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看得见的幸福指数
admin
2007-03-12
来源:景观中国网
城市景观是什么?这个一度被人简单理解为是“种树的”“搞园艺的”的专业,在越来越讲究生活品质的城市里,正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内涵。从居民小区的亭台水榭,到城市中心的公共
城市景观是什么?这个一度被人简单理解为是“种树的”“搞园艺的”的专业,在越来越讲究生活品质的城市里,正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内涵。从居民小区的亭台水榭,到城市中心的公共绿地,从城市一隅的老建筑,到教书育人的高校,都被纳入城市景观设计师们的视线。采访中,一位设计师告诉笔者:“城市景观,就是对环境资源的利用与创造问题。”
李岚 设计为农村带来优质生活
掰着手指,你可以数出城市景观的若干作用:降低噪音、愉悦精神、优化环境等等。但是,城市景观的设计能够改变的,不仅仅是都市人的生活质量。金山廊下镇总体规划中的中华村农家乐详细规划项目,为远离繁华都市的农村提供了新农村建设的范例。
负责该项目的规划师李岚多次到现场考察:“这个项目比较特殊的一点是,村委会无法提供平面图。”许多农家的住房都是自己盖的,几乎找不到图纸了。李岚和同事们只能一次次地往现场跑,带着皮尺现场测量、拍照。
与很多项目不同,在这个项目中,设计师需要更多考虑当地居民的人口情况、生活习惯、已有的建筑分布等。在规划设计方案中涉及一些居民的搬迁。“起初我们先选定了几栋房子,要改造成服务中心。但在协调中,住在那里面的居民不愿意搬迁。于是,我们改变了思路,先找到愿意搬迁的人家,然后再根据空出来的房子的情况调整我们的方案。”
“我们的规划设计方案里包括对河道两岸的治理、对道路的改建等等。”在这边加一条路,在那边架一座桥,再在河岸种上植被,而且这类植被也要充分考虑农村的特色:比如多运用农作物、经济作物,千万不能简单地城市化。李岚说,这些改造不仅能优化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可以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如今,首期19栋农宅中的100间农家乐客房已经正式对外营业。中华村的村民们除了获得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外,还增加了旅游带来的收入。李岚告诉笔者,这个项目还可能要做下去,如果效果理想,那它也许会成为一个范例。全中国有那么多农村,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会增加很多。
张浩青 为百年校舍寻回昔日模样
大约100年前,“西风东渐”,在特意选定的看得见任何一支中外船队进入上海的滩涂上,沪江大学拔地而起,见证了上海这块土地上近代工业发展和引进先进文明的历史。当年的这所沪江大学便是今日的上海理工大学。走过一个世纪的风霜,上海理工大学在百年校庆之际启动了校园改造的工程。在众多的方案中,脱颖而出的是一套做“减法”的方案——为这些老建筑洗去铅华,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昔日教会学校的模样。
“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档案馆调阅相关资料,了解当年这个校园的形态。”参与景观改造工程的设计师张浩青说,查阅资料的工作花去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真正进入设计阶段时,设计师们要考虑的往往不是如何凸显设计成果,而是如何让设计不露痕迹。“我们将一些广场恢复成草坪,学生们可以在上面活动。如果拍成照片来看,那在这镜头里,我们的设计就后退成了背景。”
在改造的工程里,变动比较大的一处就是校门。“中环高架几乎贴着校门,从各方面考虑,校门都需要进行改造。究竟如何改造,曾有过不同的观点。有人希望将旧的校门拆除,造一个新的更有气派的校门。但我们最后决定,将老校门向后平移30米,保持原有的模样不另作改动。”张浩青说,大学校园本就是个小社会,其中的各色建筑包含了各种职能,具有社会属性。为这所校园找回昔日的模样,便是为上海多留一道历史的足迹。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上海理工大学的校园,除了具备“知识殿堂”的一般功能外,还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
马玉鹏 老房子一个存在的理由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里矗立起了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过年时回老家,看到的都是新房子,找不到童年的记忆与痕迹,感觉很陌生。”设计师马玉鹏说。在中国,随着城市的膨胀,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面临着拆建问题。拆掉老房子,盖起新房子,从建设角度也许是最简单的,但这何尝不是一种粗暴的方式。“在上海这种情况比较好,有许多老房子或者历史风貌被保留下来。”
从新天地的商业区到莫干山路50号的艺术仓库,再到这一两年里兴起的红坊、田子坊、同乐坊等创意园区,上海的老房子,成了海派文化的一张重量级名片。马玉鹏认为,让老建筑与新建筑和谐共存,是城市设计师们最值得努力的事情之一。
那些地处市中心的石库门老房子,在今天住起来已经不那么舒适,部分老厂房甚至被废弃,但经过改造,发掘其适合的功能,便能使得濒临被时代淘汰的老房子在今时今日又有了存在的理由。“根据房屋本身条件的不同,可以保留部分结构,内部做改动,也可以完整保留后做适当的加固、整修,如果要在老房子附近新建一些建筑,也应考虑风格的统一。”
近年来,关注城市历史文化建筑与风貌的马玉鹏着力投身老房子的改造设计工作。“建筑是城市的文脉,是城市文明的载体。也许从建设成本的角度考虑,将老房子推倒,重新建造新的房子会更便宜,但是从长远考虑,城市留下的有历史价值的老房子和风貌,也会提升环境的文化底蕴和附加值。”
李岚 设计为农村带来优质生活
掰着手指,你可以数出城市景观的若干作用:降低噪音、愉悦精神、优化环境等等。但是,城市景观的设计能够改变的,不仅仅是都市人的生活质量。金山廊下镇总体规划中的中华村农家乐详细规划项目,为远离繁华都市的农村提供了新农村建设的范例。
负责该项目的规划师李岚多次到现场考察:“这个项目比较特殊的一点是,村委会无法提供平面图。”许多农家的住房都是自己盖的,几乎找不到图纸了。李岚和同事们只能一次次地往现场跑,带着皮尺现场测量、拍照。
与很多项目不同,在这个项目中,设计师需要更多考虑当地居民的人口情况、生活习惯、已有的建筑分布等。在规划设计方案中涉及一些居民的搬迁。“起初我们先选定了几栋房子,要改造成服务中心。但在协调中,住在那里面的居民不愿意搬迁。于是,我们改变了思路,先找到愿意搬迁的人家,然后再根据空出来的房子的情况调整我们的方案。”
“我们的规划设计方案里包括对河道两岸的治理、对道路的改建等等。”在这边加一条路,在那边架一座桥,再在河岸种上植被,而且这类植被也要充分考虑农村的特色:比如多运用农作物、经济作物,千万不能简单地城市化。李岚说,这些改造不仅能优化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可以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如今,首期19栋农宅中的100间农家乐客房已经正式对外营业。中华村的村民们除了获得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外,还增加了旅游带来的收入。李岚告诉笔者,这个项目还可能要做下去,如果效果理想,那它也许会成为一个范例。全中国有那么多农村,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会增加很多。
张浩青 为百年校舍寻回昔日模样
大约100年前,“西风东渐”,在特意选定的看得见任何一支中外船队进入上海的滩涂上,沪江大学拔地而起,见证了上海这块土地上近代工业发展和引进先进文明的历史。当年的这所沪江大学便是今日的上海理工大学。走过一个世纪的风霜,上海理工大学在百年校庆之际启动了校园改造的工程。在众多的方案中,脱颖而出的是一套做“减法”的方案——为这些老建筑洗去铅华,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昔日教会学校的模样。
“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档案馆调阅相关资料,了解当年这个校园的形态。”参与景观改造工程的设计师张浩青说,查阅资料的工作花去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真正进入设计阶段时,设计师们要考虑的往往不是如何凸显设计成果,而是如何让设计不露痕迹。“我们将一些广场恢复成草坪,学生们可以在上面活动。如果拍成照片来看,那在这镜头里,我们的设计就后退成了背景。”
在改造的工程里,变动比较大的一处就是校门。“中环高架几乎贴着校门,从各方面考虑,校门都需要进行改造。究竟如何改造,曾有过不同的观点。有人希望将旧的校门拆除,造一个新的更有气派的校门。但我们最后决定,将老校门向后平移30米,保持原有的模样不另作改动。”张浩青说,大学校园本就是个小社会,其中的各色建筑包含了各种职能,具有社会属性。为这所校园找回昔日的模样,便是为上海多留一道历史的足迹。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上海理工大学的校园,除了具备“知识殿堂”的一般功能外,还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
马玉鹏 老房子一个存在的理由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里矗立起了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过年时回老家,看到的都是新房子,找不到童年的记忆与痕迹,感觉很陌生。”设计师马玉鹏说。在中国,随着城市的膨胀,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面临着拆建问题。拆掉老房子,盖起新房子,从建设角度也许是最简单的,但这何尝不是一种粗暴的方式。“在上海这种情况比较好,有许多老房子或者历史风貌被保留下来。”
从新天地的商业区到莫干山路50号的艺术仓库,再到这一两年里兴起的红坊、田子坊、同乐坊等创意园区,上海的老房子,成了海派文化的一张重量级名片。马玉鹏认为,让老建筑与新建筑和谐共存,是城市设计师们最值得努力的事情之一。
那些地处市中心的石库门老房子,在今天住起来已经不那么舒适,部分老厂房甚至被废弃,但经过改造,发掘其适合的功能,便能使得濒临被时代淘汰的老房子在今时今日又有了存在的理由。“根据房屋本身条件的不同,可以保留部分结构,内部做改动,也可以完整保留后做适当的加固、整修,如果要在老房子附近新建一些建筑,也应考虑风格的统一。”
近年来,关注城市历史文化建筑与风貌的马玉鹏着力投身老房子的改造设计工作。“建筑是城市的文脉,是城市文明的载体。也许从建设成本的角度考虑,将老房子推倒,重新建造新的房子会更便宜,但是从长远考虑,城市留下的有历史价值的老房子和风貌,也会提升环境的文化底蕴和附加值。”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