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创纪录
admin
2002-05-14
来源:景观中国网
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古都,也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有着50万年文明史、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但是过去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方面,曾经走过弯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市文物
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古都,也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有着50万年文明史、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但是过去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方面,曾经走过弯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用了三个“最”字来形容刚刚过去的五年北京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突飞猛进的变化,即投资规模最大、修缮项目最多、社会反响最好。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市政府决定3年投入3.3亿元对全市百余项市级以上文物建筑进行抢险修缮,使历代帝王庙、白塔寺、后门桥、莲花池、东皇城墙遗址等一大批文物古迹得到抢修,同时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改善了周边环境,恢复了历史景观,并首次向社会开放。一批长期被不合理占用的文物保护单位逐步腾退出来,以圆明园为例,截至2001年底,615户居民和13个驻园单位全部被迁出,解决了百年遗留问题,遗址得到全面考古发掘与保护。
有博物馆118座接待观众3000万人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说,在过去的五年中,市文物、规划等部门先后绘制了《“十五”期间危改区内各级文物保护项目分布图》,并在五百分之一的城区图上标出了确切的位置,使旧城162片危改区内的381项各级文物得到了妥善保护;编制了《25片历史文化街区控制规划》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进一步提出了《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将文物保护同危旧房改造有机结合,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纳入北京城市建设规划之中,确立了重点保护皇城内的原有格局、旧式胡同风貌、四周及保护区域内的新建建筑物的体量和高度、保持灰色建筑外观的具体要求,并以城市中轴线、文化街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市水系为主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制定实施了《北京博物馆管理条例》,目前全市注册博物馆的数量已达118座,在全国名列第一,馆藏文物达260余万件,固定展览200项,每年推出临时展览400多项,年接待观众能力近3000万人次。
名城保护与国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步
与古建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如今依然在尽心尽力地奔走着。“五一”之前,这位老专家还刚刚应邀去苏州,参加了即将由建筑大师贝聿铭主持兴建的苏州博物馆建设的论证会。谈起五年来北京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的巨大变化,罗哲文认为,感觉最突出的是对保护的认识提高了。北京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丰富的专家资源,有众多的文物、规划、建筑和历史考古方面的人才,再加上近几年大量资金的投入,名城保护正迎来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当然,这也是与目前整个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需求增长的大背景分不开的。
北京古城是世界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杰作,是中国历代都城建设的结晶。罗哲文先生曾应邀参与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制定工作,他认为,在北京名城保护的工作中,当务之急依然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应放慢旧城改造的速度,做好保护单位的调查和论证工作,对于一时没有定论的历史景观、遗迹和文化街区,应该尽可能地以先保为主。
私立博物馆城市文化建设的新“名片”
马未都是我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北京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的创办者。所谓“乱世黄金,太平古玩”,马未都认为,收藏热是国泰民安的象征,而私立博物馆的建立,不但是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成熟的一个标志,而且对城市文化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就好比是一个城市文化建设的新“名片”。“我们馆的名声办出去了之后,最近杭州市政府就主动邀请我们去杭州办分馆,以带动当地的文化建设。”
马未都介绍,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的办馆宗旨从一开始就确定为小型化、亲切化,小型化是私立博物馆生存的前提,不能像一些公立博物馆一样贪大求全。而亲切化则是私立博物馆生存的条件,也是私立博物馆的优势所在;由于体制的原因,许多公立博物馆常常会怠慢观众,比如灯光不足,下班太早,没有一般性的服务,对观众态度冷漠,工作人员仅仅成了看守等等。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自1997年1月18日开馆以来,已经先后举办了十余个临时展览,就是为了给观众以常看常新的感觉;而为了营造良好的参观环境,博物馆的灯光已经多次改造,并设置了舒适的藤椅供观众休息,博物馆还为观众提供了存衣、存包、照相、讲解、饮茶等一系列免费服务。
此外,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的门票也很考究,正面六色印刷,起凸、覆亚光膜,并打出不同的序号,观众可以自愿以优先原则选号购票,同时每张参观券有四个不同版本,可供参观者挑选;博物馆每售出一万张门票,就会改版重印,使得门票这个小小的“通行证”竟也成了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甚至还引起了参观者的收藏兴趣。
“有人问我办博物馆图什么,我打了个比方,办博物馆就像办希望小学。办学是不图回报、无法赚钱的,博物馆也是公益事业,不以赢利为目的。而它们的意义又都是很深远的。”在马未都的带动下,目前京城已经涌现出了近十家私立博物馆。
普通市民正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力军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刘卫东这几年几乎跑遍了京城的大小街巷,就连各个远郊区县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作为石刻馆业务部的主任,他的多半时间都花在了接受普通市民捐赠文物的工作上了,“现在几乎每天都会有热心的市民给馆里打电话,或是捐文物,或是提供发现文物的线索,依靠群众的支持,光是最近三年石刻馆不出京城就征集到了上千件文物,而且不乏上级别的文物珍品。”
刘卫东分析,近年来媒体对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大以及市政府出巨资修缮文物古建等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顺义一户居民就曾经将6年前自己掏钱买下来的一件明代石翁仲无偿捐赠给了石刻博物馆。如今随着京城大规模建设的开展,新的文物发现层出不穷,如果这些新发现的文物不及时收归国有,就很可能流失到文物贩子手中,甚至被走私出境。在这方面,普通市民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一次,石刻馆的工作人员深夜赶到新文化街一处工地清理刚刚被挖出来的石碑时,被附近的居民发现,误以为是盗贼趁夜黑盗掘文物,迅速向110举报,居然一下子来了四辆在附近巡逻的110警车。
有博物馆118座接待观众3000万人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梅宁华说,在过去的五年中,市文物、规划等部门先后绘制了《“十五”期间危改区内各级文物保护项目分布图》,并在五百分之一的城区图上标出了确切的位置,使旧城162片危改区内的381项各级文物得到了妥善保护;编制了《25片历史文化街区控制规划》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进一步提出了《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将文物保护同危旧房改造有机结合,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纳入北京城市建设规划之中,确立了重点保护皇城内的原有格局、旧式胡同风貌、四周及保护区域内的新建建筑物的体量和高度、保持灰色建筑外观的具体要求,并以城市中轴线、文化街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市水系为主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制定实施了《北京博物馆管理条例》,目前全市注册博物馆的数量已达118座,在全国名列第一,馆藏文物达260余万件,固定展览200项,每年推出临时展览400多项,年接待观众能力近3000万人次。
名城保护与国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步
与古建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如今依然在尽心尽力地奔走着。“五一”之前,这位老专家还刚刚应邀去苏州,参加了即将由建筑大师贝聿铭主持兴建的苏州博物馆建设的论证会。谈起五年来北京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的巨大变化,罗哲文认为,感觉最突出的是对保护的认识提高了。北京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丰富的专家资源,有众多的文物、规划、建筑和历史考古方面的人才,再加上近几年大量资金的投入,名城保护正迎来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当然,这也是与目前整个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需求增长的大背景分不开的。
北京古城是世界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杰作,是中国历代都城建设的结晶。罗哲文先生曾应邀参与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制定工作,他认为,在北京名城保护的工作中,当务之急依然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应放慢旧城改造的速度,做好保护单位的调查和论证工作,对于一时没有定论的历史景观、遗迹和文化街区,应该尽可能地以先保为主。
私立博物馆城市文化建设的新“名片”
马未都是我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北京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的创办者。所谓“乱世黄金,太平古玩”,马未都认为,收藏热是国泰民安的象征,而私立博物馆的建立,不但是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成熟的一个标志,而且对城市文化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就好比是一个城市文化建设的新“名片”。“我们馆的名声办出去了之后,最近杭州市政府就主动邀请我们去杭州办分馆,以带动当地的文化建设。”
马未都介绍,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的办馆宗旨从一开始就确定为小型化、亲切化,小型化是私立博物馆生存的前提,不能像一些公立博物馆一样贪大求全。而亲切化则是私立博物馆生存的条件,也是私立博物馆的优势所在;由于体制的原因,许多公立博物馆常常会怠慢观众,比如灯光不足,下班太早,没有一般性的服务,对观众态度冷漠,工作人员仅仅成了看守等等。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自1997年1月18日开馆以来,已经先后举办了十余个临时展览,就是为了给观众以常看常新的感觉;而为了营造良好的参观环境,博物馆的灯光已经多次改造,并设置了舒适的藤椅供观众休息,博物馆还为观众提供了存衣、存包、照相、讲解、饮茶等一系列免费服务。
此外,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的门票也很考究,正面六色印刷,起凸、覆亚光膜,并打出不同的序号,观众可以自愿以优先原则选号购票,同时每张参观券有四个不同版本,可供参观者挑选;博物馆每售出一万张门票,就会改版重印,使得门票这个小小的“通行证”竟也成了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甚至还引起了参观者的收藏兴趣。
“有人问我办博物馆图什么,我打了个比方,办博物馆就像办希望小学。办学是不图回报、无法赚钱的,博物馆也是公益事业,不以赢利为目的。而它们的意义又都是很深远的。”在马未都的带动下,目前京城已经涌现出了近十家私立博物馆。
普通市民正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力军
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刘卫东这几年几乎跑遍了京城的大小街巷,就连各个远郊区县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作为石刻馆业务部的主任,他的多半时间都花在了接受普通市民捐赠文物的工作上了,“现在几乎每天都会有热心的市民给馆里打电话,或是捐文物,或是提供发现文物的线索,依靠群众的支持,光是最近三年石刻馆不出京城就征集到了上千件文物,而且不乏上级别的文物珍品。”
刘卫东分析,近年来媒体对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大以及市政府出巨资修缮文物古建等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顺义一户居民就曾经将6年前自己掏钱买下来的一件明代石翁仲无偿捐赠给了石刻博物馆。如今随着京城大规模建设的开展,新的文物发现层出不穷,如果这些新发现的文物不及时收归国有,就很可能流失到文物贩子手中,甚至被走私出境。在这方面,普通市民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一次,石刻馆的工作人员深夜赶到新文化街一处工地清理刚刚被挖出来的石碑时,被附近的居民发现,误以为是盗贼趁夜黑盗掘文物,迅速向110举报,居然一下子来了四辆在附近巡逻的110警车。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