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七环“摊饼”到河北 京津冀组成新首都?
admin
2006-10-23
来源:景观中国网
昨日媒体报道,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主持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完成,并正式向外发布。此次报告中提出了京津冀地区为“首都地区”和新畿辅的概念。
昨日媒体报道,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主持的“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完成,并正式向外发布。此次报告中提出了京津冀地区为“首都地区”和新畿辅的概念。
报告指出,京津冀地区发展存在着整体竞争力不高、区域发展协调程度不高、资源利用缺乏合理、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等问题。由此在京津冀地区空间发展布局构想中提出,以“首都地区”的观念塑造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构筑“一轴三带”的空间发展骨架。“一轴”是指以京、津两大城市为核心的京津走廊为枢轴:“三带”是指以环渤海湾的“大滨海地区”为新兴发展带,以山前城镇密集地区为传统发展带,以环京津燕山和太行山区为生态文化发展带,从而提高首都地区的区域竞争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文化影响力,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均衡发展。
报告同时表示,备受关注的首都第二机场,应当选址天津武清太子务地区,以其为核心,附近的廊坊市区、天津武清、北京永乐三地应统一规划,形成一个现代航空城。
北京新七环“摊饼”到河北,祸兮福兮?面对日渐昂贵的交通、生活、商务等成本,北京这张城市的“大饼”真的需要继续“摊”下去吗,难道下一步天津、河北、山东西北部都要“进京”版图?城市的未来综合安全系数和居民生活质量指数如何?谁为未来的北京规划说个“不”字?!翻阅出2002年我在中国城市经济杂志上发的一个小文,再度思考下。
北大教授俞孔坚先生在媒体公开批评城市规划的种种误区,并坦陈切肤之痛,引起规划、建设部门高度重视,舆论界亦开始跟踪评点。实际上,这些年我们大多数城市的旧城改造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规划建设部门的一大“心病”,拆东建西,圈南点北,规划的境界离“以人为本”越来越疏远,关起门来搞建设,自己规划自己的城市,更多地多了些主观意识。园林城市是初始的,生态城市是永恒的,时髦建筑却是短命的,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铁的事实。
如今,在城市化进程中景观设计最突出的问题也是缺乏整体协调性,整个城市风格无法统一,不伦不类,城市定位模糊,有些城市热衷于求大求洋,热衷于建CBD、摩天大楼,热衷于弄大广场、大面积的草坪,盲目追逐欧美风格,而民族风格却少得可怜。原建设部总规划师陈为邦先生说了句:城市建设怕什么?怕就怕某些领导干部无知大胆加有权。从深层次讲,如果地方领导在城市建设和规划思想上好高骛远、孤陋寡闻、不求实际、凭空捏造,那就是这个城市的悲哀。
大量的城市广场也违背了建设的初衷,市民难进行休闲活动,市民却成了观众,单纯为广场而广场,单纯追求纯粹的形式美,无树荫遮阳,无座椅休息,热衷于抛光大理石和花岗岩铺地,谈不上环保与生态。广场如此,有些城市的河道也是如此,不考虑生态化、绿色化、遗产化,盲目掠夺河床,裁弯拉直,堤岸寸草不生,沿河臭气熏天,真是市民的不幸。
再看公园和居民小区,一味强调纪念性、机械化、展示性和形式化,为公园而公园,把主题游乐休闲抛到九霄云外。以人工取代天然,是城市建设的一大误区,美化的灾难逐渐显现。有些居民小区以新概念推销,重点展示的是业绩,供人参观、招徕客户而已,热衷于表面的化妆运动,缺少立体化、人文化情怀。
一座城市的美丽不能只从一个方向看,要从正面看,侧面看,空中看,远看近看,上看下看。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也是如此,要有前瞻性、战略性,要因地制宜、客观求实,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因为生态的才是永恒的,自然的才是适合人类生存的。
城市的美丽不要寂寞,城市的美丽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建设,居住、生活是主要的。希望我们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师们尽早觉醒过来。我想,作为奥运的北京和青岛更应该注意以上问题,科学规划、建设好我们的城市。
报告指出,京津冀地区发展存在着整体竞争力不高、区域发展协调程度不高、资源利用缺乏合理、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等问题。由此在京津冀地区空间发展布局构想中提出,以“首都地区”的观念塑造合理的区域空间结构,构筑“一轴三带”的空间发展骨架。“一轴”是指以京、津两大城市为核心的京津走廊为枢轴:“三带”是指以环渤海湾的“大滨海地区”为新兴发展带,以山前城镇密集地区为传统发展带,以环京津燕山和太行山区为生态文化发展带,从而提高首都地区的区域竞争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文化影响力,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均衡发展。
报告同时表示,备受关注的首都第二机场,应当选址天津武清太子务地区,以其为核心,附近的廊坊市区、天津武清、北京永乐三地应统一规划,形成一个现代航空城。
北京新七环“摊饼”到河北,祸兮福兮?面对日渐昂贵的交通、生活、商务等成本,北京这张城市的“大饼”真的需要继续“摊”下去吗,难道下一步天津、河北、山东西北部都要“进京”版图?城市的未来综合安全系数和居民生活质量指数如何?谁为未来的北京规划说个“不”字?!翻阅出2002年我在中国城市经济杂志上发的一个小文,再度思考下。
北大教授俞孔坚先生在媒体公开批评城市规划的种种误区,并坦陈切肤之痛,引起规划、建设部门高度重视,舆论界亦开始跟踪评点。实际上,这些年我们大多数城市的旧城改造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规划建设部门的一大“心病”,拆东建西,圈南点北,规划的境界离“以人为本”越来越疏远,关起门来搞建设,自己规划自己的城市,更多地多了些主观意识。园林城市是初始的,生态城市是永恒的,时髦建筑却是短命的,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铁的事实。
如今,在城市化进程中景观设计最突出的问题也是缺乏整体协调性,整个城市风格无法统一,不伦不类,城市定位模糊,有些城市热衷于求大求洋,热衷于建CBD、摩天大楼,热衷于弄大广场、大面积的草坪,盲目追逐欧美风格,而民族风格却少得可怜。原建设部总规划师陈为邦先生说了句:城市建设怕什么?怕就怕某些领导干部无知大胆加有权。从深层次讲,如果地方领导在城市建设和规划思想上好高骛远、孤陋寡闻、不求实际、凭空捏造,那就是这个城市的悲哀。
大量的城市广场也违背了建设的初衷,市民难进行休闲活动,市民却成了观众,单纯为广场而广场,单纯追求纯粹的形式美,无树荫遮阳,无座椅休息,热衷于抛光大理石和花岗岩铺地,谈不上环保与生态。广场如此,有些城市的河道也是如此,不考虑生态化、绿色化、遗产化,盲目掠夺河床,裁弯拉直,堤岸寸草不生,沿河臭气熏天,真是市民的不幸。
再看公园和居民小区,一味强调纪念性、机械化、展示性和形式化,为公园而公园,把主题游乐休闲抛到九霄云外。以人工取代天然,是城市建设的一大误区,美化的灾难逐渐显现。有些居民小区以新概念推销,重点展示的是业绩,供人参观、招徕客户而已,热衷于表面的化妆运动,缺少立体化、人文化情怀。
一座城市的美丽不能只从一个方向看,要从正面看,侧面看,空中看,远看近看,上看下看。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也是如此,要有前瞻性、战略性,要因地制宜、客观求实,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因为生态的才是永恒的,自然的才是适合人类生存的。
城市的美丽不要寂寞,城市的美丽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建设,居住、生活是主要的。希望我们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师们尽早觉醒过来。我想,作为奥运的北京和青岛更应该注意以上问题,科学规划、建设好我们的城市。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