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号声渐去,水波声中觅旧迹
admin
2008-06-16
来源:景观中国网
对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宿迁“城里人”来说,最难忘怀的莫过于运河畔的杨柳清风和激起阵阵水波的船只。而在京杭大运河千年的岁月里,波声、桨声、号子声则记载了沿
对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宿迁“城里人”来说,最难忘怀的莫过于运河畔的杨柳清风和激起阵阵水波的船只。而在京杭大运河千年的岁月里,波声、桨声、号子声则记载了沿河城市的兴衰,记载了那段几乎被现代人遗忘的历史。
昔日淮北之一大埠
在中运河宿迁城区段,运河一号桥东首两侧,28组红色楔型结构的建筑物散落在绿荫和青草之间。宿豫区水务局副局长、区水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国松告诉记者,这就是运河广场,也是我市唯一一个以运河原有建筑为主题,体现中运河造船文化、工业文化的船厂遗址广场。她向观光者展开一幅中运河的历史长卷,让市民流连其间,迷而忘返。
作为漕粮运输的主要通道,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描绘了一幅京杭运河繁忙水运的画图: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续。在这段历史中,宿迁也因运河而昌盛起来。在殷惟和编纂的《江苏六十一县志》下卷《宿迁县·城市》中,曾将宿迁称为“商贾辏集,市街兴盛,为淮北之一大埠”。往来商旅让宿迁从一个苏北小城发展成“淮北之一大埠”,漕运的兴起造就了宿迁造船业的发展。
在极度扩张的元朝时期,意大利大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原黄河入海口处见到“有属于大汗之船舶逾15000艘,盖于必要时运输军队赴印度诸岛者也,缘此地距海仅有一日程”。而这个黄河入海口的位置就在今天的宿迁老城区以南70公里处。到了明朝时,我国造船业的发展达到了第三个高峰,并一直延续到清朝初年。当时的政府在淮阴的清江浦修建船厂和漕仓,“帆樯林立,盛极一时”,而宿迁作为淮北的重要大埠之一,修船、造船的工肆就聚集在靠近中运河的东关口附近。
但是,随着后期的运河失修,漕运改道,宿迁“出此间者除邻近数县外,已可谓绝无其人”,商业交往大为减少,“市况遂日益衰落”。
今朝市民凭风怀古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其中的很多河段至今还是重要的航运水道。在宿迁,穿城而过的大运河航运发展,留下了人民繁衍生息的深刻烙印。
新中国成立后,运河的水运功能再次得到发挥,宿迁再次发展水运和造船工业。据市经贸委工作人员介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市就重新拥有了木质船舶、水泥船舶制造修理行业,到2007年6月,全市有各类船舶修造厂(点)59家,其中取得省船舶检验局颁发船舶生产技术条件认可证书的船厂有52家,其中三级船厂12家,四级船厂40家。行业从业人员5000人,年修造船能力30万吨以上,年产值超过2亿元,形成了宿城区双庄镇、宿豫区皂河镇两个造船工业集中区。他告诉记者:“在中运河环境整治之前,大多数的船厂集中在城区运河段。”
位于运河一号桥东首的船厂遗址广场的前身就是宿迁船厂,这座船厂曾红火了几十年,当年的宿迁人以能进这家厂当工人自豪。在运河被确定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后,当地政府在2002年底开始了中运河城区段遗产廊道景观带工程,浙江籍教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被邀请主持设计。“我们对于遗产的理解远远不止停留在沿岸古迹遗址、诗词歌赋、历史典故、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层面上,而是将“遗产”的概念扩展到更广的范围,即珍惜每一段时间历程,将每一个历史积沉面的遗物进行筛选,创造出既能延续当地历史文脉、尊重当地文化选择、能够在百姓中引起共鸣,同时又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运河特色。”俞孔坚说,设计最好能保留船厂的味道,用现代景观语言改造成公园。于是,在运河边便留下了昔日船厂、烟囱、油罐的宿迁沿河工业遗址,而这些也成为运河生活圈最吸引市民的一个亮点。
昔日淮北之一大埠
在中运河宿迁城区段,运河一号桥东首两侧,28组红色楔型结构的建筑物散落在绿荫和青草之间。宿豫区水务局副局长、区水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国松告诉记者,这就是运河广场,也是我市唯一一个以运河原有建筑为主题,体现中运河造船文化、工业文化的船厂遗址广场。她向观光者展开一幅中运河的历史长卷,让市民流连其间,迷而忘返。
作为漕粮运输的主要通道,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唐人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描绘了一幅京杭运河繁忙水运的画图: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续。在这段历史中,宿迁也因运河而昌盛起来。在殷惟和编纂的《江苏六十一县志》下卷《宿迁县·城市》中,曾将宿迁称为“商贾辏集,市街兴盛,为淮北之一大埠”。往来商旅让宿迁从一个苏北小城发展成“淮北之一大埠”,漕运的兴起造就了宿迁造船业的发展。
在极度扩张的元朝时期,意大利大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原黄河入海口处见到“有属于大汗之船舶逾15000艘,盖于必要时运输军队赴印度诸岛者也,缘此地距海仅有一日程”。而这个黄河入海口的位置就在今天的宿迁老城区以南70公里处。到了明朝时,我国造船业的发展达到了第三个高峰,并一直延续到清朝初年。当时的政府在淮阴的清江浦修建船厂和漕仓,“帆樯林立,盛极一时”,而宿迁作为淮北的重要大埠之一,修船、造船的工肆就聚集在靠近中运河的东关口附近。
但是,随着后期的运河失修,漕运改道,宿迁“出此间者除邻近数县外,已可谓绝无其人”,商业交往大为减少,“市况遂日益衰落”。
今朝市民凭风怀古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其中的很多河段至今还是重要的航运水道。在宿迁,穿城而过的大运河航运发展,留下了人民繁衍生息的深刻烙印。
新中国成立后,运河的水运功能再次得到发挥,宿迁再次发展水运和造船工业。据市经贸委工作人员介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市就重新拥有了木质船舶、水泥船舶制造修理行业,到2007年6月,全市有各类船舶修造厂(点)59家,其中取得省船舶检验局颁发船舶生产技术条件认可证书的船厂有52家,其中三级船厂12家,四级船厂40家。行业从业人员5000人,年修造船能力30万吨以上,年产值超过2亿元,形成了宿城区双庄镇、宿豫区皂河镇两个造船工业集中区。他告诉记者:“在中运河环境整治之前,大多数的船厂集中在城区运河段。”
位于运河一号桥东首的船厂遗址广场的前身就是宿迁船厂,这座船厂曾红火了几十年,当年的宿迁人以能进这家厂当工人自豪。在运河被确定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后,当地政府在2002年底开始了中运河城区段遗产廊道景观带工程,浙江籍教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被邀请主持设计。“我们对于遗产的理解远远不止停留在沿岸古迹遗址、诗词歌赋、历史典故、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层面上,而是将“遗产”的概念扩展到更广的范围,即珍惜每一段时间历程,将每一个历史积沉面的遗物进行筛选,创造出既能延续当地历史文脉、尊重当地文化选择、能够在百姓中引起共鸣,同时又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运河特色。”俞孔坚说,设计最好能保留船厂的味道,用现代景观语言改造成公园。于是,在运河边便留下了昔日船厂、烟囱、油罐的宿迁沿河工业遗址,而这些也成为运河生活圈最吸引市民的一个亮点。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