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城市河流的生态路”该怎么走?

admin 2007-08-29 来源:景观中国网
河流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生存,影响着城市发展,是关系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我国许多城市都十分重视河网水系的规划与河岸的整治和美化———
    河流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生存,影响着城市发展,是关系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我国许多城市都十分重视河网水系的规划与河岸的整治和美化———

    北京市以建成“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现代城市水系为目标,对城市水系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整治,城市水环境取得明显改善;

    广州市的城市河流治理从过去只重视防洪排涝功能转向综合考虑防洪排涝、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等多种功能,引入了国际通行的多自然河道整治理念;

    南昌市强化污染控制措施,治理工业和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实施截污、治理和引水活化工程,提高了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成效;

    成都市正在继续实施全面治理水环境的各项措施,把治理河道干流延伸至治理河道中小支流,把侧重工程措施转变为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以及依靠河流自净和自然修复并举,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环保效益……

    如何维持一条河流健康的生命体系?

    城市河流治理的目标是什么?究竟到什么程度才算治理好一条河流?本报记者通过深入采访10个城市治理河流的做法后发现,城市河流治理不能只注重河岸的美化,更重要的是河水“不污不竭”;不能停留在截污清污,更需由点及面、控制面源污染;在参照与借鉴的同时,更应突出城市及河流的传统和个性。总之,河流治理要走好生态之路。

    恢复自然,维系河流健康

    一位参与了多条河流治理的专家说,以前为了保护城市安全,河堤往往加固加高,并大量建造钢筋混凝土、块石等直立式护岸,河流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以为“砌起河堤、清除淤泥、绿化两岸之后河水就变清”,但实际上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硬化河床及河堤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该专家认为,自然的水系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河道具有自净能力,自然的河道中大量的生物、植物和微生物均有降解污染有机物的作用,水中及两岸的植物还可以向水里补充氧气,有利于防止污染。“毁掉河流两岸的植物,代以钢筋水泥,割裂了土壤与水体的关系,使河流逐渐丧失自净能力,加剧了河水的污染程度。”

    北京曾遇到类似的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北京开始使用“河道衬砌”,即在河底和河岸铺以水泥或石头,代替天然泥土,以阻止河水渗漏,防止水草疯长阻碍供水,同时也防止流水冲刷使河道变宽。但是,如今在北京的北护城河,轰隆隆的挖掘机正在将大石块从河底搬到岸上。施工人员说,他们在拆除河底和两岸衬砌的水泥和石头,改铺透水砖或鱼槽砖,让河底透气。在设计河道时,也不再裁弯取直,而是宜宽则宽,宜弯则弯,还将在河道做一些跌落式的生物填料,营造出河流的水位落差,同时大量投放鱼苗、螺蛳、河蚌等来净化水质。北京市水务局有关人士说,现在不仅要让自然的河坡变绿,更要让河水变“活水”。

    在上海,与苏州河同样经历旧貌换新颜命运的还有另一条河流———位于浦东新区的张家浜。据上海市有关负责人介绍,昔日的张家浜是一条支流紊乱、垃圾成堆、杂草丛生、蚊蝇肆虐的臭水沟。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张家浜一期综合治理工程被列为1999年上海市重大工程。“最初开始整治张家浜时,是先把水抽干,然后疏浚河床,在底部还铺了一层有栅格的砖,再调入较干净的水源,使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但3个月后,水体又开始出现黑臭。后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使河道生态循环逐步恢复的措施,包括曝气复氧、生态浮床、微生物等,使水质复清并得到了稳定。”如今的张家浜,已变成了“水清、岸洁、有绿”的观光河道,中央湖岛、乡土田园、疏林草坪、音乐喷泉、鸟类保护等景区交相辉映,成为浦东一处独特的亲水风景。

    广州市水利局日前制定《原八区水系建设工程方案规划》,提出了一个“市区河湖水系补水方案”,拟采取“闸群联控”的方式,通过河水的单向流动来改善河涌水质,目前正在芳村上围的9条河涌进行试验。同时,广州也正在试点东濠涌、新河浦涌等河涌与东山湖进行水体循环,通过每天3次开启东山湖与新河浦涌之间的水泵,将东山湖所蓄的珠江水引入新河浦涌内,然后又重新流入东山湖中。除这种小循环之外,广州市还在珠江涨潮水位较高时,将江水引入东山湖内蓄存,当珠江水出现低潮时,再开启新河浦涌与东濠涌之间的闸门和东濠涌与珠江之间的闸门,实现珠江、东山湖、新河浦涌、东濠涌水体大循环。  

    2000年,南昌市政府综合整治玉带河时,确定了“先求其通、次求其宽、再求其美”的思路,先是清淤疏浚、拓宽河面、加固河床、截留污水,然后利用已有的水利灌溉渠道,每天从150公里外的洪门水库引来80万立方米优质水,注入八湖二河中,城内河湖连通,使全城的水系都活了起来,始终流淌着清新的气息。

    几年前,扬州市对念泗河、蒿草河、四望亭河、杨庄河和新城河等城区河道实施了整治,经过清淤、驳岸、桥梁、绿化和亮化,沿河的生态环境得到大大改善,但河水仍时常发生黑臭现象。扬州市有关部门经实地勘测后发现,主要问题在于一些内河无正常水源补给,如新城河的水源主要依靠沿山河,而沿山河的主要水源靠雨天蓄水,水量缺乏保证。为此,由扬州市建设局牵头,会同规划、水利等部门拟定了城区水系沟通的规划方案,使沿山河、卜桥河、四望亭河、念泗河及八卦塘等河的水系与瘦西湖水系沟通,增建小型水闸、泵站调水、换水,从而解决了市区河流换水的水源问题。

    有关专家认为,维系河流健康生命的关键是水,如果没有水,或者水非常少,就可能引发河流的生命危机。“治理河流的基本标准是‘不污不竭’,即一定要有活水,一定不要污染。”水利专家还提出了“维持河流生命基本水量”的概念,认为应有常年流量的20%均匀流过,使河流在流量、泥沙输移、宽深比等方面达到动态平衡。

    截污清污,不忘点面结合

    我国城市兴起大规模的河流整治行动,与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息息相关。越来越多的工业、生活污水排入河道,造成河水严重污染,水质恶化,城市河流变得不堪重负。据全国2222个监测站的统计,在138个城市河段中,符合Ⅱ、Ⅲ类水质标准的仅占23%,超过Ⅴ类水质的占到38%。

    另一方面,作为“建设宜居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各城市纷纷投入整治河流的热潮之中,治污工程计划则是重中之重,采取的措施往往是处置沿河污染型企业,改造临河公共厕所,沿河  敷设截污干管,实施雨污分流(污水流进处理厂,雨水流入河中),修建污水处理厂等。然而事与愿违的是,整治之后的河道水质并未根本改善,其根源在于污水截流不彻底,污染源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水利专家指出,以前城市河流的污染源被认为是工业污染,实际上工业污染为“点源”,容易得到控制,而往往忽视了“面源”,即一部分为城市的雨水,尽管实行了雨污分流,但雨水冲刷城市建筑和道路、汇集于地表之后几乎跟生活污水一样,排入河流会造成大面积的污染。另一部分就是农村的面源污染,农村的人畜粪便、化肥农药等同雨水、灌溉水一道排入河流,也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

    南昌市在治理河流污染时坚持了“点面结合”的做法。首先,南昌市在玉带河沿岸大力实施截污工程,如玉带河总渠全长2.74公里,铺设截污管涵5.47公里;玉带河西支全长4.77公里,铺设截污管9.8公里;玉带河北支全长1.8公里,铺设截污管涵3.6公里。截至目前,玉带河沿河及周边41家主要污染企业分别被关停、搬迁、限期治理等,如金鑫漂染厂、华安针织厂已停产整改,南铁机务段废油收集和废水处理系统改造工程已完成并投入正常运行,杜绝了工业废水对玉带河的污染。不仅如此,南昌市还将从江氨排污口经瑶湖高校园区到赣江的10公里排污明渠改造为暗渠,对沿途的生活、生产废水进行截污、治理,不但消除了对瑶湖高校园区和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也减轻了对赣江的污染程度。

    据介绍,在控制“点源”上,南昌对全市重点水污染企业实施了严格的环境管理,加大了限期治理力度,对企业的污染治理、达标排放提出具体要求,大大推动了企业治理污染的进程。针对重点企业的污染防治问题,南昌市政府与相关企业逐一签订污染防治责任状,并派检查组进行跟踪督察和协调调度。同时,对于治理资金存在问题的重点污染企业,南昌市还提供专项治理资金给予扶持,帮助污染大户尽快、全面地完成污染治理工程。

    今年上半年,南昌市成立了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南昌市政府还专门下发对违法排污企业采取停业、停止供电和供水措施的通知,要求供电、供水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要求,对违法排污企业依法进行断电、停水,以确保对违法排污企业停业处理落实到位。

    另一方面,南昌市还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有机肥利用率较低,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大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南昌市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大力提倡使用农家肥、有机肥、生物农药,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据介绍,江西福飞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收集安义县及新建、湾里部分地区畜禽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引进专利技术采用生物菌种生化的方法,生产超过10万吨/年的高效有机肥料,减少了畜禽养殖污染和化肥的使用量。南昌市将在全市推广这一做法,以进一步控制、减轻畜禽养殖和农村面源污染。

    从2004年9月起,由成都市水务局、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共同发起的“府南河上游可持续发展示范村项目”,通过推广生态农业种植、食用菌、养殖、沼气、生态卫生厕所、有机固废及污水生物处理等,把人畜粪便作无害化处理后成为有机肥,减少农药、化肥投入;把种植业产生的秸秆和养殖业产生的牛粪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染。经实地监测,这一“零污染”项目对控制府南河的“面源污染”具有明显作用。

    移植复制,更要传承个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在治理河流时,都将目光瞄准了巴黎的塞纳河、伦敦的泰晤士河、柏林的莱茵河等,甚至河流的沿岸景观建设也以上述河流为“模板”。

    “在河流治理过程中,最怕的就是一窝蜂,照搬照抄。”不少专家强调,一个城市的河流治理规划应结合当地的地理特点、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等,并通过相应的设计方法予以呈现。

    据介绍,目前国内城市河流治理普遍存在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不足,很多城市在这方面都走了弯路。苏南某市曾以市区河流众多闻名于世,并一直在努力进行城市河流治理。然而半个世纪之后,当人们考察城市河流治理的效果时发现,由于该市大多数河流都是采取了简单的填埋处理,不仅破坏了城市的排水系统,而且对原有的河流景观造成了损害,城市的特色也逐渐退化。

    在恢复转河的工程中,北京进行了大胆尝试,采用驳石护岸、仿木桩护岸等方法,稳定河床,装点环境。河底不再铺水泥,设计了多级跌水,种植水生植物,把水利工程的设计与景观设计结合起来,恢复了几处历史遗迹,建造了一些码头,并重现了历史上“长河观柳”的景观。转河治理被称为北京“治水思路的一次新突破”,把水利和园林、防洪和生态、亲水与安全、历史与现代结合起来,恢复了转河悠远宁静、自然宜人的风姿,真正实现了生态自然、人水合一。

    成都市的水文化源远流长。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为治理岷江水患而修建都江堰,“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程”,河渠纵横、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逐渐形成。然而,成都市在治理府南河之初,文化工程只是作为“点缀”而已。在2001年治理沙河时,成都市开始把文化工程放在同环境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绿化工程等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重点突出生态性、亲水性、可持续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沙河沿岸规划建设了水源保护区和城市滨水绿化景区,建设了北湖凝翠、麻石烟云、三洞古桥等“沙河八景”、四大文化带等景观工程,治理后的沙河,串起成都的水文化、桥文化、茶文化、诗词文化等。

    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说,成都的城市个性体现在以水为魂的文化,整治这一条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厚重的沙河,充分凸现了成都的特色和个性。“城市的文化景观工程,提高了市民的文化素质,还产生了环境提升地价的经济效益。”

    或是碧波万顷的湖泊,或是奔腾咆哮的大河,或是清澈见底的涓涓溪流,几乎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水域都具有各自的性格、各自的风貌。“水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有关专家认为,在城市河流整治中,应通过展览、雕塑、喷泉、音乐等手段,将城市及河流的个性蕴涵其中,在保存历史文化的同时,创造现代文化。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