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专家为中国城市把脉 找寻“自我”任重道远
admin
2006-11-06
来源:景观中国网
在4日召开的“改变与演变——城市的再生与发展论坛”上,海内外的城市规划专家认为,中国的城市发展道路应当走出误区,实现健康发展,并介绍了一些城市改造的方案。 城市设
在4日召开的“改变与演变——城市的再生与发展论坛”上,海内外的城市规划专家认为,中国的城市发展道路应当走出误区,实现健康发展,并介绍了一些城市改造的方案。
城市设计师、易道环境规划设计公司亚洲区主席乔全生说,在过去十多年中,中国许多城市的面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但却陷入了一种尴尬的“技术化”倾向:整个社会过分重视单个建筑物的美与丑,忽视了建筑物所处的大环境以及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历史和文化的联系被割裂开来。
他说,城市规划不应一哄而上,重复“迪斯尼乐园”式的单一模式,而是要从每一个城市的自我生长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气韵和位置,演变出适合自我的品质。“中国的城市发展应该从硬性的‘改变’走向生命的‘演变’。”
上海市规划局副局长汤志平则担忧,一些城市的历史和传统正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消失。他以上海城隍庙和当地的一个新建小区相对比,指出中国的不少新区正在走向新村化,宽阔的马路和硕大的广场随处可见,却缺乏人性化的交流空间。
汤志平说,城市建设应当避免急功近利、千篇一律和粗制滥造,对待国际规划方案不能盲目,而要保持冷静,首先要知道“我们要的是什么”,走出“高、大、怪、洋”的误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边兰春介绍了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烟袋斜街地区的改造。他说,烟袋斜街地区通过政府有效干预和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实现了城市历史环境的再生,体现了相关主体的利益互动,进而推动了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
本次论坛由新华社《瞭望》周刊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易道环境规划设计公司联合主办。(完)
城市设计师、易道环境规划设计公司亚洲区主席乔全生说,在过去十多年中,中国许多城市的面貌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但却陷入了一种尴尬的“技术化”倾向:整个社会过分重视单个建筑物的美与丑,忽视了建筑物所处的大环境以及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历史和文化的联系被割裂开来。
他说,城市规划不应一哄而上,重复“迪斯尼乐园”式的单一模式,而是要从每一个城市的自我生长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气韵和位置,演变出适合自我的品质。“中国的城市发展应该从硬性的‘改变’走向生命的‘演变’。”
上海市规划局副局长汤志平则担忧,一些城市的历史和传统正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消失。他以上海城隍庙和当地的一个新建小区相对比,指出中国的不少新区正在走向新村化,宽阔的马路和硕大的广场随处可见,却缺乏人性化的交流空间。
汤志平说,城市建设应当避免急功近利、千篇一律和粗制滥造,对待国际规划方案不能盲目,而要保持冷静,首先要知道“我们要的是什么”,走出“高、大、怪、洋”的误区。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边兰春介绍了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烟袋斜街地区的改造。他说,烟袋斜街地区通过政府有效干预和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实现了城市历史环境的再生,体现了相关主体的利益互动,进而推动了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
本次论坛由新华社《瞭望》周刊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易道环境规划设计公司联合主办。(完)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