,不少河谷平地早已被泥石流淹没。比较平整的土地也多是部队、医疗队的帐篷驻地。还有一些平地要用于规划灾后重建或企业恢复生产,压根不能动。同时,地震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次生灾害非常严重,一些平地经不起地质评估,往往在头一天看中并敲定,一夜醒来又被推翻。尤其特别的是,这两个镇居民点分布比较散,老百姓又不愿意离开原来生活生产的地方太远。根据这种复杂局面,双方提出了“适度规模集中”建房的思路。主要是在交通可以通达的地方,构建适度规模的板房组团或组群,并实现社区功能。连阿坝州也把州指挥部新址放在了水磨镇。
“分散的临时安置与永久性建设相结合模式”。援建方广州还和映秀三镇还从实际出发,把分散的临时安置与永久性建设结合起来。据了解,映秀三镇有近60个行政村、200个自然村,散布在高山峡谷中,人烟稀少。一些不是位于震中区、受损不是很严重的村落提出不想建临时活动板房,要求帮助建设永久性住房。对此,决策者们拟考虑将原板房建设资金补助给受灾群众,由他们组织自建,以充分调动各房积极性,切实解决分散受灾群众的居住问题。
不错,经历过灭顶之灾的映秀正在等待重生。事实上,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派的清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专家组一行早前已兵分四路,分别赶往成都,汶川-茂县、理县、映秀四地进行安置重建方面的考察和规划工作。
映秀镇镇长蒋青林告诉记者,在经过专家们审慎的调查和检测后,映秀重建的新址已基本确定,即在原址以西一公里处,与原来的镇子隔桥相望,估计三年后可恢复重建,不过,映秀要完全恢复到震前水平需要5到10年的时间。
41岁的汶川县县长廖敏也表示,震前,全州上下曾投入数千万元用于加强映秀的基础建设,随后又启动了总投资30亿元的圣湖生态旅游项目,这项工作今后还将继续;同时,他们还将提请正在对口援助映秀三镇板房建设的广东省广州市届时给予映秀方面全方位的支持,相信把映秀早日打造成阿坝生态旅游第一镇、羌族文化重镇的目标不会是一个童话。
幸存的村民李云泉原本打算永远离开映秀这一伤心地,现在,他却对记者说:“我就是担灰担浆,也要把映秀重建起来。”
彩虹常在风雨后。且让我们深深地、深深地,为新映秀祝福。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