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广东“首善之区”
admin
2008-05-14
来源:景观中国网
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路子,努力成为广东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这是省委书记汪洋对广州发展确立的新定位、新目标和新动力,
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路子,努力成为广东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这是省委书记汪洋对广州发展确立的新定位、新目标和新动力,“把准了广州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极大地鼓舞了以敢闯、敢冒著称的广州人。在群星璀璨的珠三角乃至大珠三角地区,广州如何奠定“龙头”地位、实现其“首”?我们特邀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为“首善之区”建设建言献策。敬请垂注。
产业:优化圈层布局,推动区域产业一体化
现代产业体系和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产业应如何布局?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对保持广州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促进广州城市职能转型、加快建设成为全省的“首善之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产业功能分区不够清晰、土地产出效益不够高、产业集聚度不够强
广州产业布局的基本特征是圈层布局与极化发展并重。从总体看,呈现由核心圈层向四周递减格局:大致由天河、越秀、荔湾、海珠等4区构成内圈,2007年内圈行政区划面积占全市面积的3.8%,生产总值占全市总量的45.7%;大致由白云、花都、黄埔、萝岗、番禺、南沙等六区构成中圈,2007年中圈行政区划面积占全市的47.9%,生产总值占全市的47.2%;大致由增城、从化两市构成外圈,2007年外圈行政区划面积占全市的48.3%,生产总值占全市的6.4%。内圈层主要以服务业为主,中圈和外圈层基本以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为主导产业,农业所占比重都不大。广州产业在总体呈现圈层分布基础上,各圈层内组团式极化发展十分显著。由天河、海珠、越秀、荔湾组成的中部组团经济规模优势突出,经济贡献量大,是服务业主要集聚区,集聚了以商贸、房地产、信息服务、会展、商务、旅游、金融等为主导的服务业。东部、南部组团是广州最重要的工业集聚地,北部组团近年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发展规模和发展势头均不及东部和南部组团。
广州产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产业功能分区还不够清晰、土地产出效益还不够高、产业集聚度还不够强。
促进产业合理迁移,进一步优化圈层布局
内圈层中心城区要加快“退二进三”步伐,促进以总部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要以发展总部经济为核心,围绕总部经济发展,依托科教文、医疗科研等优势,以信息化为动力,大力发展金融、商务、会展、商贸、创意产业,构建现代服务业集群。中圈层要进一步优化工业和服务业布局,推动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夯实东进工业发展轴和南拓工业发展轴,东进工业发展轴要全力打造以汽车工业为主体的交通运输装备工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南拓工业发展轴要大力发展临港工业集群。外圈层要积极引导都市型农业发展,加快形成全市的生态保护屏障。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全面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挖潜、清理、置换等多种办法,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建立工业用地与投入产出挂钩的核算制度,鼓励建设和使用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建设用地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努力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消耗数量向更多地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致力在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次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推动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
一是要加强广佛都市圈建设,实现广佛产业一体化发展。要加强基础设施合作,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产业空间合理布局。要完善圈层结构,高度重视中心城镇和重点城镇的建设,构筑多核心的空间结构。二是要推动广州与珠三角经济圈产业布局一体化发展,建设珠三角共同体,增强珠三角集聚和扩散能力。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广州作为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三是要加强穗港澳大珠三角经济区的合作发展。重点加强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的高端合作。要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发展,构建穗深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走廊,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软件、动漫创意产业,拉动大珠三角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此外,还要全方位拓展穗港澳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作者分别系广州市社科院数量经济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和区域经济所副研究员
服务业:服务全国、影响亚太
现代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加快广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强广州的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是实现将广州建设成为广东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的重要战略举措。
有必要、有条件确立“服务全国、影响亚太”的发展定位
从广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础条件、发展水平和发展空间要求看,广州完全有必要、有条件确立“服务全国、影响亚太”的发展定位。首先,广州已经形成了总量大、结构较完整的服务业产业体系,其总量规模和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已经基本具备服务全国的产业基础和能力;其二,广州产业雄厚,制造业发达,尤其是重化工业优势明显,为广州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高端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依托;其三,近年广州一系列国际性枢纽基础设施的成功建设,为广州服务全国、影响亚太提供了重要现代基础设施条件;其四,广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两大特征,即市场化程度高和外向型经济发达,为广州服务全国、影响亚太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机制和经验支持;其五,广州服务业在现有基础上要获得更大发展,需要有更大的市场空间,确立服务全国、影响亚太的定位,可以为广州服务业的大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支持;其六,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这为广州现代服务业实现服务全国、影响亚太的发展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坚持全面、综合发展方针
广州服务业的最大优势是综合服务优势。目前,广州已形成了商贸、物流、会展、租赁与商务、房地产、信息等多个支柱服务业与各类新兴服务业全面发展格局,并形成了较完整的服务产业体系和综合服务功能。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广州应该发挥综合服务优势,围绕广州的多个优势服务产业和领域,打造多个主干功能为支撑的综合服务产业体系,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全面发展格局,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注重发挥优势服务业的带动、促进作用
广州现代商贸、会展、物流业是优势比较明显的服务产业,这些服务业基本属于流通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除零售业外)的范畴。在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起码在近、中期应将流通服务业摆到重要的位置加以大力推进。尤其要高度重视发挥“千年商都”优势,借助广州流通服务业整体优势突出和珠三角作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的有利条件,搭建国际贸易大平台,形成国际性采购中心、商品集散中心、商务中心和结算中心,打造现代国际大商都,促进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以带动广州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东京、新加坡等先进城市的成功发展经验表明,依托本身发达的制造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加快研发、设计、技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发展的一条捷径,同时也是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广州要充分发挥制造业发达,尤其是重化工业发达的优势,走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之路,大力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向生产服务业领域延伸,积极开展研发、设计、技术服务以及相关的生产服务;大力鼓励和支持各类生产服务业为广州制造业提供优质的生产服务,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中实现双赢,获得共同发展。
加快服务国际化的步伐
广州应充分发挥综合服务功能优势,利用广州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高、外向型经济发达和枢纽性基础设施先进的有利条件,紧紧抓住服务国际化这一新趋势提供的机遇,同时借助亚运会、广交会更名转型等重大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积极推进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大服务业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广州服务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提高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扩大国际服务市场的占有率,促进广州服务国际化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和创意服务业
金融、信息和创意服务业,是附加值最高的服务业,是高端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和创意服务业,可以优化服务业结构,改变广州服务业结构层次偏低的状况,对增强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功能,引领产业高端化发展,建立现代产业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者系广州市社科院现代市场研究所所长
城市综合承载力:“首善之区”的基础和保障
广州要努力成为广东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这对广州在广东省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要在全省经济发展中保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二是要在全省以“宜居”为标准的城市建设中起典范作用。因此,广州必须在经济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上做到最好。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广州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也不小。与世界先进城市比较,资源利用方式仍较粗放,废弃物排放量不减,环境问题不容乐观,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承载力面临严峻形势。如果不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上取得进步,提高综合承载力,广州的经济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将是难以持续的,更不可能做到最好。由此可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是广州建设成为“首善之区”的基础和保障。广州必须通过优化产业、控制人口、改善资源、美化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城市,提高综合承载力。
转变发展模式,建立节约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提高效率、重复使用和资源再生,建立低消耗、少排放、高效益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优化结构、提升功能、扩大规模、促进分工,使产业结构向知识化、信息化和高技术化转变;顺应制造业服务化转向趋势,率先在我国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变革,大力发展租赁产业,促进产品制造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发展。
产业:优化圈层布局,推动区域产业一体化
现代产业体系和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产业应如何布局?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对保持广州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促进广州城市职能转型、加快建设成为全省的“首善之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产业功能分区不够清晰、土地产出效益不够高、产业集聚度不够强
广州产业布局的基本特征是圈层布局与极化发展并重。从总体看,呈现由核心圈层向四周递减格局:大致由天河、越秀、荔湾、海珠等4区构成内圈,2007年内圈行政区划面积占全市面积的3.8%,生产总值占全市总量的45.7%;大致由白云、花都、黄埔、萝岗、番禺、南沙等六区构成中圈,2007年中圈行政区划面积占全市的47.9%,生产总值占全市的47.2%;大致由增城、从化两市构成外圈,2007年外圈行政区划面积占全市的48.3%,生产总值占全市的6.4%。内圈层主要以服务业为主,中圈和外圈层基本以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为主导产业,农业所占比重都不大。广州产业在总体呈现圈层分布基础上,各圈层内组团式极化发展十分显著。由天河、海珠、越秀、荔湾组成的中部组团经济规模优势突出,经济贡献量大,是服务业主要集聚区,集聚了以商贸、房地产、信息服务、会展、商务、旅游、金融等为主导的服务业。东部、南部组团是广州最重要的工业集聚地,北部组团近年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发展规模和发展势头均不及东部和南部组团。
广州产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产业功能分区还不够清晰、土地产出效益还不够高、产业集聚度还不够强。
促进产业合理迁移,进一步优化圈层布局
内圈层中心城区要加快“退二进三”步伐,促进以总部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要以发展总部经济为核心,围绕总部经济发展,依托科教文、医疗科研等优势,以信息化为动力,大力发展金融、商务、会展、商贸、创意产业,构建现代服务业集群。中圈层要进一步优化工业和服务业布局,推动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夯实东进工业发展轴和南拓工业发展轴,东进工业发展轴要全力打造以汽车工业为主体的交通运输装备工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南拓工业发展轴要大力发展临港工业集群。外圈层要积极引导都市型农业发展,加快形成全市的生态保护屏障。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全面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挖潜、清理、置换等多种办法,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建立工业用地与投入产出挂钩的核算制度,鼓励建设和使用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建设用地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水平。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努力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消耗数量向更多地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致力在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次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推动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
一是要加强广佛都市圈建设,实现广佛产业一体化发展。要加强基础设施合作,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产业空间合理布局。要完善圈层结构,高度重视中心城镇和重点城镇的建设,构筑多核心的空间结构。二是要推动广州与珠三角经济圈产业布局一体化发展,建设珠三角共同体,增强珠三角集聚和扩散能力。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广州作为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三是要加强穗港澳大珠三角经济区的合作发展。重点加强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的高端合作。要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发展,构建穗深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走廊,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软件、动漫创意产业,拉动大珠三角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此外,还要全方位拓展穗港澳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作者分别系广州市社科院数量经济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和区域经济所副研究员
服务业:服务全国、影响亚太
现代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加快广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强广州的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是实现将广州建设成为广东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的重要战略举措。
有必要、有条件确立“服务全国、影响亚太”的发展定位
从广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础条件、发展水平和发展空间要求看,广州完全有必要、有条件确立“服务全国、影响亚太”的发展定位。首先,广州已经形成了总量大、结构较完整的服务业产业体系,其总量规模和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已经基本具备服务全国的产业基础和能力;其二,广州产业雄厚,制造业发达,尤其是重化工业优势明显,为广州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高端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依托;其三,近年广州一系列国际性枢纽基础设施的成功建设,为广州服务全国、影响亚太提供了重要现代基础设施条件;其四,广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两大特征,即市场化程度高和外向型经济发达,为广州服务全国、影响亚太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机制和经验支持;其五,广州服务业在现有基础上要获得更大发展,需要有更大的市场空间,确立服务全国、影响亚太的定位,可以为广州服务业的大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支持;其六,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这为广州现代服务业实现服务全国、影响亚太的发展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坚持全面、综合发展方针
广州服务业的最大优势是综合服务优势。目前,广州已形成了商贸、物流、会展、租赁与商务、房地产、信息等多个支柱服务业与各类新兴服务业全面发展格局,并形成了较完整的服务产业体系和综合服务功能。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广州应该发挥综合服务优势,围绕广州的多个优势服务产业和领域,打造多个主干功能为支撑的综合服务产业体系,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全面发展格局,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注重发挥优势服务业的带动、促进作用
广州现代商贸、会展、物流业是优势比较明显的服务产业,这些服务业基本属于流通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除零售业外)的范畴。在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起码在近、中期应将流通服务业摆到重要的位置加以大力推进。尤其要高度重视发挥“千年商都”优势,借助广州流通服务业整体优势突出和珠三角作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的有利条件,搭建国际贸易大平台,形成国际性采购中心、商品集散中心、商务中心和结算中心,打造现代国际大商都,促进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以带动广州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东京、新加坡等先进城市的成功发展经验表明,依托本身发达的制造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加快研发、设计、技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发展的一条捷径,同时也是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广州要充分发挥制造业发达,尤其是重化工业发达的优势,走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之路,大力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向生产服务业领域延伸,积极开展研发、设计、技术服务以及相关的生产服务;大力鼓励和支持各类生产服务业为广州制造业提供优质的生产服务,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中实现双赢,获得共同发展。
加快服务国际化的步伐
广州应充分发挥综合服务功能优势,利用广州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高、外向型经济发达和枢纽性基础设施先进的有利条件,紧紧抓住服务国际化这一新趋势提供的机遇,同时借助亚运会、广交会更名转型等重大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积极推进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大服务业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广州服务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提高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扩大国际服务市场的占有率,促进广州服务国际化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和创意服务业
金融、信息和创意服务业,是附加值最高的服务业,是高端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和创意服务业,可以优化服务业结构,改变广州服务业结构层次偏低的状况,对增强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功能,引领产业高端化发展,建立现代产业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作者系广州市社科院现代市场研究所所长
城市综合承载力:“首善之区”的基础和保障
广州要努力成为广东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这对广州在广东省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要在全省经济发展中保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二是要在全省以“宜居”为标准的城市建设中起典范作用。因此,广州必须在经济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上做到最好。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广州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也不小。与世界先进城市比较,资源利用方式仍较粗放,废弃物排放量不减,环境问题不容乐观,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承载力面临严峻形势。如果不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上取得进步,提高综合承载力,广州的经济发展和宜居城市建设将是难以持续的,更不可能做到最好。由此可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是广州建设成为“首善之区”的基础和保障。广州必须通过优化产业、控制人口、改善资源、美化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城市,提高综合承载力。
转变发展模式,建立节约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提高效率、重复使用和资源再生,建立低消耗、少排放、高效益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优化结构、提升功能、扩大规模、促进分工,使产业结构向知识化、信息化和高技术化转变;顺应制造业服务化转向趋势,率先在我国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变革,大力发展租赁产业,促进产品制造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发展。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