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城市规划: 危机潜伏 周期交替

admin 2006-11-27 来源:景观中国网
  城市规划存在危机吗?危机有没有周期性?危机的内容有无重复?消除危机的出路在哪里?在第三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上,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张兵教授对中国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存在危机吗?危机有没有周期性?危机的内容有无重复?消除危机的出路在哪里?在第三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上,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张兵教授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周期性危机作了详细的解读。
  张兵指出,在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着间歇性的、短期的、程度不同的“震荡”现象,这些“震荡”对城市规划工作框架的稳定性构成“威胁”,随之产生的压力给我们的规划工作带来了一些其他问题,但同时,从客观上也促进了规划工作的改进,使框架达到新的平衡。在缓解社会、经济、环境问题的作用系统中,城市规划作为其中的一种力量,同其他方面的作用力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在互动过程中,也时常伴随着城市规划的权利空间和组织地位受到挤压与挑战的现象,虽说此种现象在近些年比较常见,但对于我们城市规划的从业者而言,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中国城市规划危机的周期分析,张兵认为,这与当代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矛盾有关,同时也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以改革开放为界,分为两阶段进行解读。
  借用经济学家对于中国经济波动的研究成果,张兵将1952-1981年分为四个周期对规划处境进行大致观察。第一个周期(1952-1962):中国城市规划起步,规划工作体系的雏形产生,以适应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但在1961年经济进入低潮后,又出现了三年不搞规划的“空白期”;第二个周期(1963-1968):经济基本处于负增长阶段,规划机构和人员削减,甚至解散,严重衰退的经济形势似乎意味着没有开展城市规划工作的现实需要;第三个周期(1969-1976):经济略有增长,城市规划工作出现恢复迹象,比如,中央政府的规划机构和人员的重新组织,规划教学的重新开展;第四个周期(1977-1981):1980年的城市工作会议,起草规划条例,北京总规批复等事件表明,中国的城市规划工作进入了发展前的准备阶段。
  进入1980年代后,我国的经济开始持续增长,规划工作驶入了稳定发展的轨道,但这期间也经历了几次危机。张兵说,上世纪90年代初,是城市规划业务最繁忙的时期,但由土地开发中的泡沫问题引发的“节约土地”之争,使得城市规划工作受到指责,国务院也由此搁置了大量总规审批。随后,2000年之前的经济软着陆也使得规划工作处于一个低迷盘整期。2000年后,城市征用土地总数强烈反弹,大量征用土地与投资过热促使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为此,2005年初,城市总体规划审批再次搁置,要求先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特别是,2006年9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严肃处理了郑州市违法批准征收占用土地建设龙子湖高校园区问题,这成为近10年来城市规划行业最为剧烈的一次“震荡”。观察改革开放以来规划面临的几次危机,张兵认为,规划危机正在逐步从规划行业整体的危机,转向局部的危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发展利益左右了地方的城市规划的工作方向,城市规划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上的管理目标开始分离,前者和后者的冲突慢慢显现。
  回顾城市规划50多年的历史,危机频发,与宏观经济的波动有一定的关联性,张兵由此推断,规划出现危机的周期长度大约为8-10年。他认为,通常规划危机的到来,在时间上大致位于经济扩张期与收缩期的交接位置;在经济扩张初期,规划发挥了促进的作用;但在经济进入全面扩张时期,城市规划并没有发挥出理论上的“刹车”作用,因为经济扩张期中过于“意识形态化”的行为导致了在经济收缩期中对规划作用的失利和不被信任;规划可以起到加热作用,但不能起到冷却作用。
  在当前部门之间、政府层级之间的调节机制还非常粗糙,平衡机制还没有很好建立的历史阶段,张兵坦言,规划危机今后仍难以避免,因此,研究城市规划周期性危机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唯有如此,才能尽量避免和减轻规划工作效能在震荡中的损耗。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