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城市雕塑将改变上海

admin 2006-08-24 来源:景观中国网
  ●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和强迫性,一定要能为百姓接受,与民互动   ●上海要努力在2010年世界博览会召开前,使雕塑成为上海世博会的精彩组成部分,留下一些“镇得住
  ●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和强迫性,一定要能为百姓接受,与民互动 

  ●上海要努力在2010年世界博览会召开前,使雕塑成为上海世博会的精彩组成部分,留下一些“镇得住”的传世之作 

  ●上海城市雕塑将推广策划人制,用“领导意志”指挥创作、一次次评审、修改让艺术作品个性全无的问题将大大减少 

  南海网8月21日消息:2005年11月11日,淮海西路570号,集中了雕塑西风东渐以来4代中国雕塑家精心制作的“雕塑百年”大型展览开幕。除了可以从120多件精选作品中感受中国雕塑发展的历史之外,人们更关注的是随着展览而亮相的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它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上海在城雕建设方面的新机制和新目标。 

  上钢十厂厂房大变脸 

  打造一座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借由这一展览,由上海市雕塑委员会、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共同打造的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是上海为加强城市雕塑建设而专门设立的一个公共环境艺术机构。它利用原上钢十厂的厂房,主体建筑空间面积约6280平方米,设立了目前国内最大的雕塑艺术中心,集展示交流、创作孵化、雕塑储备、艺术教育于一体,是具有开放性、国际性、公益性、互动性的艺术平台。 

  按照目前计划,上海雕塑艺术中心将在每年春秋两季举办具有国际水准的雕塑大型展览,每月举办专题展览,同时还将不定期举办雕塑讲座,提供场所和材料给学校选拔的优秀青少年和对雕塑有兴趣的市民,进行雕塑创作等大众活动。雕塑艺术中心一方面带动城市雕塑发展,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普及雕塑教育,提高市民的城市雕塑欣赏水平。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伍江表示,设立这样一座中心,既为世界各国雕塑家在上海进行雕塑创作、交流提供了场所,也可以随时收集、储存一些优秀艺术作品,还可以培养、带动本地的雕塑艺术人才,同时还将负担引进国外先进雕塑制作工艺,提高本地雕塑制作水平等职责。 

  作为一个公益性对外开放的艺术平台,经过周密前期策划的雕塑艺术中心将实行政府指导、市场参与、“中心”自我运转的新方式,除政府拨款设立专门资金外,更多地募集和利用社会资金。中心的设立因而被上海市有关领导称为“探索一条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新路,也有利于城市雕塑的发展”。 

  展览开幕当天,高大敞亮的展厅内聚集了国内外上百位雕塑艺术家及众多媒体记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雕塑艺术中心的设立,被人们视为上海对城市雕塑建设、发展的整个运作机制实行彻底改革的一种标志。人们期待着这一国内首创的雕塑中心能为国内城雕建设低水平发展、平庸之作众多的现状,提供一种新的解决途径。 

  5年内竖起5000座雕塑 

  上海城市雕塑的未来图景 

  雕塑进入中国不过百年,城市雕塑建设更是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据1989年上海首次城雕普查统计,全市在解放后的前30年中,只建造了40多座室外雕塑;改革开放后的12年中,新建了约230座城雕,总计270余座。近年来,上海城市雕塑建设发展迅速,目前已有城雕约1500座。 

  有关部门的目标是:到2010年,上海将竖起5000座雕塑,其中重要景观雕塑100座。更重要的是,上海还要努力在2010年世界博览会召开前,使其城市雕塑艺术达到国际大都市的应有水准,使雕塑成为上海世博会的精彩组成部分,留下一些“镇得住”的传世之作。 

  于是,在雕塑发展上,上海开始快马加鞭地努力: 

  2003年6月,上海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城市雕塑工作专题会议,确定雕塑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城雕建设的指导思想等; 

  2004年7月,上海在全国率先颁布了曾九易其稿的《城市雕塑总体规划》,对上海的公共空间作了总体布局,甚至细致到了雕塑的位置、题材等; 

  2005年,上海召开城市雕塑建设推进工作会议,城雕建设管理与运行机制等得到落实; 

  到今年底,上海各区县的雕塑布局规划将全部完成。 

  按照规划,未来上海的中心城区将呈现“一纵、两横、三环”的空间布局。一纵,是黄浦江滨江景观轴;两横,是苏州河滨河景观轴和延安路—世纪大道东西向城市景观轴;三环,是内环、中环、外环景观轴。 

  规划对一些重点地区的雕塑,甚至设计了题材内容:黄浦江、苏州河雕塑长廊要体现城市历史记忆;延安路—世纪大道雕塑主要展现当代城市文化;城市副中心及历史文化风貌区反映民俗、人文与生活;在北外滩、上海南站、浦东国际机场等地都将矗立起体现上海门户形象的大型雕塑。 

  眼下,在上海市中心区域,正在建设一系列雕塑公园或雕塑街:静安雕塑公园,主要是从上海61座友好城市中征集作品;多伦路文化街,将竖立10座名人雕塑,以替代材质不佳或因人为破坏而受损的旧作;长寿雕塑公园将以“和谐”为题,汇集中外雕塑家作品18座。 

  另一方面,随着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影响的增强,有不少国外雕塑名家开始关注这座城市,通过捐赠或买卖,不少大师级作品摆上了上海街头,如徐家汇公园内由马赛市赠送的《希望之泉》,上海展览中心前的法国雕塑家阿曼作品《飞跃的马》,淮海路嘉年华中心门前广场上理查德·塔克西埃的《时间的灵魂》等等。 

  逐渐形成城市雕塑个性和品位 

  首先追求“为民所爱” 

  上海也是在全国较早建立起科学有效的雕塑建设与管理运作机制的城市。征集、建设各类雕塑,多援用国际城市公共艺术运作惯例,采用策划人制,即以策划人、艺术家为创作主体、艺术委员会为评审主体、广大市民为评议主体、市城雕办为推进主体,尽可能获取国内外优秀雕塑作品。策划人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艺术家创作的完整性和创作空间,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经常出现的用“领导意志”指挥创作、一次次评审、修改让艺术作品个性全无的问题将大大减少。 

  有意思的是,对于未来城市中的雕塑形式,上海确定了以“具象为主,抽象为辅”的方针,从现实出发,既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也更多尊重市民现有的欣赏习惯和欣赏水平。按照市委书记陈良宇的说法,上海的城市雕塑要立足上海,面向世界,海纳百川,要“为我所用,为民所爱,为境所融”。3句话中,“为民所爱”被强调为重点。 

  上海城市雕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市规划局局长毛佳樑说,城市雕塑是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和强迫性,一定要能为百姓接受,与民互动。 

  在国内城市雕塑发展中,除了作品平庸、制作低劣等问题外,艺术创作与欣赏主体脱节,难以在市民中产生广泛影响和心理认同,也是一个重要现象。一个好的城市雕塑作品能够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但眼下的上海,这样的标志性作品还尚未出现。倒是一些竖立在淮海路、南京路、多伦路等街头的一批以市民为题材、富于趣味性的雕塑小品,如“煲电话粥”的少女、送孙子去练琴的奶奶、逛街的一家等,虽然制作水平一般,仍深得大众欢迎,甚至曾引起轰动。要解决好公共艺术发展的艺术性与大众性矛盾,“以民为主”,在社会变动的历史中逐渐形成城市雕塑的个性和品位,不失为一个好的思路。 

  从老厂房到创意园区 

  渴望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 

  上海雕塑艺术中心的建设本身,也是上海建设城市公共文化景观的一次有益尝试。 

  中心由建造于解放初期的原上钢十厂冷轧带钢厂厂房改建而成。由于工厂转型,厂房已被废弃多年,周边环境颇为混乱。在政府新一轮的城市规划调整中,这里被确定为公共文化用地,保留厂房,改造更新,成了以雕塑艺术为核心的公共文化中心。除了大型展示和雕塑收集之外,总计10280平方米的空间里,还引进各类画廊、个人工作室等艺术创作和艺术机构办公空间,以及与之配套的酒吧、咖啡厅等休闲空间。主办者希望,通过雕塑艺术中心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开发建设系列文化产业,尤其是画廊等以艺术为主题的产业,由此形成上海西区的文化集聚点。 

  利用废弃工业建筑或遗址改建为公共艺术中心,是近年来的国际潮流,仅在上海,目前已有多处尝试,并获得不少成功经验。上海雕塑艺术中心的出现,又为这样的城市工业闲置老厂房的更新改造,以及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选点和设立,做了一个新的示范。如果规划得当,经营得法,这一位于以商业时尚闻名的淮海路上、处在从城市中心至虹桥开发区节点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很可能逐渐带动周边的一系列文化产业,完成从破旧工厂和杂乱空间到创意园区的转变,成为繁华商业区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绿洲和富于变化的景观中心。其发展轨迹,值得关注。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