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美学,是美学城市的通行证

admin 2006-07-28 来源:景观中国网
  城市最大的物质性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地名也是一种遗产。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承,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
  城市最大的物质性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地名也是一种遗产。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承,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我们总说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实最响亮和夺目的"名片"就是城市历史人文的特征。

  拆迁:有多少美丽还能重来

  我们的城市,是政府官员的城市,还是专家学者的城市,是普通市民的城市,还是房地产开发商的城市,交织着形象、理念、居住、利益等等内涵。但也要看到,文化理念是普遍性、超越性的,有的市民也以城市之大而自豪。这种宏大叙事的风格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以大为美("美"字就是"羊""大"),歌曲有"大中国",报告文学有"阴阳大裂变",电影有"汉武大帝",还有大男人,大九州,真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在全国疯狂的旧城改造中,城市的文化往往被忽视了,文化作为一个文明的传承,记载了相当多的东西,也成为了城市的记忆。美国人文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曾经说过:"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

  有关城市的记忆,当代作家冯骥才曾经精辟地阐述道:"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承载这些记忆的既有物质的遗产,也有口头非物质的遗产。"

  城市美学需重构

  中国人堪称世界上最懂得享受生命的民族。从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中,我们看到了北宋末年中国人的生活模式: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大商店门前还扎着"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街市行人摩肩接踵,有做生意的商贾、看街景的士绅、骑马的官吏、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在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传统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大抵如此,人们悠闲的生活,悠闲的工作,空气中充满了悠闲的味道。

  但现代的建筑体系的标准是由外国人制定的,而很多标准也是量化的,就比如大家都熟知的中国红,但究竟是那种红,是大红、紫红、深红还是粉红,很难有人准确的定义中国红的CYMK的准确指标,C是多少Y是多少无法量化就无法定义中国红,不是用文字去描绘而是用数字去定义。亚洲景观设计师协会理事曾振伟在日本九州大学主修的是城市色彩学,他表示:"在国人对美学的认识还不专业的基础上,何谈对城市美学的建筑设计!"

  在提到能够体现中国美的城市的时候,很多人都可以洋洋洒洒地数上几个,首屈一指的是上海,但在曾振伟眼里,上海这个体现中国城市魅力之都的一个城市,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东西却很稀薄,无论是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还是浦东的现代风格建筑群体,所表现都是舶来风格。

  另外一个令人记忆犹新的城市是桂林,从1999年到2002年6月,经过3年改造,"两江四湖"终于连通,桂林再现了历史上"一水抱城流"的景观。如今,泛舟夜游两江四湖已成为像游漓江一样重要的游览项目。"两江四湖"工程的确是桂林城市改造和旅游基础建设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许多国内城市纷纷提出要重新建设自己的城市,要年年有变化,使城市面貌有一个大的改观。应该说,这些城市已经认识到了城市面貌的重要性,但城市要形成什么特色,总体风格如何,不少城市却显得不够清晰。

  城市改造不能承受之重

  中国的城市经历了经济大发展,这种高速发展之下的结果,是到处都看到城中村,或者村中城,一大片粗制滥造的建筑拔地而起,开车行驶在通往珠三角各个城镇之间的高速公路上,充斥眼帘的就是灰压压的一片石屎森林。

  而中国建筑批判最多的,莫过于初期出现一批大盖帽的建筑,在西式的水泥方盒子上套上一个中国式的琉璃瓦屋顶,有如给盒子套上大盖帽,认为这种就是美学建筑。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透彻,对传统建筑型材把握不足,使得建筑文化无法表现,在建筑型材把握上无法做到位,就出现一堆四不像的建筑。曾振伟认为,中国旧城改造,不是丢文化,而是毁文化。镜头又拉回到电影《洗澡》中,我们看到了老北京城的变迁,很多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城市中原有的人际关系,随着四合院的拆掉,变得支离破碎。而在中国的各大城市,这样的画面每天都在上演着。曾振伟提到自己的故乡韶关的个案,新旧城市改造在文人眼里造成的一片惨烈的景象。

  以广州为例,与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里弄一样,广州也存在其特有的老式建筑群--骑楼。骑楼的建筑多为二层小楼,是当时广州城区中居住地段、环境、配套设施均为上乘的住区群落,就如现在的TOWNHOUSE("联排别墅")。骑楼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也成为了广州的传统民居建筑,广州人的市民文化,更多也是源于这一间间老屋里。故此在旧城的改造中,怎样能够配合当地价值性古文化的传承,实为城市规划设计师们的一个考验。经济大发展造成城市发展的浮躁心态,虽然欧美的城市发展也曾经有过类似阶段,但是他们的城市懂得反思。就比如二战后的东京,是在两颗原子弹夷平的废墟上建设起来的新城,但是人们在南青山那块,还是能找到日本风格的东西,城市的记忆还是日本文化的。

  关于广州的城市改造,原任广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林树森指出,广州以2010年为目标期,确保完成危破房和旧城区改造任务,以崭新的城市面貌迎接亚运会。必须认真总结国内外城市和广州建设的经验教训,完善具有广州特色的旧城改造新路子。

  广州市人民公园在广州市政府门口,以前是一个围墙高立的收费公园,为了满足市民休闲锻炼所需,市政府决定拆除围墙,建成一个开放式园林空间。如今,每天在公园里打太极拳、跳健身操、逗鸟、散步的市民都有一大批。拆除了围墙,也拆除了政府官员与老百姓心中的樊篱。几年间,广州新增绿地2306公顷,新建森林公园34座。2001年,广州赢得了"绿色奥斯卡",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花城实至名归。

  一个城市的改造,是百年大计,一个城市变美了,还给一张让外界认识这个城市的名片,民心也在这种美的熏陶中净化、升华、凝聚。城市改造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市民自我教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有了凝聚力,市民的素质也提高了。随着生活环境的日益改善,城市市民的精神风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才会越来越珍惜自己的家园,创造更大的生产力。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