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白银被正式确定为全国首批典型资源枯竭城市
admin
2008-03-26
来源:景观中国网
甘肃省白银市3月17日被国家正式确定为首批典型资源枯竭城市。据了解,国家确定的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共有12个。 白银市是我国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上世纪80年代以来,白银有色
甘肃省白银市3月17日被国家正式确定为首批典型资源枯竭城市。据了解,国家确定的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共有12个。
白银市是我国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上世纪80年代以来,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主体矿山进入开采后期,铜资源大幅度减少,有色金属工业陷入困境。受资源枯竭和体制转轨的双重制约,白银市体制性、结构性、社会性矛盾日益突出,“九五”时期,全市经济增长跌入低谷。因而加快城市经济转型就成为白银市重大的历史课题。
记者了解到,2005年以来,白银市把推进城市经济转型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总体上谋划,分步骤实施。白银市委书记、市长袁占亭说,白银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统筹解决“四矿”问题,以经济转型为根本,以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为基本点,在城市经济转型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
在经济转型方面,白银市突出培育“八大支柱产业”。记者了解到,2005年,白银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夯实经济基础,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的意见》,确定重点培育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精细化工一体化、矿产业和资源再生利用、能源和新能源、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黄河文化旅游等八大支柱产业。袁占亭介绍,在深化企业改革、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白银市加大科技开发力度,从依靠资源求生存向凭借科技谋发展转变,延长产业链,衍生新产业,谋划了一批多元支柱产业项目。2007年,八大支柱产业完成投资46.8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0%,实现增加值87亿多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3.64%。
在社会转型方面,白银市突出实施“四大民心工程”。在2005年,市上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筹措资金6000万元(相当于当年市级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推动和支持白银公司加快污染治理,开启了白银重点污染源治理的序幕。袁占亭介绍,从2006年起全面实施“四大民心工程”,即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城乡安全饮用水工程、清洁能源工程和城市人居环境工程。在国家和省上的共同支持下,一批重大项目启动实施:白银公司铜冶炼制酸系统建成投产,市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44%;兰州至银川输气管道白银支线工程已经建成;发展农村沼气用户2万多户;城市生活水源工程初步设计已获批准,2007年解决1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另外,银光公司硫酸雾治理、东大沟工业酸性废水治理、白银公司铜冶炼污染治理精炼工程等项目已列入国家支持范围,陆续开工建设。
在文化转型方面,白银市突出凝练特色文化、打造白银精神,努力提升城市软实力。袁占亭说,白银市坚持经济转型和文化转型并重,继续弘扬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奉献精神,充实内涵,扩展外延;着力培育以创新创业为主的时代精神,激活内力,增强动力。促进文化和旅游结合,发展区域文化经济,精心打造黄河石林和会师圣地等白银文化品牌。以“数字白银”建设促进“科技白银”建设,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据了解,在城市经济转型中,白银市目前初步形成了“四个结合”(产学研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结合、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结合、改造传统产业与培育接续产业结合)和“六个转变”的“白银模式”。 袁占亭说,白银城市经济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五”以来,全市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2007年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了207.72亿元。
据悉,我国目前对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的界定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共有煤炭、森工、石油等各类资源型城市118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总人口1.54亿人,矿山8000多座,其中400多座资源枯竭,三分之二已进入中老年期,正在进入资源枯竭的进程。
记者了解到,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共有12个,其中中部地区典型资源枯竭城市3个,分别是焦作、萍乡、大冶(县级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5个,分别是阜新、伊春、辽源、白山、盘锦;西部地区典型资源枯竭城市3个,分别是石嘴山、白银、个旧(县级市);典型资源枯竭地区1个,为大兴安岭。国家将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专项贷款贴息等方面享受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白银市是我国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上世纪80年代以来,白银有色金属公司主体矿山进入开采后期,铜资源大幅度减少,有色金属工业陷入困境。受资源枯竭和体制转轨的双重制约,白银市体制性、结构性、社会性矛盾日益突出,“九五”时期,全市经济增长跌入低谷。因而加快城市经济转型就成为白银市重大的历史课题。
记者了解到,2005年以来,白银市把推进城市经济转型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总体上谋划,分步骤实施。白银市委书记、市长袁占亭说,白银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统筹解决“四矿”问题,以经济转型为根本,以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为基本点,在城市经济转型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
在经济转型方面,白银市突出培育“八大支柱产业”。记者了解到,2005年,白银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夯实经济基础,培育发展多元支柱产业的意见》,确定重点培育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精细化工一体化、矿产业和资源再生利用、能源和新能源、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黄河文化旅游等八大支柱产业。袁占亭介绍,在深化企业改革、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白银市加大科技开发力度,从依靠资源求生存向凭借科技谋发展转变,延长产业链,衍生新产业,谋划了一批多元支柱产业项目。2007年,八大支柱产业完成投资46.8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0%,实现增加值87亿多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3.64%。
在社会转型方面,白银市突出实施“四大民心工程”。在2005年,市上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筹措资金6000万元(相当于当年市级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推动和支持白银公司加快污染治理,开启了白银重点污染源治理的序幕。袁占亭介绍,从2006年起全面实施“四大民心工程”,即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城乡安全饮用水工程、清洁能源工程和城市人居环境工程。在国家和省上的共同支持下,一批重大项目启动实施:白银公司铜冶炼制酸系统建成投产,市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44%;兰州至银川输气管道白银支线工程已经建成;发展农村沼气用户2万多户;城市生活水源工程初步设计已获批准,2007年解决1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另外,银光公司硫酸雾治理、东大沟工业酸性废水治理、白银公司铜冶炼污染治理精炼工程等项目已列入国家支持范围,陆续开工建设。
在文化转型方面,白银市突出凝练特色文化、打造白银精神,努力提升城市软实力。袁占亭说,白银市坚持经济转型和文化转型并重,继续弘扬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奉献精神,充实内涵,扩展外延;着力培育以创新创业为主的时代精神,激活内力,增强动力。促进文化和旅游结合,发展区域文化经济,精心打造黄河石林和会师圣地等白银文化品牌。以“数字白银”建设促进“科技白银”建设,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据了解,在城市经济转型中,白银市目前初步形成了“四个结合”(产学研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结合、自力更生与借助外力结合、改造传统产业与培育接续产业结合)和“六个转变”的“白银模式”。 袁占亭说,白银城市经济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五”以来,全市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2007年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了207.72亿元。
据悉,我国目前对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的界定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共有煤炭、森工、石油等各类资源型城市118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总人口1.54亿人,矿山8000多座,其中400多座资源枯竭,三分之二已进入中老年期,正在进入资源枯竭的进程。
记者了解到,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共有12个,其中中部地区典型资源枯竭城市3个,分别是焦作、萍乡、大冶(县级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5个,分别是阜新、伊春、辽源、白山、盘锦;西部地区典型资源枯竭城市3个,分别是石嘴山、白银、个旧(县级市);典型资源枯竭地区1个,为大兴安岭。国家将加大对资源枯竭城市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专项贷款贴息等方面享受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