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天争论终尘埃落定:广州天字码头不拆了
admin
2008-04-03
来源:景观中国网
近十多天以来,有关天字码头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事件的起因是据说天字码头要拆迁。在媒体、专家一番抗议后,官方才迫不及待地站出来表态:天字码头并不拆迁,纯属媒体的报道失
近十多天以来,有关天字码头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事件的起因是据说天字码头要拆迁。在媒体、专家一番抗议后,官方才迫不及待地站出来表态:天字码头并不拆迁,纯属媒体的报道失误。
一则报道引来满城风雨
3月18日,媒体首次披露天字码头要拆迁的消息。据报道,广州市越秀区长办公会议消息透露,有着300年历史的天字码头明年6月将完成它的任务,成为广州人永远的记忆。根据规划,天字码头将在2010年前搬迁至新建的大沙头港湾广场,搬迁后,这里将不再停靠游船,而是改建为滨水景观广场,作为亚运会的一个景观节点,将成为市民观光休闲的亲水平台。
这个消息犹如重磅炸弹,砸中了每一个对广州几千年历史有着浓厚情结的人的心窝。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沿江中路及北京路交界的天字码头,俗称“广州第一码头”,于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形成,在清代时专为迎送官员而设,是目前广州使用历史最久的码头。1839年,林则徐到广东禁烟在此上岸,孙中山也曾在此坐船逃往香港。“我们要保护天字码头,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3月27日,广州大学副教授周国屏通过媒体呼吁。他认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广州,天字码头是祖宗留下来的不可多得的宝贝,不可随意破坏;3月28日,广州市美术学院教授李公明撰文表示,天字码头在广州城市史和广州人的生活感情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值得拷问的是在社会管理者、决策者的心目中,这种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对广州人民的这份感情究竟有多深。
3月27日中午,记者应邀参加了由《新快报》组织的一个小型专家学者座谈,讨论天字码头去留问题。当天讨论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一方面对“拆”天字码头的主张力表愤慨之意,另一方面也对“留”天字码头提出了种种建议。著名岭南画派画家李荣昌直指拆天字码头的原因,一是有的人不懂历史文化,二是出于某种利益。他说,这种短期的功利行为,是在经济利益面前迷失了方向;“广州的文化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亚运会不能跟文化抢地方。”资深媒体人饶原生愤愤地表示;广州市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陈铿无奈地说,天字码头之所以没有被重视,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没有很好地保护和利用它;“天字码头要拆,问过广州市民吗?”广东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岭南文化推广者信力建主张,“拆不拆要与市民对话”。
官方澄清:不拆迁反而要“扮靓”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反对,官方早已按捺不住了。3月26日下午四时五十分,记者接到广州市规划局的紧急通知,下午五时开会解释有关天字码头问题。但在记者赶往途中,却被通知取消会议。据说原因是大部分的跑线记者都觉得时间太匆忙。规划局有关人士随后对记者表示,该解释工作就让市政府去做吧。
但是,3月27日晚上八时五十分,在规划局给媒体跑线记者供稿的公共邮箱里,出现了广州市规划局总工程师叶浩军发来的一个文档,在该篇不到800字的回应文章中,对最近媒体报道的内容做了针对性非常强的解释。这份可视为作为官方的规划部门首次澄清文件,总体意思是:天字码头不会拆还“扮靓”。
叶浩军指出,此前媒体报道的天字码头因亚运而搬迁拆除的消息不准确。据介绍,广州市城市规划局组织编制的《珠江沿线(中心城区段)景观总体规划》(以下称“规划”)于2005年底获批实施,规划对保留天字码头这样有着厚重历史的码头的思路是明确的,只是考虑交通不便等原因,将其珠江夜游的功能迁至了港湾广场。而此举主要是考虑天字码头所处位置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交通极为繁忙,增加游客不安全因素。叶浩军表示,迄今为止,规划部门没有收到任何关于天字码头搬迁和候船楼改造的申请和设计方案,天字码头作为轮渡码头本身并没有准备搬迁或撤销。
针对天字码头目前在客观上存在的问题,叶浩军透露,目前有关部门在积极研究其和周边环境的改造,但并非简单的拆除或搬迁。不管将来方案如何设计,规划部门都会在方案审查中充分尊重该码头及周边环境如接官亭作为历史文化遗存所在的历史价值。同时,将会按照法定程序开展工作,充分征求文化主管部门的意见,并通过公众参与的途径广泛、深入听取专家和市民的意见。
反思:对历史文化要充满敬畏
天字码头总算保住了!在官方表态后,众人纷纷表示,此结果乃抗争取得的阶段性胜利。记者虽不能完全苟同此说法,但是,作为政府或许确实有必要进行一些反思。
广州至今已有2222年的城建历史,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令全世界叹为观止。但是,在近年来的经济建设过程中,破坏历史文化的事件频出,比较著名的有恩宁路改造、猎德古村拆迁。在当时都引起了社会的极大争论。
正如陈铿所说,经济和文化是发展中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好,面临拆迁的也许今天是恩宁路,明天或许就是天字码头了。陈铿认为,作为世界上从未移动城市中心的三座城市之一的广州,应该学习巴黎对文化的保护和澳门对古建筑的保护。在巴黎,目前还基本保持着两百多年前的原貌。在澳门,当地政府用支架等把整个街景都保护起来,让游子回来还可依稀看到当年的样子。
李荣昌愤慨地表示,现在广州的骑楼拆得差不多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他引用了邓小平曾经说的一句话,“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是,现在的情况却是,物质文明发展起来了,精神文明却很匮乏。
然而,在诸多专家学者看来,保护历史文化的重任应该在政府(社会管理者、决策者)身上。因此,李公明更倾向于寻找更多富有建设性、更直指人的内在灵魂的方式。比如,我们可以向官员们讲述发生在雅典、罗马、巴黎等历史名城中那些有良知与文明教养的管理者是如何珍爱他们民族的历史的动人故事;我们应该把拜伦的、里尔克的思古怀今的优美诗歌抄送给我们的官员和他们的太太、女儿;我们应该在公共传媒上更多地传播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是如何动情地怀念他们的家园、珍惜历史传统的杰出诗篇。总之,应该尽一切可能培养我们社会的管理者和所有公民具有更多对于历史的人文温情与敬意。
一则报道引来满城风雨
3月18日,媒体首次披露天字码头要拆迁的消息。据报道,广州市越秀区长办公会议消息透露,有着300年历史的天字码头明年6月将完成它的任务,成为广州人永远的记忆。根据规划,天字码头将在2010年前搬迁至新建的大沙头港湾广场,搬迁后,这里将不再停靠游船,而是改建为滨水景观广场,作为亚运会的一个景观节点,将成为市民观光休闲的亲水平台。
这个消息犹如重磅炸弹,砸中了每一个对广州几千年历史有着浓厚情结的人的心窝。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沿江中路及北京路交界的天字码头,俗称“广州第一码头”,于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形成,在清代时专为迎送官员而设,是目前广州使用历史最久的码头。1839年,林则徐到广东禁烟在此上岸,孙中山也曾在此坐船逃往香港。“我们要保护天字码头,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3月27日,广州大学副教授周国屏通过媒体呼吁。他认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广州,天字码头是祖宗留下来的不可多得的宝贝,不可随意破坏;3月28日,广州市美术学院教授李公明撰文表示,天字码头在广州城市史和广州人的生活感情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值得拷问的是在社会管理者、决策者的心目中,这种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对广州人民的这份感情究竟有多深。
3月27日中午,记者应邀参加了由《新快报》组织的一个小型专家学者座谈,讨论天字码头去留问题。当天讨论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一方面对“拆”天字码头的主张力表愤慨之意,另一方面也对“留”天字码头提出了种种建议。著名岭南画派画家李荣昌直指拆天字码头的原因,一是有的人不懂历史文化,二是出于某种利益。他说,这种短期的功利行为,是在经济利益面前迷失了方向;“广州的文化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亚运会不能跟文化抢地方。”资深媒体人饶原生愤愤地表示;广州市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陈铿无奈地说,天字码头之所以没有被重视,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没有很好地保护和利用它;“天字码头要拆,问过广州市民吗?”广东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岭南文化推广者信力建主张,“拆不拆要与市民对话”。
官方澄清:不拆迁反而要“扮靓”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反对,官方早已按捺不住了。3月26日下午四时五十分,记者接到广州市规划局的紧急通知,下午五时开会解释有关天字码头问题。但在记者赶往途中,却被通知取消会议。据说原因是大部分的跑线记者都觉得时间太匆忙。规划局有关人士随后对记者表示,该解释工作就让市政府去做吧。
但是,3月27日晚上八时五十分,在规划局给媒体跑线记者供稿的公共邮箱里,出现了广州市规划局总工程师叶浩军发来的一个文档,在该篇不到800字的回应文章中,对最近媒体报道的内容做了针对性非常强的解释。这份可视为作为官方的规划部门首次澄清文件,总体意思是:天字码头不会拆还“扮靓”。
叶浩军指出,此前媒体报道的天字码头因亚运而搬迁拆除的消息不准确。据介绍,广州市城市规划局组织编制的《珠江沿线(中心城区段)景观总体规划》(以下称“规划”)于2005年底获批实施,规划对保留天字码头这样有着厚重历史的码头的思路是明确的,只是考虑交通不便等原因,将其珠江夜游的功能迁至了港湾广场。而此举主要是考虑天字码头所处位置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交通极为繁忙,增加游客不安全因素。叶浩军表示,迄今为止,规划部门没有收到任何关于天字码头搬迁和候船楼改造的申请和设计方案,天字码头作为轮渡码头本身并没有准备搬迁或撤销。
针对天字码头目前在客观上存在的问题,叶浩军透露,目前有关部门在积极研究其和周边环境的改造,但并非简单的拆除或搬迁。不管将来方案如何设计,规划部门都会在方案审查中充分尊重该码头及周边环境如接官亭作为历史文化遗存所在的历史价值。同时,将会按照法定程序开展工作,充分征求文化主管部门的意见,并通过公众参与的途径广泛、深入听取专家和市民的意见。
反思:对历史文化要充满敬畏
天字码头总算保住了!在官方表态后,众人纷纷表示,此结果乃抗争取得的阶段性胜利。记者虽不能完全苟同此说法,但是,作为政府或许确实有必要进行一些反思。
广州至今已有2222年的城建历史,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令全世界叹为观止。但是,在近年来的经济建设过程中,破坏历史文化的事件频出,比较著名的有恩宁路改造、猎德古村拆迁。在当时都引起了社会的极大争论。
正如陈铿所说,经济和文化是发展中一对不可避免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好,面临拆迁的也许今天是恩宁路,明天或许就是天字码头了。陈铿认为,作为世界上从未移动城市中心的三座城市之一的广州,应该学习巴黎对文化的保护和澳门对古建筑的保护。在巴黎,目前还基本保持着两百多年前的原貌。在澳门,当地政府用支架等把整个街景都保护起来,让游子回来还可依稀看到当年的样子。
李荣昌愤慨地表示,现在广州的骑楼拆得差不多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他引用了邓小平曾经说的一句话,“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是,现在的情况却是,物质文明发展起来了,精神文明却很匮乏。
然而,在诸多专家学者看来,保护历史文化的重任应该在政府(社会管理者、决策者)身上。因此,李公明更倾向于寻找更多富有建设性、更直指人的内在灵魂的方式。比如,我们可以向官员们讲述发生在雅典、罗马、巴黎等历史名城中那些有良知与文明教养的管理者是如何珍爱他们民族的历史的动人故事;我们应该把拜伦的、里尔克的思古怀今的优美诗歌抄送给我们的官员和他们的太太、女儿;我们应该在公共传媒上更多地传播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是如何动情地怀念他们的家园、珍惜历史传统的杰出诗篇。总之,应该尽一切可能培养我们社会的管理者和所有公民具有更多对于历史的人文温情与敬意。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