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力改造旧城区 力求建设发展型城市
admin
2002-05-13
来源:景观中国网
-危改:北京人过现代化生活的需要
-危改:建立发展型城市的需要
-危改:建设优美型城市的需要
-危改:为了更好地保护古都风貌
今天上午,原住东城区安定门内大
-危改:北京人过现代化生活的需要
-危改:建立发展型城市的需要
-危改:建设优美型城市的需要
-危改:为了更好地保护古都风貌
今天上午,原住东城区安定门内大街前肖家胡同19号80多岁的李淑敏老人,在儿孙的陪伴下,重新回到了这个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地方”,和两年前她搬走时不一样的是,这里已经伫立起数栋精美的六层住宅楼,其中就有一套两居室是她家的。走进梦一般的新家,老人摸摸这儿,看看那儿,客厅里采光充足,朝北一望是新铺上进口沥青的二环主路,往西一瞥是巍峨的钟鼓楼。瞧瞧新家的卫生间干净宽敞,试了试厨房里的冷热水,老人舒心地说:“今年冬天我手上的风湿病再也不会那么疼了,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真是一步登天啦。”今天,和李奶奶一块儿搬回来的老街坊还有好几十户,大家伙儿走进这水、电、气、热齐全的现代化居室,感觉自己的新生活正在与新北京同步前行。
记者从北京市建设委员会了解到,10年间,北京累计开工建设危改小区162片,竣工面积1236万平方米,拆除危旧房屋436万平方米,动迁居民近16万户,累计完成危改投资400多亿元。尤其是近5年来,为了让居住在危旧房里的百姓尽快拥有现代化的生活环境,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危旧房改造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椿树园的建成,龙潭西里的乔迁,金鱼池的竣工,一批批陋室变新居的北京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刚刚走过的5年成为北京危旧房改造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因为早日搬出跑风漏雨的危旧房是群众的期盼,让北京人都住上宽敞舒适的新房子是市里领导们的心愿。怎样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乔迁后的老百姓说,北京危旧房改造就是一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德政工程。
危改:北京人过现代化生活的需要
提起北京的危旧房改造,北京史地研究专家崔普权先生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城市的功能在改造中才能得以丰富和发展,“变则通,通则久”,对于一座城市而言,除旧布新是历史的必然。北京城里原有的四合院许多已经变成大片残破杂乱的危旧平房,这些土木结构的老屋,大不了,也高不上去,历经百年,已经梁朽椽烂、尤其在北京南城一带,许多房子当初建的时候就是用碎砖头和黄泥垒起来的。北京危旧房区的住房成了“十无户”(即按小康水平的居住要求,无上水、无下水、无燃气、无暖气、无厨房、无卫生间、无阳台、无壁橱、无自行车棚、无绿地),7口人挤在13平方米小屋的日子一过就是几十年。看看刚刚过去的这5年,北京危旧房改造拆掉的基本上都是这些被自建房填得满满当当、改得面目全非的大杂院和每平方米造价在30元左右的破旧简易楼,解救出来的却是成千上万欢天喜地搬进新居的京城百姓。
1999年秋天的一天,市委书记贾庆林和市长刘淇来到位于磁器口附近的曹雪芹故居考察,顺路探访了几家居住在平房里的老住户。当贾庆林看到一户六口人家老少三代挤住十多平方米的老屋时,他的眼圈红了。他转过身问站在身边的崇文区委书记:“这一带像这么困难的居民有多少?”在崇文区的危旧房太多了,像这样的困难户还有十几万。刘平摄J163下转第2版贾庆林听了沉思良久,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政府再有困难也要想方设法解决百姓的困难。不能再让老百姓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了!”
2000年8月26日,南城百姓翘首盼望的广安大街开工了。在开工仪式后,贾庆林、刘淇在崇文调研时指出,“十五”期间,北京城市建设重心适当向南城倾斜,全力推进危房改造这项造福人民群众的大工程,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使全市现有的危旧房屋基本得到改造。很快,崇文、宣武、丰台三区5片危房改造重要工程被确定下来,包括崇文区的龙潭西里、金鱼池、宣武区的天桥和牛街、丰台区的右外西庄三条。也是从这一年,北京市推出了“房改带危改”这项新的危旧房改造政策。在新政策带动下,2000年危旧房改造开复工面积达80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463万平方米,新开危改小区18片,竣工危改小区5片、214万平方米,共拆除危旧房屋63万平方米,动迁居民2.5万户。
危改:建立发展型城市的需要
北京需要更快速地发展,北京人需要现代化的生活,2001年北京市人均GDP已达3000美元。
一座定位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北京,不可能建立在一片片险象环生的破旧平房之上,不可能没有完善的、系统的立体化市政基础设施。北京要发展,搞好危旧房改造是关键。平安大街的改造不仅使住在危房里的市民搬进了新房,缓解了地面交通,还将自来水、热力、煤气(天然气)、电力、通信、污水、雨水7条管线输送到城市腹地,使城北的地下市政设施从50年代直接跨入90年代。在城南,打通菜市口,贯通一条南北不过2公里的路,却使七种主管线深入南城核心,广安大街的建成更为南城的发展战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01年初春,在北京“两会”上,刘淇市长庄严宣布:北京将在5年内拆除改造303万平方米危房,基本完成城区危旧房改造任务,并把这一历史承诺郑重地写进北京的“十五”计划。据了解,北京市8个城近郊区现有危旧房755万平方米,其中危房303万平方米,需要成片拆除164片,涉及居住房屋面积934万平方米,动迁居民34.7万户。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完成城区危旧房改造,并达到北京人均住房20平方米的规划要求,这就意味着北京将新建2000多万平方米的新居,北京城将在新旧住房的变迁中得到发展。
危改:建设优美型城市的需要
5年来,一片片脏乱破旧的危房被夷为平地,代之以一片片如茵的绿地和景致的街心花园,北京人住得宽敞的同时,北京的环境也一洗灰头土脸儿的形象,变得葱茏满眼,清灵秀丽。北京正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胆识,弹奏出改善人居环境和美化城市风貌的交响乐章。
或许很多北京人还记得,就在5年前,北京城市水系80%被污染,河湖淤泥厚度达1米多。被誉为故宫“项链”的筒子河,岸上住着700余户居民,岸下还有上百处污水口,河里的淤积物多达9万立方米。脏水、污泥,成了北京人心里怎么也抹不去的一个阴影。1997年,市委书记贾庆林多次调研后,作出了把京城水系治理作为恢复古都风貌的重要工作的决定。1998年4月,北京市城市水系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弹指一挥间,如今随着700多户危房居民的外迁和筒子河治污工程的大功告成,与故宫红墙黄瓦交相辉映的是一泓碧波荡漾的清清河水。如今,除了还清的筒子河,昆玉河段、六海,二环的南环水系也已实现了“水清、岸绿、流畅、通航”,北环水系开工在即,清河、坝河、凉水河、温榆河、马草河也在治理之中。据市水文总站提供的报告显示,城市河湖由治理前的四类或五类提高到目前的二类。到2005年,北京将实现“三环碧水绕京城”的壮美景色。
危改同样带来的还有人文景观的和谐与绿色生活的舒适。邻近天坛的龙潭西里是北京市危房较为集中的地区,为使改造后的房屋能够与天坛的风貌协调,防止大规模房地产开发对城市景观造成的破坏,建成后的住宅实现了城市规划的各项要求,尊重了历史环境,得到居民的欢迎。天桥危改工程,规划为保留天桥特有的文脉,在坊墙遗址形成的斜街上,为天桥民俗文化的展现留出了较大空间。规划住宅以多层为主,外形民族色彩浓郁,与相邻的先农坛等古建筑相协调。
十大边缘集团的分散式布局,还具有“七大城市效应”:即改善城市热岛效应,保证城市上空空气流通顺畅;改变城市膨化效应,避免“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扩张;增强城市绿肺效应,市中心与边缘集团之间以绿化隔离带环绕,保护了城市环境;提高城市防灾效应,遇到意外灾情可以尽快疏导城市人口,保证安全;弱化城市钟摆效应,人口就近上学就业,可以有效缓解早晚交通高峰时刻的拥堵现象;催化城乡趋同效应,减少都市与乡村的生活差别;展现文化多味效应,生活在不同边缘集团的人们,会产生不同的社区文化,呈现出北京城市文化的多样化。
危改:为了更好地保护古都风貌
2001年,北京市完成了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根据这一规划,北京明清古城37%的面积将得到整体保护,其中包括什刹海、南锣鼓巷、国子监、大栅栏、东交民巷等地区。保护区内的危房将在保存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整治与修缮,而不是大规模地拆除重建。这个规划的出台,从根本上保证了古都风貌的相对完整性。
多年来,在改善居住条件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好北京的古都风貌和遍布在大街小巷的历史文化遗存,成为城市规划者、建设者和历史文物专家反复论证的焦点。有的人认为,北京的胡同只能迁人,不能拆屋;有的则认为,不能把贫民窟当文物保护。80年代菊儿胡同的改造工程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如今,东城区在保护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方面开始尝试一些新点子。据东城区副区长王建清介绍,南北池子属于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其中位于这片保护区南部的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由于拥有始建于元代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普度寺等古迹,使得它的保护和修缮尤其具有代表性和示范作用。南池子共有院落93处,居民511户1479人。据统计,这里户均建筑面积仅26.84平方米;房屋年久失修,三类以上房屋占94.97%;市政设施落后,断水断电时有发生;公厕离民房最近的也有百米之遥。为了做到整体保护,试点区的改造有两个“不变”,即随弯就曲的原有胡同格局不变,灰砖青瓦的老北京四合院房屋制式不变;还有两个“改善”,即每户配备一厨一厕,每户引进水热电气等全套市政管线。待改造完成,这里将是一片具有现代化生活“硬件”的老北京风情民居,修复如旧的普度寺“慈济殿”将稳坐民居群中央。再过几年,北京的危旧房改造将全部完成,每一个北京人都不会再为自己的房子破旧而愁眉不展,这在北京的3000多年城建史上,将是怎样值得大书特书的辉煌一笔!
再过5年,享受着现代化生活的北京人,将用开心的笑声在北京的历史时空上留下金色的坐标!再过6年,万象更新的北京城将以凤舞九天的雄姿展开五彩的翅膀,迎接奥运盛会的到来!
-危改:建立发展型城市的需要
-危改:建设优美型城市的需要
-危改:为了更好地保护古都风貌
今天上午,原住东城区安定门内大街前肖家胡同19号80多岁的李淑敏老人,在儿孙的陪伴下,重新回到了这个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地方”,和两年前她搬走时不一样的是,这里已经伫立起数栋精美的六层住宅楼,其中就有一套两居室是她家的。走进梦一般的新家,老人摸摸这儿,看看那儿,客厅里采光充足,朝北一望是新铺上进口沥青的二环主路,往西一瞥是巍峨的钟鼓楼。瞧瞧新家的卫生间干净宽敞,试了试厨房里的冷热水,老人舒心地说:“今年冬天我手上的风湿病再也不会那么疼了,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真是一步登天啦。”今天,和李奶奶一块儿搬回来的老街坊还有好几十户,大家伙儿走进这水、电、气、热齐全的现代化居室,感觉自己的新生活正在与新北京同步前行。
记者从北京市建设委员会了解到,10年间,北京累计开工建设危改小区162片,竣工面积1236万平方米,拆除危旧房屋436万平方米,动迁居民近16万户,累计完成危改投资400多亿元。尤其是近5年来,为了让居住在危旧房里的百姓尽快拥有现代化的生活环境,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危旧房改造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椿树园的建成,龙潭西里的乔迁,金鱼池的竣工,一批批陋室变新居的北京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刚刚走过的5年成为北京危旧房改造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因为早日搬出跑风漏雨的危旧房是群众的期盼,让北京人都住上宽敞舒适的新房子是市里领导们的心愿。怎样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乔迁后的老百姓说,北京危旧房改造就是一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德政工程。
危改:北京人过现代化生活的需要
提起北京的危旧房改造,北京史地研究专家崔普权先生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城市的功能在改造中才能得以丰富和发展,“变则通,通则久”,对于一座城市而言,除旧布新是历史的必然。北京城里原有的四合院许多已经变成大片残破杂乱的危旧平房,这些土木结构的老屋,大不了,也高不上去,历经百年,已经梁朽椽烂、尤其在北京南城一带,许多房子当初建的时候就是用碎砖头和黄泥垒起来的。北京危旧房区的住房成了“十无户”(即按小康水平的居住要求,无上水、无下水、无燃气、无暖气、无厨房、无卫生间、无阳台、无壁橱、无自行车棚、无绿地),7口人挤在13平方米小屋的日子一过就是几十年。看看刚刚过去的这5年,北京危旧房改造拆掉的基本上都是这些被自建房填得满满当当、改得面目全非的大杂院和每平方米造价在30元左右的破旧简易楼,解救出来的却是成千上万欢天喜地搬进新居的京城百姓。
1999年秋天的一天,市委书记贾庆林和市长刘淇来到位于磁器口附近的曹雪芹故居考察,顺路探访了几家居住在平房里的老住户。当贾庆林看到一户六口人家老少三代挤住十多平方米的老屋时,他的眼圈红了。他转过身问站在身边的崇文区委书记:“这一带像这么困难的居民有多少?”在崇文区的危旧房太多了,像这样的困难户还有十几万。刘平摄J163下转第2版贾庆林听了沉思良久,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政府再有困难也要想方设法解决百姓的困难。不能再让老百姓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了!”
2000年8月26日,南城百姓翘首盼望的广安大街开工了。在开工仪式后,贾庆林、刘淇在崇文调研时指出,“十五”期间,北京城市建设重心适当向南城倾斜,全力推进危房改造这项造福人民群众的大工程,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使全市现有的危旧房屋基本得到改造。很快,崇文、宣武、丰台三区5片危房改造重要工程被确定下来,包括崇文区的龙潭西里、金鱼池、宣武区的天桥和牛街、丰台区的右外西庄三条。也是从这一年,北京市推出了“房改带危改”这项新的危旧房改造政策。在新政策带动下,2000年危旧房改造开复工面积达80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463万平方米,新开危改小区18片,竣工危改小区5片、214万平方米,共拆除危旧房屋63万平方米,动迁居民2.5万户。
危改:建立发展型城市的需要
北京需要更快速地发展,北京人需要现代化的生活,2001年北京市人均GDP已达3000美元。
一座定位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北京,不可能建立在一片片险象环生的破旧平房之上,不可能没有完善的、系统的立体化市政基础设施。北京要发展,搞好危旧房改造是关键。平安大街的改造不仅使住在危房里的市民搬进了新房,缓解了地面交通,还将自来水、热力、煤气(天然气)、电力、通信、污水、雨水7条管线输送到城市腹地,使城北的地下市政设施从50年代直接跨入90年代。在城南,打通菜市口,贯通一条南北不过2公里的路,却使七种主管线深入南城核心,广安大街的建成更为南城的发展战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01年初春,在北京“两会”上,刘淇市长庄严宣布:北京将在5年内拆除改造303万平方米危房,基本完成城区危旧房改造任务,并把这一历史承诺郑重地写进北京的“十五”计划。据了解,北京市8个城近郊区现有危旧房755万平方米,其中危房303万平方米,需要成片拆除164片,涉及居住房屋面积934万平方米,动迁居民34.7万户。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完成城区危旧房改造,并达到北京人均住房20平方米的规划要求,这就意味着北京将新建2000多万平方米的新居,北京城将在新旧住房的变迁中得到发展。
危改:建设优美型城市的需要
5年来,一片片脏乱破旧的危房被夷为平地,代之以一片片如茵的绿地和景致的街心花园,北京人住得宽敞的同时,北京的环境也一洗灰头土脸儿的形象,变得葱茏满眼,清灵秀丽。北京正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胆识,弹奏出改善人居环境和美化城市风貌的交响乐章。
或许很多北京人还记得,就在5年前,北京城市水系80%被污染,河湖淤泥厚度达1米多。被誉为故宫“项链”的筒子河,岸上住着700余户居民,岸下还有上百处污水口,河里的淤积物多达9万立方米。脏水、污泥,成了北京人心里怎么也抹不去的一个阴影。1997年,市委书记贾庆林多次调研后,作出了把京城水系治理作为恢复古都风貌的重要工作的决定。1998年4月,北京市城市水系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弹指一挥间,如今随着700多户危房居民的外迁和筒子河治污工程的大功告成,与故宫红墙黄瓦交相辉映的是一泓碧波荡漾的清清河水。如今,除了还清的筒子河,昆玉河段、六海,二环的南环水系也已实现了“水清、岸绿、流畅、通航”,北环水系开工在即,清河、坝河、凉水河、温榆河、马草河也在治理之中。据市水文总站提供的报告显示,城市河湖由治理前的四类或五类提高到目前的二类。到2005年,北京将实现“三环碧水绕京城”的壮美景色。
危改同样带来的还有人文景观的和谐与绿色生活的舒适。邻近天坛的龙潭西里是北京市危房较为集中的地区,为使改造后的房屋能够与天坛的风貌协调,防止大规模房地产开发对城市景观造成的破坏,建成后的住宅实现了城市规划的各项要求,尊重了历史环境,得到居民的欢迎。天桥危改工程,规划为保留天桥特有的文脉,在坊墙遗址形成的斜街上,为天桥民俗文化的展现留出了较大空间。规划住宅以多层为主,外形民族色彩浓郁,与相邻的先农坛等古建筑相协调。
十大边缘集团的分散式布局,还具有“七大城市效应”:即改善城市热岛效应,保证城市上空空气流通顺畅;改变城市膨化效应,避免“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扩张;增强城市绿肺效应,市中心与边缘集团之间以绿化隔离带环绕,保护了城市环境;提高城市防灾效应,遇到意外灾情可以尽快疏导城市人口,保证安全;弱化城市钟摆效应,人口就近上学就业,可以有效缓解早晚交通高峰时刻的拥堵现象;催化城乡趋同效应,减少都市与乡村的生活差别;展现文化多味效应,生活在不同边缘集团的人们,会产生不同的社区文化,呈现出北京城市文化的多样化。
危改:为了更好地保护古都风貌
2001年,北京市完成了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根据这一规划,北京明清古城37%的面积将得到整体保护,其中包括什刹海、南锣鼓巷、国子监、大栅栏、东交民巷等地区。保护区内的危房将在保存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整治与修缮,而不是大规模地拆除重建。这个规划的出台,从根本上保证了古都风貌的相对完整性。
多年来,在改善居住条件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好北京的古都风貌和遍布在大街小巷的历史文化遗存,成为城市规划者、建设者和历史文物专家反复论证的焦点。有的人认为,北京的胡同只能迁人,不能拆屋;有的则认为,不能把贫民窟当文物保护。80年代菊儿胡同的改造工程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如今,东城区在保护北京25片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方面开始尝试一些新点子。据东城区副区长王建清介绍,南北池子属于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其中位于这片保护区南部的南池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由于拥有始建于元代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普度寺等古迹,使得它的保护和修缮尤其具有代表性和示范作用。南池子共有院落93处,居民511户1479人。据统计,这里户均建筑面积仅26.84平方米;房屋年久失修,三类以上房屋占94.97%;市政设施落后,断水断电时有发生;公厕离民房最近的也有百米之遥。为了做到整体保护,试点区的改造有两个“不变”,即随弯就曲的原有胡同格局不变,灰砖青瓦的老北京四合院房屋制式不变;还有两个“改善”,即每户配备一厨一厕,每户引进水热电气等全套市政管线。待改造完成,这里将是一片具有现代化生活“硬件”的老北京风情民居,修复如旧的普度寺“慈济殿”将稳坐民居群中央。再过几年,北京的危旧房改造将全部完成,每一个北京人都不会再为自己的房子破旧而愁眉不展,这在北京的3000多年城建史上,将是怎样值得大书特书的辉煌一笔!
再过5年,享受着现代化生活的北京人,将用开心的笑声在北京的历史时空上留下金色的坐标!再过6年,万象更新的北京城将以凤舞九天的雄姿展开五彩的翅膀,迎接奥运盛会的到来!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