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泉州新区要适当保留闽南建筑

admin 2008-02-27 来源:景观中国网
  泉州传统民居建筑若按墙体建筑材料分类,除了独具特色的红砖建筑外,还可分为石筑建筑、土厝、蚝壳厝等。而大厝、手巾寮、洋楼这三种建筑形式是传统闽南建筑的主要代表,具有
  泉州传统民居建筑若按墙体建筑材料分类,除了独具特色的红砖建筑外,还可分为石筑建筑、土厝、蚝壳厝等。而大厝、手巾寮、洋楼这三种建筑形式是传统闽南建筑的主要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这些建筑文化如何在新区建设中延续和发展呢?2月25日至27日,一场规模大、档次高的《闽南(泉州)传统建筑文化在新区建设中的延续和发展》研究成果专家鉴定会在泉州举行。

  经过一天的现场踏勘,昨日,由多位专家组成的评审专家组,对《闽南(泉州)传统建筑文化在新区建设中的延续和发展》研究成果进行评审。

  在以往泉州古城区的更新建设中,泉州传统建筑文化得到了较好的延续和发展,今后在新区如何延续,避免新区都是千人一面的高楼大厦,成为当前研究的课题。

  在这次课题总体研究中,确立了研究范围为泉州市区(包括古城和新区);适用范围为泉州城市新区。如何延续和发展,首先要了解泉州古城传统文化建筑。结合泉州古城保护整治的经验,课题研究组形成了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闽南(泉州)传统建筑文化在新区建设中的延续和发展研究》总论篇。第二阶段,选择了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包括环泉州湾建筑与文化的承继延续和发展创新、泉州城市色彩规划研究、新区建筑天际轮廓线、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景观体系与公共环境艺术基础研究等。附:评审专家组专家

  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司长唐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潘公凯,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秦佑国,原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司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王景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资深教授朱自煊,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莫天伟,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城市设计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子瑜,哈佛设计学博士、教授夏建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理论与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研究所所长张兵等。

  关于城市景观特色,环泉州湾建筑与文化的承继延续和发展创新、泉州城市色彩规划研究、新区建筑天际轮廓线、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景观体系与公共环境艺术基础研究等五方面的研究是怎样的呢?请看——

  □相关链接

  整个交通的东南拓展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整旧如旧,恢复保留必要的历史街区,尤其是古厝、水巷/系及两岸的传统生活方式,注入新的旅游内涵;对于后来延续增建、添加的建筑,则根据其历史文化价值,可留则留、需保则保、可改则改、需拆则拆,为以后的发展提供空间。

  对古旧街区、水巷,坚决贯彻人车分流的原则,将停车解决在主要交通的周边,而不要去破坏古城旧有的氛围,必要的话增建大面积的公共(地下)停车场。而整个交通则应能在整合大泉州的同时,积极向东南拓展:填海新区,并营造一条滨海景观大道,连接传统古镇/村与高科技软件园区以及新的行政中心、滨海广场……背倚清源山脉。

  红色调的继承和发扬

  城市色彩是城市特色与品位的重要标志,是人居环境及其形象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泉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其传统城市所表现出来的红色调已成为泉州城市独具的特色之一。为更好地保护泉州历史文化,建设有泉州特色的城市景观,有必要对泉州传统城市色彩进行系统的研究,使其在泉州新区现代化建设中得以继承和发扬。

  高层建筑的分布控制

  目前,泉州市区出现的许多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格局的配合存在着诸多缺陷。如果仍然任其无序发展,则“显山露水、山水交融”这一泉州山水城市特有的景观特征将会因此而日益模糊直至丧失。为使泉州城市新区在今后的规划建设中能延续和发扬泉州城市的山水景观特色,塑造城市优美的天际轮廓线,结合东海组团城市设计,在城市设计层面上对高层建筑分布控制规划方法进行研究。

  地域特色的新区建筑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东扩,泉州城市中心出江面海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在新区建设中,在顺应新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情况下,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情况下,如何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新区建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城市景观体系的重构

  城市迅速向周边地区扩张,出现了城市边缘组团、新城区、新开发区、新中心区等各类方式。对我们来说,往日备感亲切、充满人情味的城市空间,现在已经变得苍白无力。

  人们在居住、办公、商业、生产等各区域间来回奔波,时间浪费。汽车成了我们依赖的交通工具和城市街道的主宰。巷子消失了,小街消失了,城市原有的肌理消失了。

  现在人们急需发掘本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征,重构城市景观体系,并且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来丰富视觉环境,加强城市环境特征,提高公共环境生活的品质。

  □相关新闻

  构筑“模拟城市”传承传统建筑

  据悉,研究单位构筑和探索了一种“理想模型”,是依托泉州城市新区的环境背景,对泉州传统建筑文化在新区建设中延续和拓展的新探索。

  在这个“理想模型”中,表达了时间的痕迹、文化的传承、人物的聚集、环境的融合的概念要求。

  “理想模型”的目标是体现城市的文化个性和环境特色,追述城市的历史足迹,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活场所。规划设计立足于解决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据介绍,泉州古城主要街道的形态呈现为大致规则的十字形。新区基于古城肌理结构的延伸,结合现代城市功能的需求,在虚拟用地中,用南北向和东西向道路将居住区分成九个区域,呈九宫格形式。每个单元9公顷,面积接近居住组团的规模,每300米一条次干道,宽度设为30米。

  在规划结构上,针对各居住组团相对独立的特点,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来组织。“理想模型”总平面的整体布局设想:以“一心、两轴、三核”的空间结构组合来表达;“理想模型”建筑的空间布局为北高南低、两边高中间低的格局。

  内部道路呈现相对曲折的形态和具有亲和性的尺度;将公园布置在居住区中心地段;考虑富有地方特点的山水文化,在广场与绿化当中塑造富有变化、内容丰富的公共空间和各个居住组团的庭院空间;保留和延续物质形态意义上传统的城市肌理,同时也应保留和继承人文意义上的城市文化精神,引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共同使用同一空间,减少私人车辆对居住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服务于居住区及周边区域的购物休闲中心为主,银行、活动中心、体育公园为辅构成的商业、休闲、运动中心。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