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聚焦2008——北京奥运大做水文章

admin 2006-08-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这里是正在建设中的奥运村,一到刮风的日子,工地上就需要喷洒水雾来防止扬尘。由于北京常常刮风,因此需要大量的水来防止扬尘。   同时,奥运村工地上开挖的一些地基,挖到地
  这里是正在建设中的奥运村,一到刮风的日子,工地上就需要喷洒水雾来防止扬尘。由于北京常常刮风,因此需要大量的水来防止扬尘。

  同时,奥运村工地上开挖的一些地基,挖到地下二十多米的时候,常常会流出大量地下水。以往,这些水都用水泵抽到下水道流走,然后再用市政自来水防止扬尘。有一天,工地上的人们对这两件事动起了脑筋。

  北京奥运村项目建设部工程师 刘蓉:“一方面是这种降水被白白地排放掉没有加以利用是很可惜的,再一个方面呢就是施工尤其是在土方作业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扬尘。如何把这两者能够就是结合起来,既有效地利用了这种基坑降水,而又同时呢去抑制这种扬尘现象,当时是我们所关心的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就发明了这样的一个喷雾降尘系统。”

  工地产生的废水能否重新利用,这对北京来说不是一件小事。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而北京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又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7。到目前,北京已连续7年干旱,而专家预计,2008年北京市用水总量将达到38.9亿吨,比去年的用水量增加近4亿吨。另一方面,北京每年排放的污水废水中,仅生活污水就达八亿吨。能不能将这部分水资源处理成“中水”加以循环利用呢?

  北京市能源与经济运行调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刘印春:“水资源的压力也是挺大的,通过增加中水就是再生水的利用来增加我们这个城市河湖的环境用水。”

  中水,即城市污水经过处理后的再生水,虽不能饮用,但可用于灌溉、洗涤、环卫、造景等功能。中水是国际公认的“城市第二水源”。

  按照规划设计,北京奥运会31个场馆中,中水处理系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第一个通过主体工程验收、第一个投入使用的北京奥运场馆――丰台垒球场,包括四块比赛、训练草地,面积达一万三千平方米。要让这些茵茵绿草满足奥运会垒球项目比赛需要,像这样的浇灌几乎每天都要进行,而这同样需要耗费大量的水。

  北京市丰台体育中心管理处主任 李靖生:“那么总共我这个(垒球场)一年大概浇水量应该在10万吨以上,每年我等于要付出50多万的水费。”

  丰台垒球场是从原有一块垒球场地改扩建而成,原场地没有任何节水和水循环利用设施。作为改扩建的一个配套项目,这个中水处理池正在建设之中,预计今年年内可以投入使用。中水处理池建成后,球场及周边地区的生活污水以及收集来的雨水,经过沉淀、微生物氧化、过滤、杀菌、消毒等一系列技术处理,每年能为垒球场提供8万多吨中水。而这些水,基本上就能满足比赛场地草坪浇灌的需要。

  北京市丰台体育中心管理处主任 李靖生:“包括垒球场的这个草都可以浇。这8万多吨水,一年算起来,应该是将近50多万元的节省。那么也是为北京的大市政来节约水,为老百姓节约水了。”

  距离丰台垒球场两百多米处,有一座丰台体育中心游泳馆,它是为1990年亚运会修建的。过去,游泳池里每天都有100多吨水直接排到下水道流走,这让管理人员心疼了很多年。

  去年五月,丰台垒球场建设初期,附近的游泳馆也被纳入了规划,两者之间仅仅铺设了一根管道,就把这些水全部收集到中水处理系统,重新利用。

  丰台垒球场代建项目部经理 郝德昌:“这个中水项目,不但解决了垒球场本身的中水使用的问题,而且把咱们这个丰体中心困扰了几年的中水回收利用的这么一个问题都能解决了。”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到2008年将湖泊、河流交错。这些河湖的补充水源,都是经过处理后的中水。依靠生态手段,能够使水在公园内循环流动形成活水,同时依靠人工湿地和水生植物等对水体进行净化。

  北京市水务局副总工程师 段伟:“它的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再生水的利用率达到100%,也就说所有的奥运公园产生的污水都能够被全部进行回用。”

  五年来,北京已经投资数十亿元,建成和改扩建了6座污水处理厂和几百公里管线。2008年之前北京还将建成8座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总量将达到6亿吨以上,约占全年总用水量的1/6。

  北京市水务局副总工程师 段伟:“有一个困难就是我们现在的中水的管网还很不完善。下一阶段我们将会大力地铺开。在08年到来之前,中水回用率达到50%以上。”

  一方面北京要拧紧地上这个小水龙头,一方面还要盯住天上那个大水龙头。如何将天然雨水充分用好,考验着水资源管理的水平。

  字幕:雨水利用工程,指让雨水回灌土地补充地下水,或收集起来经处理用于灌溉、清洗、环卫等。

  还是在丰台垒球场,道路两边的广场都已经平整地铺上了地砖。前几天,北京接连下了几场大雨,这个广场却基本保持干爽,没有一点积水。这么多雨水流到哪里去了呢?

  北京城乡建设集团丰台垒球场项目部经理 刘均来:“丰台垒球场采用的这个砖看似跟普通广场砖一样,实际它里头含了大量的科技技术,可以通过这个砖吸收大量的雨水,就是老百姓说的话可以“吃”水。咱们可以通过一个试验,大家可以感觉一下。”

  这种神奇的地砖叫做透水砖。如果是普通广场砖,或者沥青、混凝土路面,雨水降下来只能进入下水道排出城市。这种砖能像海绵一样把水吸进身体里。砖里的水饱和后,就会往下渗透。这样,雨水落到砖上就会迅速渗入地下,补充成为地下水。其实,制成这种神奇地砖的原料并不神秘,就是沙漠里毫不起眼的沙子。这种砖几年前就已经研制成功,但直到去年,才在奥运场馆中大规模使用。

  除了广场,体育场的草坪也会承接大量雨水,这里同样大有文章。

  北京市丰台体育中心管理处主任 李靖生:“就拿我这个体育场来说,(以前)每年大概要有三万多吨的水,就是在7、8月这两个月雨季之间,有三万多吨水就白白流掉了。”

  现在,这些平整的草皮下面,已经暗藏了收集雨水的“秘密武器”。落在草坪上的雨水透过草皮底部的沙层和鹅卵石迅速渗入地下,再通过埋设好的管道流入雨水收集池,可以重新用来浇灌草坪。就这样,原本是“耗水大户”的草坪绿地,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形象,成为收集雨水的“聚雨盆”。

  北京年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城区雨水利用潜力有一亿立方米,相当于北京市居民近两个月的生活用水量。近年来,北京市调整用水思路,于2004年成立水务局,统管所有涉水事务,其用意之一就是要把地下水、地表水和雨水都充分利用起来。

  北京市水务局副总工程师 段伟:“对于天上下的雨的态度,我们有了一个观念上的转变。过去我们叫做防洪,现在我们把它称为迎汛和洪水的管理。”

  目前,这种新观念在一些社区和公园里已经开始显现魅力。打开北京双紫园小区里的这个井盖,可以看到井里装的都是这段时间来全小区收集到的雨水。绿地灌溉、洗车等用的都是这些来自天上的真正的“自来水”,一年可节约市政自来水3500吨左右。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高级工程师 林官明:“绿色奥运对我们的启发就是我们在奥运场馆可以这样用,那么在其它的建筑上同样可以这样用。绿色奥运是一种典范,就是给出一种样本,我们未来的社会发展要以它为榜样,向它学习。”

  记者 王小节:“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前些年我还真不知道北京的水资源有那么紧张,只知道北京的水价比较贵,居民用水一吨要3块7毛钱,奥运场馆这么大的工程,在节约水资源方面可以说是给我们大家都上了一课。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节约用水,做到保护环境、爱护自然,那么到2008年奥运会,我们一定能看到更多的碧水蓝天。

  其实,早就有很多人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已经行动起来了。前几天我们采访了这样一位时装设计师,她为了呼吁大家增强环保意识,想方设法、挖空心思设计出了很多令人大开眼界的时装。现在,我们就同这位设计师“一起来奥运”。”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