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重焕青春光彩 旧城改造为市民带来实惠
修缮后的四合院
近年来,随着北京城市建设拆迁和旧城改造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北京的城市环境更加宜居,京城的古都风韵得以永续。
北京城市拆迁在不断解决矛盾中进步,为越来越的市民带来实惠。目前,引起房屋拆迁的城市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以下情形:交通、能源、水利、环境和资源保护、市政公用等基础设施建设,旧城区文物和历史街区保护以及危旧房屋改造等工程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以及限价商品住房等保障性或者政策性住房建设,土地整理储备以及其他经规划批准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及一些其他建设项目。在这些项目的拆迁过程中,相关部门遵循“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维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文物古迹”、“‘依法、阳光、文明、有情’实施拆迁”等原则,是越来越多的市民得到了实惠。
修缮后的四合院
以崇文区前门地区为例,这里1.09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1.8万间危房,是北京危旧平房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经过上百年的风雨侵蚀,这里大部分房屋破损严重,存在着各种不安全隐患,随时危及着居民的安全,加之该地区没有完善的市政设施,一遇雨季,老旧院落积水严重,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而且这个地区的很多市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困难。崇文区结合“解危排险”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在前门地区实施居民搬迁工程。2004年,第一批六百户居民脱离危险房屋搬入新居;2005年、2006年,以“解危排险、改造市政、修路为民、保护风貌”为目标,完成了一万多户居民拆迁安置补偿工作。期间,崇文区除了为群众提供经济适用住房,多次组织房源供需见面会,向居民推荐二手房、低价位商品房等各类房源外,还在弘善家园筹建了一批低价房供搬迁居民选择。在拆迁过程中,为保障群众利益,考虑到百姓实际困难,有关部门在按照规定对腾房户进行补偿之外,还对困难家庭给予了一定的困难补助,前述困难家庭均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保护古都风貌与改善市民居住条件的工作并行并举。另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自东城区。东城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本区平房院落、简易楼和中式楼进行了调查,建立了平房区基础数据库。确定了以“微循环”方式实施平房院落修缮改造工作思路并启动了试点。微循环改造的工作程序是:居民提出改造申请→街道办事处组织集体签名→实施主体提出安置方案→街道办事处组织居民讨论→反馈意见给实施主体→实施单位修改安置方案→与全体居民达成安置协议→组织居民搬迁。
在实施过程中,民意被放在了第一位,改造和搬迁工作要求达到两个100%,就是该院落居民要100%同意提出改造申请,还要100%同意安置方案。两项居民均同意后,就可和实施单位签约,正式开始居民搬迁。居民腾房后“搬而不拆”。首先要征求专家意见,确定院落房屋的维修方式,然后按照保护规划确定功能和建筑类型。微循环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充分考虑了居民意愿,需以院落为单位,以居民自愿、集体同意为前提,政府的作用是搭建平台,尽可能为居民服务,解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
北京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步伐正在改变着这座城市市民的生活,也为他们带来越来越多的实惠。首都国际机场东扩工程中的一组数据非常具有说服力——首都国际机场东扩工程自2003年11月起分期启动房屋拆迁工作,共涉及顺义区3个镇8个行政村2800多户村民;在对村民按照市场评估价格合理补偿后,为降低村民购房负担,顺义区还就近提供安置房,以优惠的价格向被拆迁村民出售,这些安置房市场价格均已超过4000元/m2,而被拆迁村民购买每人可以享受45m2的优惠价(2100元/m2);拆迁区域内的787名有培训意向的转非劳动力接受了免费培训,解决了部分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此外,拆迁区域内群众的就医、入学等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3镇8村2800多户的拆迁,几乎都是在公告后15天内全部签订拆迁补偿协议后自愿搬迁。
随着旧城改造工程的深入开展,北京市民的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在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北京古都风貌的保持和恢复被放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北京,正在沿着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迈向前进。
为全面展现北京旧城改造和文物古迹保护成就,北京奥运会官方网站将于近日推出专题策划《北京城市建设拆迁和旧城改造——让旧城重新焕发青春光彩》,带您全面领略这座散发着古老和现代魅力的奥运之城,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