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特色是城镇的灵魂和名片

admin 2007-11-19 来源:景观中国网
特色城镇成为贵州旅游名片   10月2日,重庆游客张勇驾车路过清水江边的剑河新县城时,当即被这个极具苗侗民族风格的城镇所吸引。“真正有特色的城镇总能让人耳目一新。”欣
 特色城镇成为贵州旅游名片 

  10月2日,重庆游客张勇驾车路过清水江边的剑河新县城时,当即被这个极具苗侗民族风格的城镇所吸引。“真正有特色的城镇总能让人耳目一新。”欣喜之余,喜爱摄影的张勇赶紧将一排排白墙青瓦的苗族、侗族风格建筑物定格在自己的相机镜头里。
  “美丽的山水,古朴的小镇,活脱脱一幅绝好的山水画卷”从北京来旅游的冉小姐刚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县,就深深迷上了这个古老的小城。
  作为全国惟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我省喀斯特地貌占国土面积70%以上,特殊的地貌形态为城镇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景观资源,全省的城镇几乎都是依山傍水的山水园林型。加上我省多民族聚居,长期以来,各民族在交通闭塞、地形地貌复杂的环境里,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建筑文化。特殊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历史民族文化,为我省城镇建设多样化与个性化提供了基础。
  经多年保护和发展,我省逐渐形成了一批极具历史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城镇及街区,全省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名镇达20余个。一个个各具特色与个性的城镇宛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点缀于黔山秀水间,成为我省城镇建设中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城镇是一个地区的品牌和名片,独具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城镇,就有长久生命力和吸引力。”有关人士指出,我省目前虽有一批具有特色与个性的城镇,但总体来看,全省城镇职能与个性趋同,特色整体依然不明显。随着城镇化战略的不断推进,提炼和挖掘地方历史民族文化,把历史、民族和自然文化精髓贯穿于城镇化全过程,形成特色鲜明、风格独具的城镇形象和城镇布局,已成为我省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现代化建筑不等于城镇魅力 
  “漂亮的高楼多了,亲切温馨的传统民居没有了;时髦的人造花园和广场多了,自然的植被少了;新潮的服装、美发店多了,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少了……”写下这段文字的是原农工民主党贵州省副主委、省政协委员、省博物馆研究员唐文元。因工作关系,几十年来他跑遍了全省大部分城镇,如今每次故地重游,唐文元别有一番感受。“多出来的是模仿,少了的却是民族精华与个性。”全省城镇特色与个性的逐渐消融使唐文元心生忧虑。
  省政府研究室研究员肖进源对此也有着相同的感受:“白瓷砖,方盒子,走到哪里都是一个样,城镇成为简单排列和堆砌的聚居地,大大降低了我省城镇固有的人居环境价值。”
  “以前对城镇现代化理解有一定偏差,都是以修建高楼大厦和宽阔大马路为主。”省建设厅规划处处长陈维明坦言,与全国各地一样,一段时间以来盲目追求外形现代化的城镇规划建设思路,使我省城镇特色目前并不明显。“千城一面”现状的背后是陈旧的规划建设理念。
  一个有力的证据是,当前全省城镇建设忽视公众文化设施建设现象十分突出。据统计,全省的县城中,近半数没有公园,没有一定规模的公众活动场所,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等设施建设也严重滞后于城镇发展,远不能体现地方文化特色。而一些本可以体现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特征的城市配套设施,如雕塑、候车亭、电话亭等,却很少被充分利用,导致各地本土民族民间文化符号没有得到提炼和体现。
  尤其让人感到痛心的是,近年来一些城市不惜大面积拆毁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进行新区开发建设,使不可再生的传统城市风貌和历史遗产遭到毁灭性破坏。“重经济、轻文化,重硬件、轻软件倾向,造成了城镇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离和记忆的消失。”肖进源厉语述说眼下城镇建设过程中的一些诟病。
  长期关注全省城镇化建设的省政协委员唐文元多次呼吁,我省提出建设旅游大省目标,城镇建设亦应与发展旅游业相适应。尤其是定位为旅游经济圈的城镇,吸引游客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和民族特色。他感慨,云南丽江游人如织,只因其古朴、幽雅和神秘;拉萨的民族宗教文化和建筑,使其成为众多中外游客的向往所在。我省的花溪青岩古镇和黎平肇兴古镇,因基本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和特色,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过程不能简单理解为城镇建设或房地产开发,失去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城镇,纵然拥有漂亮的现代建筑,也只能是别人的仿制品。
  
  多彩贵州呼唤更多特色城镇
  根据地域特点、历史传统、资源条件和城镇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并加强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是凸显我省城镇特色和个性的有效手段。面对我省城镇建设特色与个性不足的现实,不少专业人士纷纷开出医治“药方”。
  “贵州不仅有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的多元文化,还有独特的‘三线’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和饮食文化等,城镇建设应体现本土优势文化。”省委讲师团团长龚晓宽从文化层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城市越是现代化,对文化的依赖就越大。各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应对所在地域自然、历史、民族、文化及其产业等方面的特色做出合理回应,以真正体现出贵州文化之魂。
  “现代化高楼和西方古典建筑,在国内外多的是。贵州是欠开发、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总体较弱,在城镇规划建设中不能一味按照现代化城市建设模式,也不能盲目模仿西方建筑风格,动辄搞什么哥特式和罗马式,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弱势与别人的强势比拼,扬长避短是我省城镇化建设应把握的原则。”唐文元提出这样的理念:城镇化不应热衷于修建标志性建筑、大广场、大马路等形象工程,要注重突出城市的个性与魅力。
  “城镇建设得结合自身特点,不能依葫芦画瓢照搬别人模式。不少城镇或许有几个产业在一定区域内很有实力,但在大范围内比较却没有明显特色和比较优势。相反,抓住重点突出一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资源,往往会成为与众不同的亮点。”唐文元的观点在业内人士中带有普遍性。
  “在挖掘和利用地域历史文化的过程中,也不能一味强调‘复古’或‘仿古’,应与时代结合,加入创新元素。”原省科技情报所所长夏光礼教授认为,在延续传统的同时加以创新,才能添增城镇的生命力与活力。
  “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城镇规划中的建筑物容积率、高度等刚性指标进行控制,而对体现城镇风格与个性的建筑物造型、色彩等,只能提出指导性意见,并没有强制控制权限,完全取决于地方政府认识程度。”省建设厅规划处处长陈维明提出,各级政府应发挥特色城镇建设示范作用,改变眼下政府公众设施建设一味图“新”、求“洋”做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全省各地注重城镇特色的意识正在觉醒。各地在编制城镇规划时,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力争科学、恰当地对城镇进行准确定位。除划定“绿线”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外,各地还专门划定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蓝线”和“紫线”,以杜绝在城镇建设发生破坏自然环境和传统历史文化的行为。一些地区在制定城镇规划时,还邀请文化等部门参与并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这是巨大的进步。”见证我省城镇建设理念文化的陈维明对此倍感欣慰。
  根据《贵州省“十一五”城镇化发展专项规划》,“十一五”期间我省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认真分析当地资源、区位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将加快发展交通枢纽型城镇、旅游城镇、绿色产业型城镇、工矿资源型城镇、商贸集散型城镇和民族文化型城镇等6大类城镇。“系列特色城镇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我省城镇经济的发展,而且将从产业上体现城镇特色,有助于促进我省城镇特色体系的形成。”陈维明对我省未来城镇特色建设充满信心。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