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将建11个数千米步行通廊
admin
2006-09-22
来源:景观中国网
打造适宜步行城市步行系统规划昨公布 深圳将建11个数千米步行通廊 本报讯道路越来越宽,汽车越来越多,这样的生活是我们所需要的吗?昨日,《深圳经济特区步行系统规划
打造适宜步行城市步行系统规划昨公布
深圳将建11个数千米步行通廊
本报讯道路越来越宽,汽车越来越多,这样的生活是我们所需要的吗?昨日,《深圳经济特区步行系统规划》正式公布,规划提出,要将深圳建设成为一个适宜步行的城市。
为此,近期将建设11个约五六公里长的步行通廊,并建设特区内14个重点步行单元。
为“双脚”做规划研究,在深圳历史上尚属首次。专家表示,汽车不应是我们的生活中心,步行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基石,努力把深圳打造成为一个适宜步行的城市。
目标:适宜步行的“宜居深圳”
规划专家表示,国内外的城市发展经验表明,过去几十年中,以机动车交通为主体的交通发展方式存在许多问题:汽车的普及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城市问题的出现,包括尾气污染、交通事故、交通拥堵等等。为了缓解或避免这些问题,国际上许多国家与地区逐步开始提倡以“公交优先,鼓励步行,限制小汽车发展”为主旨的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在上述背景下,在建设“和谐深圳”与“效益深圳”的目标指导下,结合2006年的“城市基层基础年”与“城市管理年”的活动,市规划局组织开展了“深圳经济特区步行系统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本次规划从关注市民的步行生活需求入手,对深圳经济特区步行系统现状进行了大量详实的现状调研与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分析了特区步行生活的特点,总结了现状步行系统的优势与问题。
深圳特区南北窄、东西长的带形城市形态与组团发展的城市结构,决定了深圳人的出行方式大部分都是公交与步行相结合的方式。从本次回收的问卷统计来看,市民对步行活动的环境需求安全是第一位的,有88%的被访者选择安全;其次是舒适和优美,分别达到81%和80%;还有夜间照明、便捷与无障碍设施等,也分别达到了55%和47%。
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以上的现状特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本次规划工作确定的目标是,通过步行系统的规划与一系列实施举措,逐步建立一个适宜步行的“宜居深圳”,为市民提供一个安全、便捷、舒适、优美的出行环境。
建设11个步行通廊
在宏观层面上,规划提出了三个基本分区,绿色区域指城市北部的背景山体,主要承担市民非日常的登山、休闲、运动等步行类型;橙色区域,指城市中部的城市建成区,汇集了市民各种类型的步行活动;蓝色区域,指城市南部临海的公共活动区域,主要承担市民非日常的观海、娱乐、休闲等步行类型。
规划提出了建设1个横向和10个纵向步行通廊,每个大约五六公里长。包括:深圳河步行通廊、蛇口港步行通廊、大沙河步行通廊、华侨城步行通廊、竹子林园博园步行通廊、新洲河步行通廊、中轴线步行通廊、福田河步行通廊、布吉河步行通廊、沙头角步行通廊、大梅沙步行通廊。对这些通廊将会进行更加详细的步行环境设计,并会与所在区政府合作选择1~2个步行通廊进行试点。
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这些通廊的建设中,对于穿过高速公路和河流的,将考虑以天桥或过街隧道的方式加以解决。
与此同时,规划在全特区选出了14个重点步行单元。包括:前海、蛇口、南山商业文化中心、高新区、华侨城、世界之窗、深圳湾填海区、车公庙、中心区、皇岗口岸、华强北、罗湖商业区、沙头角及大小梅沙共14个。对这些重点步行单元将会进行更加详细的步行环境设计,并会与所在区政府合作选择1~2个步行单元进行试点。
为步行提供必要的遮挡设施
为了更好地落实步行系统规划,本次规划研究初步尝试编制了关于步行环境与设施的设计指引,旨在规范与统一城市规划的管理人员与城市规划的编制人员及其相关的设计人员的理念与基本原则及方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对城市道路过街设施、人行道的空间利用、停车空间安排、街道家具与设施、人行道夜间照明、沿人行道的绿化景观、建筑界面等等都做了一定的规定。
规划专家表示,应考虑多种方式的立体过街模式,包括人行天桥、抬高的步行道以及人行地下通道。同时,针对深圳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应考虑为步行提供必要的遮挡设施,鼓励有人工或植物遮荫的人行道。
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的指引成果将会选择重点内容纳入正在编制的《深圳城市设计标准与准则》,这也会有助于推广与实施有利于步行的设计理念。
划定11个重要步行通廊
大沙河步行通廊
主要指沿大沙河的滨河休闲步行通廊。规划向北继续延伸大沙河景观通廊,打通其与塘朗山之间的步行联系,以“还河于民”为宗旨,依托现有的河流水体和景观绿化建设从塘朗山到深圳湾的连续步行通廊。
结合河道的水体和绿化环境整治,进行整体的步行环境改造设计,在各区段形成不同特质的步行环境,使沿河岸线成为集娱乐、运动、休闲等多种步行活动的滨河步行带。
城市中轴线步行通廊
主要指莲花山与城市中心绿轴形成的步行通廊。规划把城市中轴线的绿化景观带进一步拓展,向南延伸到深圳河,向北连通到大脑壳山,形成中心区贯通南北的步行通廊。
结合中心区两边现代化的商务办公和艺术文化设施的设计,以中轴线的绿地空间为依托,适当增加文化、艺术小品设施,并在不同区段内根据两边的建设条件和环境品质,赋予不同的展示主题,形成关于深圳城市艺术的不同展示平台,让人们步行穿越中轴通廊的同时,能全方位地感受深圳城市建筑及文化艺术的魅力。
竹子林园博园南北步行通廊
主要指竹子林园博园南北向的步行通廊。规划打通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园博园的通廊,并向北延伸到塘朗山郊野公园,构造贯通山海的步行通廊。
结合绿化及自然山体,设计一条连续的步行通廊,在设计时重点展示城市的山海特色和自然园林艺术,使这一长廊成为深圳品位、自然特质的休闲旅游步行带。
福田河步行通廊
主要指城市中心公园的步行通廊。规划将向南打通其与深圳河的步行连续,向北连通到黄竹园山,形成贯穿山海的宽阔步行通廊。
布吉河步行通廊
主要指沿布吉河贯通南北的步行通廊,沿布吉河两侧建立休闲步行道,形成沿河连续的步行长廊,南北向分别贯通文化公园、人民公园、洪湖公园和围岭公园等城市开放空间,这一步行通廊的建立为市民的休闲步行生活增添了特色。
这一长廊贯穿了城市的旧区,通过两边旧区的改造,增添反映深圳人文历史的设计元素,展示深圳传统的生活模式,把布吉河的沿河步行通廊打造成具有深圳历史特色的生活性步行长廊。
新洲河步行通廊
主要指沿新洲河两岸的步行通廊。规划把这一通廊向北延伸到梅林公园,向南打通到深圳河,建立从南到北连续的步行带。
深圳河步行通廊
规划沿深圳河北侧开辟行人休闲步道,建立连续的步行通廊,与东西部的滨海岸线相连接,形成完整的滨水旅游步行带,以强化城市的滨海景观特色。
四大山海通廊
另外,在城市橙色区域中为了进一步强化山海之间的联系,在城市结构层面构筑了联系绿色区域和蓝色区域的山海通廊,主要包括蛇口港、华侨城、沙头角和大梅沙的山海通廊。
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打通大南山到蛇口港的步行联系,建立山海之间的连续步行带;二是打华侨城到深圳湾的步行通廊,建立南北向的特色旅游山海通廊;三是沿海山路建立从梧桐山到航母世界海岸线之间的步行联系,形成山海之间连续的步行通廊,使其成为沙头角新的步行生活带;四是依托大梅沙的愿望湖,建立从梧桐山到大梅沙滨海岸线的旅游休闲步行通廊。
这类山海通廊是步行优先发展的区域,应严格限制这些山海通廊周边的开发建设,保证步行环境的整体性和延续性,最大可能地减少机动车交通对步行的干扰,完善通廊的步行设施配套,避免部分路段的设施盲点。在不同的区段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商业服务设施,提倡周边土地的混合使用,以活跃其步行活动的多样性。
重点步行单元
前海步行单元:城市商业商务中心区(步行活动类型:商业、商务、娱乐)。结合未来地铁枢纽站的建设,建立良好的交通换乘系统,在片区内部贯彻步行优先的原则,创造高品质的步行环境氛围。合理地组织机动车交通和停车设施。
蛇口步行单元:结合周围娱乐广场和沿街两边的商业服务设施,通过对局部步行环境的改造,创造尺度宜人、适宜步行的特色街区。设置核心区和住宅区的步行区,衔接地铁出入口、公交,设置地区公交专线。
南山商业文化中心步行单元:规划依托良好的景观绿化条件,预留南北向的公共步行通廊,并与十五公里滨海岸线保持便捷的步行联系,建构区域内完善的休闲步行网络。合理地处理区域内公交系统(包括地铁)与步行的接驳问题。
高新区步行单元:结合高新技术园区本身及其使用者的特征,创造有朝气和充满活力的步行环境。在现状较为良好的道路设施基础上平衡步行活动与机动车交通的利益,并着力改变园区内道路缺乏活力的情况。发展多条潜力路径,包括通向大沙河沿岸的步行通道,单元内贯通多个公共空间的休闲路径,以及具有发展前景的商业步行路径。
华侨城步行单元:严格控制片区的开发强度,继续保持较高的绿化率,结合地铁出入口,建立与南部片区的步行联系,进一步完善片区整体的步行系统结构。适当增加街道小品设施,创造亲切宜人的街道环境氛围。
世界之窗步行单元:建立穿越此片区内部的公共步行通道,形成华侨城片区通向南部海滨的步行通廊。合理地处理公交、旅游观光与穿越型步行线路的关系,建立适宜区域特色的步行网络。
车公庙步行单元:在单元内土地功能置换的过程中,既利用日益增多的商业行为,不断提高步行活力与吸引力,又要采取多种途径避免和解决由土地混合使用导致的一系列对步行活动的干扰。基于现状有重点分步骤地发展多层级的步行路径,特别强调发展步行优先的路径以及具备完全步行潜力的路径,通过优化步行系统提升整个区域的综合价值与地位。
中心区步行单元:结合中心区开发的机遇,全力打造门户地带具有象征意义的步行场所。增加对适应人体尺度的步行空间的关注,消除单元内各大地块对步行活动带来的消极影响。充分发展地下空间的步行网络,使之成为对地面步行交通的有益补充。
皇岗口岸步行单元:有效地疏导大量的过境人流,并提高口岸附近的步行通行能力,以保障必要的步行需求。尽快解决行人与机动车特别是大型货柜车的冲突与矛盾,在重要的道路交叉口地带,调整与安排安全便捷的过街方式。
华强北步行单元:充分发挥高密度街坊的优势,通过对片区内小街坊的梳理和步行环境设施的进一步改造,建立片区内完善的步行网络。合理地疏散片区的机动车交通,建立公交系统与步行系统的良好接驳。
罗湖商业区步行单元:借助片区改造活动,沿道路商业界面设置高品质的人行道,并在局部地段设置休闲设施。
沙头角步行单元:依托特色旅游资源,进一步改善步行设施和环境,合理地组织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人行交通之间的关系,并适当丰富步行空间节点。
大小梅沙步行单元:保持现状良好的自然绿化环境,进一步打通区域内山海之间的步行通廊,根据滨海旅游的特色,完善步行环境设施。
深圳湾填海区步行单元:向北建立与华侨城片区的步行联系,形成整体的旅游休闲步行走廊;对区域步行进行系统良好的整合,强化华侨城的旅游功能和空间特色;处理好区域内机动车交通与大量旅游人行交通的关系,合理地安排停车设置。
深圳将建11个数千米步行通廊
本报讯道路越来越宽,汽车越来越多,这样的生活是我们所需要的吗?昨日,《深圳经济特区步行系统规划》正式公布,规划提出,要将深圳建设成为一个适宜步行的城市。
为此,近期将建设11个约五六公里长的步行通廊,并建设特区内14个重点步行单元。
为“双脚”做规划研究,在深圳历史上尚属首次。专家表示,汽车不应是我们的生活中心,步行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基石,努力把深圳打造成为一个适宜步行的城市。
目标:适宜步行的“宜居深圳”
规划专家表示,国内外的城市发展经验表明,过去几十年中,以机动车交通为主体的交通发展方式存在许多问题:汽车的普及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城市问题的出现,包括尾气污染、交通事故、交通拥堵等等。为了缓解或避免这些问题,国际上许多国家与地区逐步开始提倡以“公交优先,鼓励步行,限制小汽车发展”为主旨的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在上述背景下,在建设“和谐深圳”与“效益深圳”的目标指导下,结合2006年的“城市基层基础年”与“城市管理年”的活动,市规划局组织开展了“深圳经济特区步行系统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本次规划从关注市民的步行生活需求入手,对深圳经济特区步行系统现状进行了大量详实的现状调研与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分析了特区步行生活的特点,总结了现状步行系统的优势与问题。
深圳特区南北窄、东西长的带形城市形态与组团发展的城市结构,决定了深圳人的出行方式大部分都是公交与步行相结合的方式。从本次回收的问卷统计来看,市民对步行活动的环境需求安全是第一位的,有88%的被访者选择安全;其次是舒适和优美,分别达到81%和80%;还有夜间照明、便捷与无障碍设施等,也分别达到了55%和47%。
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以上的现状特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本次规划工作确定的目标是,通过步行系统的规划与一系列实施举措,逐步建立一个适宜步行的“宜居深圳”,为市民提供一个安全、便捷、舒适、优美的出行环境。
建设11个步行通廊
在宏观层面上,规划提出了三个基本分区,绿色区域指城市北部的背景山体,主要承担市民非日常的登山、休闲、运动等步行类型;橙色区域,指城市中部的城市建成区,汇集了市民各种类型的步行活动;蓝色区域,指城市南部临海的公共活动区域,主要承担市民非日常的观海、娱乐、休闲等步行类型。
规划提出了建设1个横向和10个纵向步行通廊,每个大约五六公里长。包括:深圳河步行通廊、蛇口港步行通廊、大沙河步行通廊、华侨城步行通廊、竹子林园博园步行通廊、新洲河步行通廊、中轴线步行通廊、福田河步行通廊、布吉河步行通廊、沙头角步行通廊、大梅沙步行通廊。对这些通廊将会进行更加详细的步行环境设计,并会与所在区政府合作选择1~2个步行通廊进行试点。
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这些通廊的建设中,对于穿过高速公路和河流的,将考虑以天桥或过街隧道的方式加以解决。
与此同时,规划在全特区选出了14个重点步行单元。包括:前海、蛇口、南山商业文化中心、高新区、华侨城、世界之窗、深圳湾填海区、车公庙、中心区、皇岗口岸、华强北、罗湖商业区、沙头角及大小梅沙共14个。对这些重点步行单元将会进行更加详细的步行环境设计,并会与所在区政府合作选择1~2个步行单元进行试点。
为步行提供必要的遮挡设施
为了更好地落实步行系统规划,本次规划研究初步尝试编制了关于步行环境与设施的设计指引,旨在规范与统一城市规划的管理人员与城市规划的编制人员及其相关的设计人员的理念与基本原则及方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对城市道路过街设施、人行道的空间利用、停车空间安排、街道家具与设施、人行道夜间照明、沿人行道的绿化景观、建筑界面等等都做了一定的规定。
规划专家表示,应考虑多种方式的立体过街模式,包括人行天桥、抬高的步行道以及人行地下通道。同时,针对深圳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应考虑为步行提供必要的遮挡设施,鼓励有人工或植物遮荫的人行道。
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的指引成果将会选择重点内容纳入正在编制的《深圳城市设计标准与准则》,这也会有助于推广与实施有利于步行的设计理念。
划定11个重要步行通廊
大沙河步行通廊
主要指沿大沙河的滨河休闲步行通廊。规划向北继续延伸大沙河景观通廊,打通其与塘朗山之间的步行联系,以“还河于民”为宗旨,依托现有的河流水体和景观绿化建设从塘朗山到深圳湾的连续步行通廊。
结合河道的水体和绿化环境整治,进行整体的步行环境改造设计,在各区段形成不同特质的步行环境,使沿河岸线成为集娱乐、运动、休闲等多种步行活动的滨河步行带。
城市中轴线步行通廊
主要指莲花山与城市中心绿轴形成的步行通廊。规划把城市中轴线的绿化景观带进一步拓展,向南延伸到深圳河,向北连通到大脑壳山,形成中心区贯通南北的步行通廊。
结合中心区两边现代化的商务办公和艺术文化设施的设计,以中轴线的绿地空间为依托,适当增加文化、艺术小品设施,并在不同区段内根据两边的建设条件和环境品质,赋予不同的展示主题,形成关于深圳城市艺术的不同展示平台,让人们步行穿越中轴通廊的同时,能全方位地感受深圳城市建筑及文化艺术的魅力。
竹子林园博园南北步行通廊
主要指竹子林园博园南北向的步行通廊。规划打通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园博园的通廊,并向北延伸到塘朗山郊野公园,构造贯通山海的步行通廊。
结合绿化及自然山体,设计一条连续的步行通廊,在设计时重点展示城市的山海特色和自然园林艺术,使这一长廊成为深圳品位、自然特质的休闲旅游步行带。
福田河步行通廊
主要指城市中心公园的步行通廊。规划将向南打通其与深圳河的步行连续,向北连通到黄竹园山,形成贯穿山海的宽阔步行通廊。
布吉河步行通廊
主要指沿布吉河贯通南北的步行通廊,沿布吉河两侧建立休闲步行道,形成沿河连续的步行长廊,南北向分别贯通文化公园、人民公园、洪湖公园和围岭公园等城市开放空间,这一步行通廊的建立为市民的休闲步行生活增添了特色。
这一长廊贯穿了城市的旧区,通过两边旧区的改造,增添反映深圳人文历史的设计元素,展示深圳传统的生活模式,把布吉河的沿河步行通廊打造成具有深圳历史特色的生活性步行长廊。
新洲河步行通廊
主要指沿新洲河两岸的步行通廊。规划把这一通廊向北延伸到梅林公园,向南打通到深圳河,建立从南到北连续的步行带。
深圳河步行通廊
规划沿深圳河北侧开辟行人休闲步道,建立连续的步行通廊,与东西部的滨海岸线相连接,形成完整的滨水旅游步行带,以强化城市的滨海景观特色。
四大山海通廊
另外,在城市橙色区域中为了进一步强化山海之间的联系,在城市结构层面构筑了联系绿色区域和蓝色区域的山海通廊,主要包括蛇口港、华侨城、沙头角和大梅沙的山海通廊。
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打通大南山到蛇口港的步行联系,建立山海之间的连续步行带;二是打华侨城到深圳湾的步行通廊,建立南北向的特色旅游山海通廊;三是沿海山路建立从梧桐山到航母世界海岸线之间的步行联系,形成山海之间连续的步行通廊,使其成为沙头角新的步行生活带;四是依托大梅沙的愿望湖,建立从梧桐山到大梅沙滨海岸线的旅游休闲步行通廊。
这类山海通廊是步行优先发展的区域,应严格限制这些山海通廊周边的开发建设,保证步行环境的整体性和延续性,最大可能地减少机动车交通对步行的干扰,完善通廊的步行设施配套,避免部分路段的设施盲点。在不同的区段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商业服务设施,提倡周边土地的混合使用,以活跃其步行活动的多样性。
重点步行单元
前海步行单元:城市商业商务中心区(步行活动类型:商业、商务、娱乐)。结合未来地铁枢纽站的建设,建立良好的交通换乘系统,在片区内部贯彻步行优先的原则,创造高品质的步行环境氛围。合理地组织机动车交通和停车设施。
蛇口步行单元:结合周围娱乐广场和沿街两边的商业服务设施,通过对局部步行环境的改造,创造尺度宜人、适宜步行的特色街区。设置核心区和住宅区的步行区,衔接地铁出入口、公交,设置地区公交专线。
南山商业文化中心步行单元:规划依托良好的景观绿化条件,预留南北向的公共步行通廊,并与十五公里滨海岸线保持便捷的步行联系,建构区域内完善的休闲步行网络。合理地处理区域内公交系统(包括地铁)与步行的接驳问题。
高新区步行单元:结合高新技术园区本身及其使用者的特征,创造有朝气和充满活力的步行环境。在现状较为良好的道路设施基础上平衡步行活动与机动车交通的利益,并着力改变园区内道路缺乏活力的情况。发展多条潜力路径,包括通向大沙河沿岸的步行通道,单元内贯通多个公共空间的休闲路径,以及具有发展前景的商业步行路径。
华侨城步行单元:严格控制片区的开发强度,继续保持较高的绿化率,结合地铁出入口,建立与南部片区的步行联系,进一步完善片区整体的步行系统结构。适当增加街道小品设施,创造亲切宜人的街道环境氛围。
世界之窗步行单元:建立穿越此片区内部的公共步行通道,形成华侨城片区通向南部海滨的步行通廊。合理地处理公交、旅游观光与穿越型步行线路的关系,建立适宜区域特色的步行网络。
车公庙步行单元:在单元内土地功能置换的过程中,既利用日益增多的商业行为,不断提高步行活力与吸引力,又要采取多种途径避免和解决由土地混合使用导致的一系列对步行活动的干扰。基于现状有重点分步骤地发展多层级的步行路径,特别强调发展步行优先的路径以及具备完全步行潜力的路径,通过优化步行系统提升整个区域的综合价值与地位。
中心区步行单元:结合中心区开发的机遇,全力打造门户地带具有象征意义的步行场所。增加对适应人体尺度的步行空间的关注,消除单元内各大地块对步行活动带来的消极影响。充分发展地下空间的步行网络,使之成为对地面步行交通的有益补充。
皇岗口岸步行单元:有效地疏导大量的过境人流,并提高口岸附近的步行通行能力,以保障必要的步行需求。尽快解决行人与机动车特别是大型货柜车的冲突与矛盾,在重要的道路交叉口地带,调整与安排安全便捷的过街方式。
华强北步行单元:充分发挥高密度街坊的优势,通过对片区内小街坊的梳理和步行环境设施的进一步改造,建立片区内完善的步行网络。合理地疏散片区的机动车交通,建立公交系统与步行系统的良好接驳。
罗湖商业区步行单元:借助片区改造活动,沿道路商业界面设置高品质的人行道,并在局部地段设置休闲设施。
沙头角步行单元:依托特色旅游资源,进一步改善步行设施和环境,合理地组织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人行交通之间的关系,并适当丰富步行空间节点。
大小梅沙步行单元:保持现状良好的自然绿化环境,进一步打通区域内山海之间的步行通廊,根据滨海旅游的特色,完善步行环境设施。
深圳湾填海区步行单元:向北建立与华侨城片区的步行联系,形成整体的旅游休闲步行走廊;对区域步行进行系统良好的整合,强化华侨城的旅游功能和空间特色;处理好区域内机动车交通与大量旅游人行交通的关系,合理地安排停车设置。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