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保护历史名城 建设现代都市

admin 2002-05-10 来源:景观中国网
  北京,以她三千年的经历积累、五朝都城的辉煌显赫,牵绕着全世界人的向往。气势磅礴的长城、威严壮观的故宫、秀美的颐和园、静穆的天坛,还有那侯门如海的王府、纵横曲折的胡
  北京,以她三千年的经历积累、五朝都城的辉煌显赫,牵绕着全世界人的向往。气势磅礴的长城、威严壮观的故宫、秀美的颐和园、静穆的天坛,还有那侯门如海的王府、纵横曲折的胡同、内涵深邃的四合院……构成了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所特有的豪放之气和与众不同的博大胸襟。她的建筑在布局上是那样严谨对称,她的河湖水系是那样的活泼秀美,还有她平直整齐的棋盘式街道体系、构思精妙的对景和城楼拱卫、起伏有致的城市天际轮廓,以及在广大四合院民居群落衬托下,故宫建筑群的金碧辉煌!明、清北京城是一件如此完整的建筑艺术珍品,难怪梁思成先生称颂她是“古代中国都城发展的结晶”。

  历史长河将北京城带进了21世纪。钢筋混凝土与玻璃幕墙构成的现代潮流,冲击着秦砖汉瓦砌就的古典文明。当一座座摩天大楼在欧美的大都市中先后崛起的今天,作为十几亿人口大国的首都,自然不甘将自己定格在蒸汽机时代。更何况,古老的四合院,早已容纳不下翻了几番的城市人口;狭窄的胡同,也无法奔涌汽车汇成的洪流。

  北京,应该现代化。北京,必须现代化。这不仅是世界潮流的呼唤,也是北京自身发展的必然。于是,一道难题摆在北京人的面前:如何既要现代化,又要保护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1、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认识明确、措施具体、不遗余力

  最珍爱北京的,当然还是北京人———北京的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和全体北京市民。北京人非常清楚:北京,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她的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东方传统文化,使她在全世界享有盛誉。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北京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北京,是北京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和全体市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北京人清楚地知道,北京有着50万年文明史、3000多年的建城史,是辽、金、元、明、清五朝都城。特别是元、明、清500年都城的规划与建设,集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之大成,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明、清紫禁城为核心的故宫建筑群,以其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格调雄伟,工艺精湛,成为东方建筑艺术的瑰宝;散布于城区内的各类府衙、寺庙、棋盘式格局的街巷以及大量的传统民居;京西著名的皇家园林,郊野景色秀丽的风景区及其人文历史遗迹,构成了古都北京独特的历史风貌。北京不仅地面文物景观星罗棋布,地下也文物古迹蕴藏密集,文物资源总量十分可观。

  1997年到1999年,本市组织实施了继1958年和1981年之后的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结果表明,全市现有文物资源总量为3550处,其中古遗址299处,古墓葬241处,古建筑1308处,石窟寺及石刻103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28处,其它139处。其中,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处。

 北京城总体保护

 怎么保护北京城?市领导以及主管规划部门、文物部门有着明确的指导思想:明清北京城是一件完整的建筑艺术珍品,必须整体保护。

 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黄艳告诉记者,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的思想,就具体体现在对城市历史水系、传统中轴线、皇城、旧城“凸”字型城廓、道路及街巷胡同、城市景观线和对景、建筑色彩、古树名木的保护和对建筑高度进行控制、旧城危房进行合理改造等十个方面。不久前编制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征求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经市政府常务会议、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很快就要向社会公布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皇城以其杰出的规划布局、建筑艺术和建造技术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市政府已决定将皇城整体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也即将编制完成,而且还准备将皇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

 现在,北京人差不多都知道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它们的知名度甚至直追胡同、四合院。

 历史文化保护区就是将那些历史风貌较完整、历史遗存较集中,并且能较完整地体现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街区或村镇,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进行整体保护。

 北京旧城的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有14片分布在旧皇城区内。南北长街、西华门大街、南北池子、东华门大街,景山东、西、后街,地安门内大街现已演变为以传统居住形态为主的街区;文津街、景山前街、五四大街是旧城内重要的传统文化街;陟山门街是连接北海、景山的一条具有特色的小街。

 另有7片分布在皇城外的内城。西四北头条至八条、东四三条至八条、南锣鼓巷地区建于元代,是胡同系统保留最为完整的传统居住区;什刹海地区是北京旧城内融水面风光与民俗文化于一体,富有传统风景和民居的地区;国子监地区是以国子监、孔庙、雍和宫等重要文物和寺庙建筑为中心,以传统四合院为衬托的街区;阜成门内大街一直为重要的交通干道,沿街寺庙众多;东交民巷是1900年西方列强的使馆区。

 还有4片分布在外城。大栅栏、鲜鱼口地区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商业街区,鲜鱼口街东的草厂三条至九条有北京旧城中密集的南北走向胡同,是传统居住区;东、西琉璃厂是保留传统风貌的商业文化街。

 为了保护好这些保护区,市规划、文物部门结合北京旧城空间形态的特点,以院落为单位进行了现状资料调查并编制了保护规划。保护区里共划分了15178个院落单位。其中现状保存尚好,而且保持了历史的原有风貌的院落有5456个,占36%。

 胡同与四合院

 胡同本身姓“京”,携带大量历史文化的信息。在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里,胡同的总长度有111公里,它们均是保护的对象。

 25片保护区怎么保?一要根据保护区的性质与特点,保护其整体风貌;二要保护街区的历史真实性,保存历史遗存和原貌,如文物建筑、传统四合院、胡同和其它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及建筑构件等;三要采取“微循环式”的改造模式,循序渐进;四要积极改善环境质量及基础设施条件,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有关部门以“院落”为基本单位,对保护区内的现状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编制出一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提出了具体措施。如对于建筑的保护和更新分为6类:文物类建筑、保护类建筑、改善类建筑、保留类建筑、更新类建筑、沿街整饰类建筑,每一类均严格规定了具体要求。对保护区内的用地性质变更、人口疏散、道路调整、市政设施改善、环境绿化保护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原则、对策和措施。

 保护区以外的文物也得到妥善保护

 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外的四合院、胡同,是不是就不保护了呢?自然不是。

 在25片以外,有大量的四合院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和许多名人故居,像府学胡同36号,是清末兵部尚书志和的住宅,是保存较完整的大型四合院;西堂子胡同里有左宗棠的旧宅;还有护国寺的梅兰芳故居、米市胡同的康有为故居、文华胡同的李大钊故居、阜成门内的鲁迅故居……也都保存得很好。

 过去的五年,两条大街的修缮,牵动着北京人的目光———平安大街和广安大街。

 平安大街横贯老北京城东西,7公里长的大街两侧有北海、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地、和敬公主府、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和南新仓等多处国家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还只是地面上看得见的,地下还有丰富的文物遗存。最重要的莫过于两座地下埋藏的古桥基址:西压桥和东不压桥,它们是研究北京城市发展和水系变迁的实物资料。早在动工之前,市文物局即对平安大街沿线的文物分布情况作了摸底调查,提出了较为详尽的文物保护项目名单及措施和建议。拿着这份名单,平安大街的设计方案改了又改———位于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对面的大影壁,许多年来一直是民居的后山墙。如今,新建成的平安大街从修葺一新的大影壁和段祺瑞执政府旧址之间穿过。还有五进院落的地安门西大街153号四合院,是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大街在这里向南欠了欠身子,才使这座四合院得到了完整的保护。走在平安大街上,北京人可以自豪地说:平安大街文物平安———十几处文物保护单位毫发无损,珍贵的地下文物遗存原址原貌保护。

 接下来的广安大街再次为了德寿堂、纪晓岚故居和京华印书局等文物而拐了一个弯儿,而且7种11条市政管线也绕“房”而行。文物及公安等各部门还联手组成了一支“护宝奇兵”,火神庙碑、鲁班祠碑以及众多精美的木雕、门墩等民间流传的文物被他们从街头巷尾、砖堆瓦砾间保护下来。

 2、保护文物成绩显著,保护区占旧城面积近四成

 两条大街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只是这几年加快城市建设与保护古都风貌相得益彰的一个缩影。2001年,文物部门制定了《关于在城市危改中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文件,提出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要求,绘制了《“十五”期间危改区内各级文物保护项目分布图》并在五百分之一的城区图上标出了确切的位置,使旧城162片危改区内的381项各级文物得到了妥善保护。

 在过去的五年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增至234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已达700多处;文物部门分4批对202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公布了3批36个地下文物埋藏区。这些基础性工作是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要素,也是北京文物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目前公布的25片保护区总占地面积为1038公顷,约占旧城总面积的17%。加上保护区外已由市政府批准的旧城内200多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其建设控制地带,保护与控制地区总占地面积达2383公顷,约占旧城总用地的38%。今年,还将新增一些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同样方式编制保护规划,经市政府审批后公布实施。

 投入3.3亿元 受到专家赞叹

 过去的五年,是本市文物投资规模最大、修缮项目最多、社会反响最好的五年。

 从2000年开始,市政府决定3年投入3.3亿元人民币对全市百余项市级以上文物建筑进行抢险修缮,一举改变了以前每年只有几百万元文物修缮经费的困境,从根本上扭转了长期以来地面文物建筑修缮资金匮乏、年久失修的被动局面。说起这一举措,罗哲文、郑孝燮、李准等一批文物古建专家无不感慨:“这是前所未有的呀!”

 从《25片历史文化街区控制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到平安大街的建设、德陵、东岳庙、历代帝王庙的修缮……从事文物工作半个世纪的罗哲文先生告诉记者,作为市规划委员会的顾问,北京近年来重大的规划、重大的文物修缮工程他都参与了。“广安大街保护纪晓岚故居等文物的建议我也写了信呢。这些意见被接纳了。现在的市领导以及规划、文物部门都非常重视文物保护,也非常尊重专家的意见。”

  政府的决心,带动了全社会保护文物的热情。截至2001年底,3.3亿元工程已安排项目76项,投入专项资金近1.4亿元。与此同时,来自社会各界的配套资金超过10亿元,使历代帝王庙、白塔寺、后门桥、莲花池、东皇城墙遗址等一大批文物古迹得到抢修。在使更多的文物得到保护的同时,改善了周边环境,恢复了历史景观,一批文物得以向社会开放。

 一大批古建瑰宝得新生

  过去的五年,一批长期被不合理占用的文物保护单位被逐步腾退出来。

  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世界文化遗产天坛,过去长期有居民居住、单位办公。先农坛里曾经辉煌的古代殿堂被用作宿舍、食堂,甚至是校办工厂。

   截至2001年底,圆明园迁走了园内的615户居民和13个驻园单位,百年遗留的问题得到解决,遗址得到全面保护。文物工作者在园内展开了全面的考古勘察,其中边考古边开放的含经堂考古工程成为一处新的旅游热点。先农坛迁出了80余户居民后,修缮了全部建筑。还有历代帝王庙、天坛神乐署、白塔寺西路、天宁寺等一大批古建被腾退出来了;皇城根遗址公园开放了;明城墙遗址公园正在建设中,还有石景山三大寺、德陵……随着一个个修缮工程的完成,北京出现了一大批文化旅游新景观,而且还将出现更多。

  经过几年的大修,市文物部门如今自豪地说,北京的文物保护已从单体修缮迈上了宏观控制和管理的新台阶。他们正拨拉着更大的“算盘”———整治中轴线与朝阜路“两线”沿街景观,恢复建设什刹海风貌旅游区、国子监古建游览区、琉璃厂传统文化商业区、明清皇城景区、金元明三代古城垣景区等“五区”风貌,重现西山风景名胜区、北京段长城风景保护区、金明帝王陵保护区、京东运河文化带、宛平史迹保护区、京西寺庙景区等京郊“六景”……从而构筑起北京旧城景观的基本要素,营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格局。

  3、保护古都风貌任重而道远,北京人作出郑重承诺

  保护好北京的古都风貌,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要做。

  郑孝燮先生认为,北京目前的中心区过于密集,需要向外部疏散,让老城区的压力得到缓解。比如在交通上应有所限制,不让那么多的汽车驶入。他的意见与规划部门不谋而合。

  市规委黄艳副主任告诉记者,今后旧城区的交通不再是单纯地加宽马路,而是更多地利用和改善现有的胡同,并适当加密路网,组织单向通行;建设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尤其是轨道交通;同时加大旧城区内的停车限制,让更多的人便捷地利用公共交通进出城区,以减少车流对旧城区的压力。规划和文物部门还在做更多的改进,使那些不在保护区内的危旧房改造,能更多地尊重旧城的风貌。比如在危改区做全面的调研,不仅要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和暂保单位,对那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和传统院落,也要尽可能地保留。市文物局正在为全北京的胡同“立此存照”,为它们建立影像图库;危改区规划设计的专家评审制度也已启动……

  城市是一部石头写就的历史,是恢宏历史画卷的忠实载体。北京人郑重地承诺,我们要对历史负责,把祖先的财富保存好,传给后人;在城市高速向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将体现出更加重要的价值。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