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先锋城市能否破解“千城一面”?

admin 2007-03-19 来源:景观中国网
  日前,媒体上频繁出现了两个新词儿,一个是“千城一面”,一个“先锋城市”。何谓“千城一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邹德慈给记者出了道题。他让助手在投
  日前,媒体上频繁出现了两个新词儿,一个是“千城一面”,一个“先锋城市”。何谓“千城一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邹德慈给记者出了道题。他让助手在投影仪上打出国内4个著名大城市的景观图片,请记者猜分别是哪座城市。结果,望着眼前清一色的高楼大厦,记者一脸的茫然,沉默以对。这或许是我国城市建设有关“千城一面”的绝妙注解;而先锋城市,则是在2006年首届“先锋·城市”论坛上,首次被列入城市规划范畴的一个新概念。专家们认为,用先锋文化的自由包容的气质来表现一个城市创新的核心精神,或许是城市建设的出路。面对着这些专家不断地“拆解”着城市的“砖墙”,人们不得不有些纳闷:“中国的城市到底是怎么了?”

  破“城”有先锋?

  几年前,一篇名为“每一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的文章,曾因历数“每个人”家乡在“城市的进化”中遭遇的“变异”而引发人们的广泛共鸣。正好像当时的一个网民留言那样:我的家乡在推土机尘落的同时,家乡已经离我远去。或许正像一首歌所唱的那样,“什么时候蛙鸣蝉声都成了记忆,什么时候家乡变得如此的拥挤,高楼大厦到处耸立,七彩霓虹把夜空染得如此的俗气”。“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让人无奈,但又让人心急。

  怎么破解这一克隆式的死角?其实多年来,人们无不在反思。在去年12月23日由南方都市报主办的“先锋城市论坛”上,多数专家给予了先锋文化的高度寄望。按照主办方的说法,先锋文化“一种超越、一种抵达、一种宽容,一种启蒙”,将城市文化注入城市的创新过程中,将使城市在沉淀中形成记忆,在改变中创造新的沉淀,并把这些沉淀变成城市的个性,变成城市的文化精神。

  如果按照这样的“先锋”定义,那么先锋城市就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城市、一个充满竞争力的城市,拥有着群体性的文化价值观,也拥有着培育自由、包容、创新等文化精神的土壤,并为城市产业在创新上注入个性的文化动力,为市民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活力和希望。

  “十大先锋”的标榜?

  据了解,在“先锋城市论坛”上,梁文道、李银河、南方朔、朱大可、许子东、于坚、张颐武、王粤飞等十多位国内文化界、学术界、音乐界、设计界、戏剧界人士,经过投票,选出了北京、台北、上海、香港、深圳、广州、云南大理、澳门、苏州、南京作为中国的十大先锋城市。如主办方所言,希望通过这样的标杆,牵引出更多先锋城市的诞生。

  然而这种标杆又是如何发挥其作用呢?如先锋专家的诠释,一个城市如果凝固着过去,它就没有生气;但如果找不到过去的影子,则又丢失了记忆。就好像到了北京,可以闻到“智力摇篮”的气息,到苏杭,可以品尝到江南的秀美,到上海,感受国际化的节奏,到香港,领略国际港口的风采。

  总之,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超于感性,超于自然与世俗的固然存在。正如先锋专家对大理的“回归自然生活的方式偶然契合了先锋的超然属性,在中国独一无二”的评价,大自然的“风花雪月”的美景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山同人朗,水与情长”的天人合一;在不知不觉中包容了他人,甚至敌人。试问,将李宓、忽必烈这样的敌人立为本主来崇拜,允许相爱而不能相守的恋人每年有三天的时间来约会,谁还能有这样的胸怀?这也许只有像大理这样“庙香佛国”的地方才有如此博大的胸怀。一条“洋人街”,一半是“流水绕街巷,家家户户养花忙”,一半是时尚酒吧。人在半是现代,半是过去的意境中已经早已醉了。

  这就是先锋城市给我们描绘的美好蓝图,也是先锋城市追逐的目标。然而,先锋城市是否可以破击“千城一面”,帮我们重新找回失去的自由,失去的包容,以及久违的激情,从而造就一个全新的都市生态环境呢?目前人们对于“十大”标杆的榜样效应,仍抱着巨大的怀疑。

  先锋虽好,只可远观?

  “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一首《一样的月光》唱出了都市人对巨变中的城市的困惑与疑问。

  目前,不少城市规划者在创新发展上走入了误区。他们以为,一个城市的发展,首要的指标就是如何把GDP提高上去,而对于城市的文化建设却关乎甚少,这就导致了目前城市建设不得不在“不断的拆”中陷入死局。这种以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物质消费为导向的城建导向,注定城市文化只能成为形而上的飘渺物体。那么,作为一种边缘文化,对世俗文化具有巨大冲击性,先锋文化能否走入大众的视野并被接受,从变成城市创新的动力,这就令人更加怀疑了。

  从先锋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作为一种舶来品,先锋文学在80年代曾经因为在文学形式上的创新而风靡一时,但是恰恰因为较少关注人性的价值,先锋文学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开始显得“水土不服”,逐步的走向了没落。而时至今日,当我们在重新拿起“先锋”的接力棒杆时,除了勇气之外,其对主流的世俗文明的颠覆性冲击到底被人接受的程度有多高,到现在看来仍是一个谜底。毕竟,中国城建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封建时期,到时至今日,以政治、经济为导向的物质建设已经在城市的规划思想中占据了主流,而作为一种新潮的文化,如果仅靠形而上的呼吁,是否仅仅只是一个高呼的口号?

  其次,正如朱大可所言:先锋有一种浪漫的精神。但是当先锋从关注小众价值向关注大众价值转移时,浪漫将变得没有根基。因为对于城市的创新,绝非文学艺术里面的脑子风暴,而是事关产业的创新、生活的改善,此时理性将是唯一的主导,而浪漫必须退让给理性。让理性将文化的创新转化成城市发展的动力,否则一些自由、包容、和谐将无从谈起。

  诚然,在个性张扬的年代里,任何一种思潮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存在未必就代表“普遍的真理”。尽管这个“真理”的确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就好像今天掌握在先锋文人的头脑里。但这次的先锋评比,是否真的像我们的预期那样,先锋城市真的就将成为未来中国人快乐的伊甸园呢,也许还得等到真理被验证之后才可见晓。

  不过,事实已经证明,一个没有文化,没有历史的城市,注定将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城市,只能是一个由冷冰冰砖石筑成的空壳。这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感叹一样:“今天,一些城市已经很难找到层次清晰、结构完整、布局生动、充满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现代人为自己的盲目、冲动付出了“只能在围城里转悠”的代价。这或许是我们今天讨论先锋文化的意义所在。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