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183个城市欲建国际大都市 规划成圈钱工具
admin
2007-01-29
来源:景观中国网
《瞭望》新闻周刊最近调查发现,目前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国内城市已经达183个,包括了大部分省会城市、直辖市以及次一级城市。众多的中小城市也一哄而起,给自己
《瞭望》新闻周刊最近调查发现,目前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国内城市已经达183个,包括了大部分省会城市、直辖市以及次一级城市。众多的中小城市也一哄而起,给自己制定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如三亚、惠州、丹东、珲春、黑河、满洲里等。
很多中小城市也在制定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大搞开发区。据国土资源部统计,目前全国各类开发区6000多个,规划占地面积超过3.6万平方公里。此外大学城、科技园、软件园、旅游度假村一个比一个“高、大、全”。
与此相对应,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区域中心城市”的旗号下,城市肆意蔓延扩张,突破城市整体规划指标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城市总体规划尚未到期,已被盲目的城市建设全面突破,许多城市5年内“完成”为期20年的规划指标已经相当普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关专家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目前许多地方政府正在掀起一轮更为猛烈的“城市规划热”,国内相当一部分城市都在修编规划。
一个城市的规划,不仅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和个性,是一个城市整体诚信度的表现,更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向导。城市规划随意变更的“橡皮泥现象”让人感觉到城市发展的盲动性、非透明性。建设部一位专家为此指出,“城市规划失效”正在困扰着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使得不少城市陷入无序和失调状态。
国内许多城市不断突破规划线限制,急着迈向“国际化大都市”,而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瞭望》新闻周刊驻美国、日本等国记者也进行了调查,并向读者发回国外城市规划的相关经验。
规划成为“圈地圈钱”的工具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查后发现,城市规划不断被随意变更,首要的驱动力来自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
地方政府要做的事越来越多,但手中可支配的财力却越来越少,原因在于真正属于地方税的税种很少,加上不尽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地方政府保持财政收入增长最好的办法就是“土地财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在一些地方,土地出让占地方财政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
专家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在现行分税制下,增值税75%上解中央,近几年来增长较快的所得税也改为共享税,即使像浙江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但地方财政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不高。相比之下,由城市扩张和土地占用带来的税收,包括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营业税、所得税、耕地占用税等全部由地方享有。城市扩张、所谓的“经营城市”成为地方政府扩充税源的最有效途径。
全国人大2004年《土地管理法》执法检查组的报告称,1992年至2003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累计达1万多亿元,其中近三年累计达9100多亿元,这一数字还有逐年扩大之势。根据国土资源部的公报,2004年,全国土地出让金的价款高达5894.14亿元;2005年第一季度,全国土地出让金的总额达到3000亿元。
这样一个巨大的利益蛋糕,使得一些城市不断变更规划的内在驱动力十分强劲。由于土地是最大的国有资产,一些城市政府的主要收益来自于土地出让,只有将城市“做大”,增加土地供给,才能增加城市财源。因此,一旦5年花完了20年的指标,城市政府就会组织专家重新修订规划,规划的严肃性荡然无存,成了“圈地、圈钱的工具”。
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专家认为,要遏制地方过强的发展宥
很多中小城市也在制定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大搞开发区。据国土资源部统计,目前全国各类开发区6000多个,规划占地面积超过3.6万平方公里。此外大学城、科技园、软件园、旅游度假村一个比一个“高、大、全”。
与此相对应,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区域中心城市”的旗号下,城市肆意蔓延扩张,突破城市整体规划指标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城市总体规划尚未到期,已被盲目的城市建设全面突破,许多城市5年内“完成”为期20年的规划指标已经相当普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关专家告诉《瞭望》新闻周刊,目前许多地方政府正在掀起一轮更为猛烈的“城市规划热”,国内相当一部分城市都在修编规划。
一个城市的规划,不仅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和个性,是一个城市整体诚信度的表现,更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向导。城市规划随意变更的“橡皮泥现象”让人感觉到城市发展的盲动性、非透明性。建设部一位专家为此指出,“城市规划失效”正在困扰着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使得不少城市陷入无序和失调状态。
国内许多城市不断突破规划线限制,急着迈向“国际化大都市”,而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瞭望》新闻周刊驻美国、日本等国记者也进行了调查,并向读者发回国外城市规划的相关经验。
规划成为“圈地圈钱”的工具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查后发现,城市规划不断被随意变更,首要的驱动力来自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
地方政府要做的事越来越多,但手中可支配的财力却越来越少,原因在于真正属于地方税的税种很少,加上不尽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地方政府保持财政收入增长最好的办法就是“土地财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在一些地方,土地出让占地方财政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
专家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在现行分税制下,增值税75%上解中央,近几年来增长较快的所得税也改为共享税,即使像浙江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但地方财政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不高。相比之下,由城市扩张和土地占用带来的税收,包括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营业税、所得税、耕地占用税等全部由地方享有。城市扩张、所谓的“经营城市”成为地方政府扩充税源的最有效途径。
全国人大2004年《土地管理法》执法检查组的报告称,1992年至2003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累计达1万多亿元,其中近三年累计达9100多亿元,这一数字还有逐年扩大之势。根据国土资源部的公报,2004年,全国土地出让金的价款高达5894.14亿元;2005年第一季度,全国土地出让金的总额达到3000亿元。
这样一个巨大的利益蛋糕,使得一些城市不断变更规划的内在驱动力十分强劲。由于土地是最大的国有资产,一些城市政府的主要收益来自于土地出让,只有将城市“做大”,增加土地供给,才能增加城市财源。因此,一旦5年花完了20年的指标,城市政府就会组织专家重新修订规划,规划的严肃性荡然无存,成了“圈地、圈钱的工具”。
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专家认为,要遏制地方过强的发展宥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