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水乡梦,生态路
admin
2008-03-26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连街陌,山似屏帷绕画楼。”山水相依、千年的繁华酿就了温州文化的精髓。 依水而居,水绕城走。发水了,河水全神贯注地顺着西南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连街陌,山似屏帷绕画楼。”山水相依、千年的繁华酿就了温州文化的精髓。
依水而居,水绕城走。发水了,河水全神贯注地顺着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流向东面的海、北面的江;干旱了,河水滋润着嗷嗷待哺的庄稼,保证了水田一年三熟,滋润了旱地的番薯、甘蔗、棉花、花生。
水乡的灵魂是水,可是前些年,随着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村面源污染的加剧,温州水乡一度不再秀美。
水环境污染牵动了温州各级政府和人民的心。一场重建绿色水乡的全民环保行动在全市上下悄然拉开。
生态文明满目风景,问渠始得清清水流
共饮一江水,从瓯江源头来,又亲见瓯江下游的繁华,我们对江水奔腾至此的疲惫、阻滞感受很多。因为掺杂了太多不该影响母亲河肌体的废弃物,激情澎湃的江河水凝滞了、发臭了,流贯温瑞平原的塘河成了市民眼中的“黑龙江”。
温州人心痛了,温州人心急了,痛定思痛觅良方,全民动员,自上而下组织发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投资最多的河道整治工程。
从2000年以来的8年时间里,温州共投入资金29亿元进行塘河综合整治,通过河道清淤、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重点污染源整治、景观工程建设、河道保洁养护、塘河保护宣传教育等一系列举措,努力实现“水清可渔,岸静可憩,街繁可商,景美可赏”。
“最近在学校附近的塘河边,又看到钓鱼人的身影了。”温州市委党校朱康对教授建议记者,一定要到飞霞南路去看看,“如果你们以前去过那里,感受会更深。以前水发臭了,我们经过时都要屏住呼吸。”
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对生活品位的追求,凝聚成一股铁腕力量。8年来,温州建成污水处理厂6座、建成污水收集管道约272公里,截断污水口381个。建成3家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处理场11个、垃圾坞927个、垃圾中转站18座。先后完成餐饮业废水治理999家,改造直排公厕177座,整治重点工业企业污染318家,治理医疗机构废弃物污染4家,治理畜禽养殖场污染184家,迁移生猪36147头,建成净化沼气池43072立方米。同时,坚持科学治水,运用先进的生物修复技术,对黑臭河道进行水体净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市政府还实施引珊溪清水和瓯江上游水置换塘河污水的调水工程。几年来,共调用了珊溪水库和瓯江水源9.8亿立方米,汩汩清流补充了塘河生态用水,为塘河抗污“大补元气”。
甜美的水乡梦又回来了,“南塘人家”、“梧田夜游”、“三垟映月”、“白象塔影”、“浮岛帆游”、“渔潭暮耕”、“河口新颜”、“穗丰怀古”八大景观营造出的追忆空间,再现重返生态后塘河的古遗新风。
“草根”环保走进课堂,竹篮手帕“两会”进言
此次到温州,最大的遗憾是没有采访到新闻人物——陈飞。
听《温州日报》同行介绍,这位没有报酬只尽义务的“永嘉县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进京参加全国“两会”时,最重要的行李是56个菜篮子与3000条手帕。
作为楠溪江边土生土长的农民,陈飞从发动群众捡江里的塑料袋开始,一点一滴地实践着自己的环保志愿。他不仅把家乡永嘉县渠口乡珠岸村变成了全国第一个无塑料袋村,而且每年农闲时节,还走遍全国各地宣传环保,目前已经送出上万个自己出钱定做的菜篮子。
通过《温州日报》派驻北京参与“两会”报道的记者,我们知道了陈飞在“两会”期间非常引人注目。他带了十多条主题为环保的建议,还在会间把56个菜篮子送给了全国56个民族的代表,把3000条手帕送给了各地代表。3月12日晚上,应中国政法大学团委和校研究生会的邀请,农民陈飞还给该校的20多名研究生和本科生上了一堂“环保课”。
“从一个普通的‘草根’环保人物到全国人大代表,陈飞的当选折射出整个社会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变化,也透射出环保公众参与向更深的层次发展。”朱康对教授作出这样的解读:从无公害食品、小排量汽车到环保家装,经济的腾飞,促使人们对生活也越来越讲究。在此进程中,群众对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污染或少污染环境,将成为自觉的举动。尤其对温州这样水系发达、山水相依的地方,碧海晴空、田畴环绕才是人们理想中的家园。
绿色小镇演绎生态,江海魅力客似云来
“路灯不用电,太阳来埋单;植树不用人,百鸟来播种。”有“蓝色田园”美誉的灵昆岛,让我们在采访期间,真正感受了绿色小镇的生态魅力。
车子行驶在2534米长的灵昆大桥上,窗外是一望无际的瓯江入海口,不消几分钟,平坦开阔,绿树成荫,田园气息浓厚的灵昆岛已在眼前。
“这里植有近百万棵树木,品种以榔榆、木麻黄、桉树居多,还有面积超过万亩的果园,以桔和葡萄为主。”随行的龙湾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彭尚清向我们介绍,因为物产丰富,灵昆镇被评为浙江省“绿色小城镇”。自从修建了灵昆大桥,又开通了直通市区的公交车,这里就成了人们享受渔家乐和农家乐的最佳去处。
“现在每年岛上的休闲基地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超过500万元。”彭尚清说,没有发展第三产业之前,岛上居民以蔬菜种植和渔业捕捞为主业,经济效益不高。自从打出生态旅游的旗帜,灵昆充分利用自身“沙洲绿树,江海一色”的景观特色,很快就在温州近海岛屿游中以田园和海洋特色脱颖而出,成为炙手可热的宠儿。
在灵昆登临高处,俯瞰瓯越大地:白日远眺海天一色,瓯江如玉带环绕;夜晚回首灯火阑珊,东海有渔火处处。美景当前,叫人怎不珍惜。同行的人都感慨道:梦回水乡,走生态路,方能让此景长久。
依水而居,水绕城走。发水了,河水全神贯注地顺着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流向东面的海、北面的江;干旱了,河水滋润着嗷嗷待哺的庄稼,保证了水田一年三熟,滋润了旱地的番薯、甘蔗、棉花、花生。
水乡的灵魂是水,可是前些年,随着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村面源污染的加剧,温州水乡一度不再秀美。
水环境污染牵动了温州各级政府和人民的心。一场重建绿色水乡的全民环保行动在全市上下悄然拉开。
生态文明满目风景,问渠始得清清水流
共饮一江水,从瓯江源头来,又亲见瓯江下游的繁华,我们对江水奔腾至此的疲惫、阻滞感受很多。因为掺杂了太多不该影响母亲河肌体的废弃物,激情澎湃的江河水凝滞了、发臭了,流贯温瑞平原的塘河成了市民眼中的“黑龙江”。
温州人心痛了,温州人心急了,痛定思痛觅良方,全民动员,自上而下组织发动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投资最多的河道整治工程。
从2000年以来的8年时间里,温州共投入资金29亿元进行塘河综合整治,通过河道清淤、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重点污染源整治、景观工程建设、河道保洁养护、塘河保护宣传教育等一系列举措,努力实现“水清可渔,岸静可憩,街繁可商,景美可赏”。
“最近在学校附近的塘河边,又看到钓鱼人的身影了。”温州市委党校朱康对教授建议记者,一定要到飞霞南路去看看,“如果你们以前去过那里,感受会更深。以前水发臭了,我们经过时都要屏住呼吸。”
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对生活品位的追求,凝聚成一股铁腕力量。8年来,温州建成污水处理厂6座、建成污水收集管道约272公里,截断污水口381个。建成3家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处理场11个、垃圾坞927个、垃圾中转站18座。先后完成餐饮业废水治理999家,改造直排公厕177座,整治重点工业企业污染318家,治理医疗机构废弃物污染4家,治理畜禽养殖场污染184家,迁移生猪36147头,建成净化沼气池43072立方米。同时,坚持科学治水,运用先进的生物修复技术,对黑臭河道进行水体净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市政府还实施引珊溪清水和瓯江上游水置换塘河污水的调水工程。几年来,共调用了珊溪水库和瓯江水源9.8亿立方米,汩汩清流补充了塘河生态用水,为塘河抗污“大补元气”。
甜美的水乡梦又回来了,“南塘人家”、“梧田夜游”、“三垟映月”、“白象塔影”、“浮岛帆游”、“渔潭暮耕”、“河口新颜”、“穗丰怀古”八大景观营造出的追忆空间,再现重返生态后塘河的古遗新风。
“草根”环保走进课堂,竹篮手帕“两会”进言
此次到温州,最大的遗憾是没有采访到新闻人物——陈飞。
听《温州日报》同行介绍,这位没有报酬只尽义务的“永嘉县绿色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进京参加全国“两会”时,最重要的行李是56个菜篮子与3000条手帕。
作为楠溪江边土生土长的农民,陈飞从发动群众捡江里的塑料袋开始,一点一滴地实践着自己的环保志愿。他不仅把家乡永嘉县渠口乡珠岸村变成了全国第一个无塑料袋村,而且每年农闲时节,还走遍全国各地宣传环保,目前已经送出上万个自己出钱定做的菜篮子。
通过《温州日报》派驻北京参与“两会”报道的记者,我们知道了陈飞在“两会”期间非常引人注目。他带了十多条主题为环保的建议,还在会间把56个菜篮子送给了全国56个民族的代表,把3000条手帕送给了各地代表。3月12日晚上,应中国政法大学团委和校研究生会的邀请,农民陈飞还给该校的20多名研究生和本科生上了一堂“环保课”。
“从一个普通的‘草根’环保人物到全国人大代表,陈飞的当选折射出整个社会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变化,也透射出环保公众参与向更深的层次发展。”朱康对教授作出这样的解读:从无公害食品、小排量汽车到环保家装,经济的腾飞,促使人们对生活也越来越讲究。在此进程中,群众对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污染或少污染环境,将成为自觉的举动。尤其对温州这样水系发达、山水相依的地方,碧海晴空、田畴环绕才是人们理想中的家园。
绿色小镇演绎生态,江海魅力客似云来
“路灯不用电,太阳来埋单;植树不用人,百鸟来播种。”有“蓝色田园”美誉的灵昆岛,让我们在采访期间,真正感受了绿色小镇的生态魅力。
车子行驶在2534米长的灵昆大桥上,窗外是一望无际的瓯江入海口,不消几分钟,平坦开阔,绿树成荫,田园气息浓厚的灵昆岛已在眼前。
“这里植有近百万棵树木,品种以榔榆、木麻黄、桉树居多,还有面积超过万亩的果园,以桔和葡萄为主。”随行的龙湾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彭尚清向我们介绍,因为物产丰富,灵昆镇被评为浙江省“绿色小城镇”。自从修建了灵昆大桥,又开通了直通市区的公交车,这里就成了人们享受渔家乐和农家乐的最佳去处。
“现在每年岛上的休闲基地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超过500万元。”彭尚清说,没有发展第三产业之前,岛上居民以蔬菜种植和渔业捕捞为主业,经济效益不高。自从打出生态旅游的旗帜,灵昆充分利用自身“沙洲绿树,江海一色”的景观特色,很快就在温州近海岛屿游中以田园和海洋特色脱颖而出,成为炙手可热的宠儿。
在灵昆登临高处,俯瞰瓯越大地:白日远眺海天一色,瓯江如玉带环绕;夜晚回首灯火阑珊,东海有渔火处处。美景当前,叫人怎不珍惜。同行的人都感慨道:梦回水乡,走生态路,方能让此景长久。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