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也刮“崇洋风” 政府似有越俎代庖之嫌?
admin
2006-09-18
来源:景观中国网
紧随建筑中的洋设计之热,现在的城市规划似乎也开始推崇“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从赫尔佐格设计的“鸟巢”,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到库哈斯设计的CCTV新大楼;“
紧随建筑中的洋设计之热,现在的城市规划似乎也开始推崇“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从赫尔佐格设计的“鸟巢”,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到库哈斯设计的CCTV新大楼;“聘请世界知名设计事务所打造国际水准社区”、“世界级设计大师担纲环境规划”、“多国高手加盟设计团队”……这些字眼频频出现在全国诸多城市的街面和房地产广告上;加拿大WPS、美国易道、美国JY等国外设计公司的名字也屡屡见诸报端。
“目前,城市规划设计中采用洋设计师成为项目运作的关键。而政府在城市规划和公共建筑设计方面,更是不断向洋设计师摇起橄榄枝。但是聘请洋规划不一定就会成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向《中国经济周刊》说起当前的城市规划现状,显得有些无奈。
洋规划为何受宠?
近来郑东新区的规划吸引了全国诸多城市参观学习,因为规划面积大,设计奇特,备受关注;也因为规划方案是聘请的日本著名设计师,让郑东新区头上带上了“洋规划”的光环。
“虽然方案比较新颖,但是在我看来不是很合理。而就是这样一个规划,现在却招徕全国诸多城市参观摹仿。”杨保军就郑东新区规划引发的争议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郑东新区方案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在路网系统方面是单独的,和原来的城市之间很难相融。
“因为日本黑川纪章是国际知名的建筑大师,头上有光环,大家不自觉地就倾向于他。作为建筑设计师我们应该尊敬他,但他不是做城市规划的专家,不同的领域研究的问题不一样,方法也不一样,一个城市不是建筑的简单放大。问题是专家提出意见之后他不接受,而当地领导却比较欣赏他。”杨保军说。
“日本的很多方案做得的确很细致,文本做得很漂亮,但是否合乎中国的国情,就要另当别论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建设部原总规划师陈为邦也向《中国经济周刊》表达了相同的看法。
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则告诉记者,更严重的现实问题是,郑东新区方案虽然进行了招标,但只是方案招标,并不等于法定规划。郑东新区已经建设到一定规模,但没有上报规划,还缺少合法性。“这就相当于孩子都两岁了,但还没有领结婚证,现在需要赶紧去补办。”
“崇洋”需理性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家跟国家、地区跟地区、城市跟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西方一些国家为了吸引全球资本的进驻,“城市形象战略”被广泛采用。主要是通过打造城市的形象,改善城市的环境,吸引投资来振兴当地的经济,也包括请国际知名的建筑师来给城市设计特别新颖独到的建筑,来吸引外国资本的眼球。
在这一国际大背景下,目前我国很多城市也在为竞争全球资本使出浑身解数,而采取的策略之一就是请洋规划和洋设计参与城市的建设。
有专家表示,其实抛开和城市的关系,郑东新区单从设计的角度看,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但郑东新区的“不良影响”并不表现在他自身,而是建完以后成为了一个样板,全国很多城市都去参观学习甚至摹仿。
据悉,目前全国有几十个城市都在挖湖,包括西部沙漠中的城市也在挖湖,没有水把地下水抽上来也要变成一个湖。而黑川在郑州挖完湖之后,河南焦作又请他做城市规划设计,在焦作也挖了一个很大的湖。
“郑东新区的规划我认为不成功,搞那么大,花那么多钱,是一种求怪的风气作怪。这种思想在目前的规划设计中甚为常见,是应该禁止的。”北京市建筑规划设计院原院长董光器向《中国经济周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杨保军也表述了自己的见解:“纵观洋设计在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优势,越是空间尺度大的规划,洋规划就越不容易做成功,中等尺度的规划,洋规划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比如让外国人做一个上百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战略,他是很难把握的。因为时间短,文化背景不同,政策理解也不一样,只是一种从理念出发,从国外经验出发的一种移植,基本上是热闹一下而已,国内有过不少这样的案例,图画得好看,讲得好听,但是操作不下去。”
杨保军表示,洋规划比较适宜做的是单体建筑,或者是一些面积不是很大的详细规划,还有一些具体的确定性工程,比如车站、码头、机场等都是洋规划的优势。
“改善城市的形象,提升城市的投资环境是很多国内城市采取的一种手段,这种做法从全球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目前我们国家的很多城市都在这样做,但成功的不多,很多城市只是愿意打造一个城市品牌然后推出去,只要你能关注他,对他来说,基本上就成功了。”杨保军说。
但只求吸引注意力的战术显然不是高明之举。“现在各个政府都觉得洋的吃香,喜欢用洋的,结果洋的不了解中国国情,做的规划经常脱离实际。尽管引进国外公司能够增加交流竞争,但是现在有一种崇拜洋规划的风气在蔓延,这个是要不得的。”董光器向《中国经济周刊》呼吁。
确定规划:政府越俎代庖?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制度还不完善健全,城市规划法律中并没有对洋规划适合的领域做出法律界定,只是靠地方政府操作。1992年制定的《规划法》并没有涉及洋设计的内容,因为当时外国的设计公司还没有进入国内。目前新的《规划法》正在修订上报中,还未获得批准,但是对洋规划可以涉及的领域也没有提及。而在《规划编制办法》中只规定洋规划承担规划设计应该具有相应的资质。这个问题实际归到了资质管理上,属于行业管理。
而规划既有政策性,还有技术性。在把握政策方面,政府有优势;但在技术方面,政府并不具备这个条件。而目前政府在城市规划中有相当大的发言权,很多规划是由政府说了算。
“一个规划应该是广泛听取专家的、公众的以及各个部门等各方面的意见,更主要的是要经过法定程序,要上报上级政府,经过审查和批准。只有通过法定程序才能放心地推进和实施。现在的问题是,一些政府绕开了这些程序,自己做主,问题就出来了。”杨保军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地方政府关心重视城市规划是好事情,但是不要越俎代庖,毕竟城市规划是一项带有相当技术成分的工作,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还是要尊重科学,最重要的是遵守法律,要依法行事。
“我们还是欢迎外方参与我们的规划、设计的,这样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但有一些明显超出外方能力的事情,不要勉强交给他做。”杨保军谏言。
从赫尔佐格设计的“鸟巢”,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到库哈斯设计的CCTV新大楼;“聘请世界知名设计事务所打造国际水准社区”、“世界级设计大师担纲环境规划”、“多国高手加盟设计团队”……这些字眼频频出现在全国诸多城市的街面和房地产广告上;加拿大WPS、美国易道、美国JY等国外设计公司的名字也屡屡见诸报端。
“目前,城市规划设计中采用洋设计师成为项目运作的关键。而政府在城市规划和公共建筑设计方面,更是不断向洋设计师摇起橄榄枝。但是聘请洋规划不一定就会成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向《中国经济周刊》说起当前的城市规划现状,显得有些无奈。
洋规划为何受宠?
近来郑东新区的规划吸引了全国诸多城市参观学习,因为规划面积大,设计奇特,备受关注;也因为规划方案是聘请的日本著名设计师,让郑东新区头上带上了“洋规划”的光环。
“虽然方案比较新颖,但是在我看来不是很合理。而就是这样一个规划,现在却招徕全国诸多城市参观摹仿。”杨保军就郑东新区规划引发的争议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郑东新区方案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在路网系统方面是单独的,和原来的城市之间很难相融。
“因为日本黑川纪章是国际知名的建筑大师,头上有光环,大家不自觉地就倾向于他。作为建筑设计师我们应该尊敬他,但他不是做城市规划的专家,不同的领域研究的问题不一样,方法也不一样,一个城市不是建筑的简单放大。问题是专家提出意见之后他不接受,而当地领导却比较欣赏他。”杨保军说。
“日本的很多方案做得的确很细致,文本做得很漂亮,但是否合乎中国的国情,就要另当别论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建设部原总规划师陈为邦也向《中国经济周刊》表达了相同的看法。
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则告诉记者,更严重的现实问题是,郑东新区方案虽然进行了招标,但只是方案招标,并不等于法定规划。郑东新区已经建设到一定规模,但没有上报规划,还缺少合法性。“这就相当于孩子都两岁了,但还没有领结婚证,现在需要赶紧去补办。”
“崇洋”需理性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家跟国家、地区跟地区、城市跟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西方一些国家为了吸引全球资本的进驻,“城市形象战略”被广泛采用。主要是通过打造城市的形象,改善城市的环境,吸引投资来振兴当地的经济,也包括请国际知名的建筑师来给城市设计特别新颖独到的建筑,来吸引外国资本的眼球。
在这一国际大背景下,目前我国很多城市也在为竞争全球资本使出浑身解数,而采取的策略之一就是请洋规划和洋设计参与城市的建设。
有专家表示,其实抛开和城市的关系,郑东新区单从设计的角度看,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但郑东新区的“不良影响”并不表现在他自身,而是建完以后成为了一个样板,全国很多城市都去参观学习甚至摹仿。
据悉,目前全国有几十个城市都在挖湖,包括西部沙漠中的城市也在挖湖,没有水把地下水抽上来也要变成一个湖。而黑川在郑州挖完湖之后,河南焦作又请他做城市规划设计,在焦作也挖了一个很大的湖。
“郑东新区的规划我认为不成功,搞那么大,花那么多钱,是一种求怪的风气作怪。这种思想在目前的规划设计中甚为常见,是应该禁止的。”北京市建筑规划设计院原院长董光器向《中国经济周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杨保军也表述了自己的见解:“纵观洋设计在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优势,越是空间尺度大的规划,洋规划就越不容易做成功,中等尺度的规划,洋规划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比如让外国人做一个上百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战略,他是很难把握的。因为时间短,文化背景不同,政策理解也不一样,只是一种从理念出发,从国外经验出发的一种移植,基本上是热闹一下而已,国内有过不少这样的案例,图画得好看,讲得好听,但是操作不下去。”
杨保军表示,洋规划比较适宜做的是单体建筑,或者是一些面积不是很大的详细规划,还有一些具体的确定性工程,比如车站、码头、机场等都是洋规划的优势。
“改善城市的形象,提升城市的投资环境是很多国内城市采取的一种手段,这种做法从全球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目前我们国家的很多城市都在这样做,但成功的不多,很多城市只是愿意打造一个城市品牌然后推出去,只要你能关注他,对他来说,基本上就成功了。”杨保军说。
但只求吸引注意力的战术显然不是高明之举。“现在各个政府都觉得洋的吃香,喜欢用洋的,结果洋的不了解中国国情,做的规划经常脱离实际。尽管引进国外公司能够增加交流竞争,但是现在有一种崇拜洋规划的风气在蔓延,这个是要不得的。”董光器向《中国经济周刊》呼吁。
确定规划:政府越俎代庖?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制度还不完善健全,城市规划法律中并没有对洋规划适合的领域做出法律界定,只是靠地方政府操作。1992年制定的《规划法》并没有涉及洋设计的内容,因为当时外国的设计公司还没有进入国内。目前新的《规划法》正在修订上报中,还未获得批准,但是对洋规划可以涉及的领域也没有提及。而在《规划编制办法》中只规定洋规划承担规划设计应该具有相应的资质。这个问题实际归到了资质管理上,属于行业管理。
而规划既有政策性,还有技术性。在把握政策方面,政府有优势;但在技术方面,政府并不具备这个条件。而目前政府在城市规划中有相当大的发言权,很多规划是由政府说了算。
“一个规划应该是广泛听取专家的、公众的以及各个部门等各方面的意见,更主要的是要经过法定程序,要上报上级政府,经过审查和批准。只有通过法定程序才能放心地推进和实施。现在的问题是,一些政府绕开了这些程序,自己做主,问题就出来了。”杨保军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地方政府关心重视城市规划是好事情,但是不要越俎代庖,毕竟城市规划是一项带有相当技术成分的工作,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还是要尊重科学,最重要的是遵守法律,要依法行事。
“我们还是欢迎外方参与我们的规划、设计的,这样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但有一些明显超出外方能力的事情,不要勉强交给他做。”杨保军谏言。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