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北京建筑与古都风度

admin 2006-06-16 来源:景观中国网
  落花无语相对于上海、广州,对北京城市总体的第一印象是地域广袤、楼距开阔、道路宽敞。因为前两个城市老城区的建筑开发已经达到见缝插针的地步,只有在新区,如浦东、番禺,才
  落花无语相对于上海、广州,对北京城市总体的第一印象是地域广袤、楼距开阔、道路宽敞。因为前两个城市老城区的建筑开发已经达到见缝插针的地步,只有在新区,如浦东、番禺,才会有如此宽阔的城市空间感。北京相对于两城的另一个不同是,新建筑的层高不算高,但体量不小,地块面积很大。有一天晚上,特意乘车在三环上兜了一整圈,真切地感受到北京城建铺摊的规模。有人形容北京城现在随着环城路的环环外扩,就像一个比萨饼,由6寸到9寸,再到12寸,不断地越摊越大。
  北京的这种城建尺寸,让初到此地的人不由自主地感到古都的宏大。说实话,相对于上海和广州,站在北京的街道上,抬头可以望见更多的云天,也可以更明显地享受到风的穿流。
  在一个无风的傍晚,登上北京古城中轴线的最高点———景山,向南俯望故宫。在落日的余辉返照下,一片片金黄如霞的屋面从近至远舒展地铺开,直到视力的天际线,皇城浩荡,气势恢弘。在天际线上,可清晰地辨认出一座于此迥然有别的建筑占据视线的右上角,那就是形如巨蛋、银光闪耀的国家大剧院。无论从形状、色调、建筑风格都与周围皇家建筑、园林形成强烈反差,犹如一艘庞大的天外飞碟降落在故宫的领空。
  我所学专业是结构,与建筑规划似不沾边,但只从直觉而言,对于国家大剧院能否与巴黎埃菲尔铁塔一样,经过时间的洗礼后,从城市异类变成城市象征的前景,我有不可避免的怀疑。虽然美籍华人贝聿铭在卢浮宫门前做的玻璃金字塔很快就得到法兰西大众的认同,而法国人安德鲁在天安门前做的“巨蛋”,中国人却怎么看怎么怪。
  对于近年来国内大中城市日益时兴的所谓标志建筑和建筑设计国际招标,许多建筑专家有些看法。建筑外貌优劣的评判并没有绝对标准,城市标志建筑和建筑设计国际招标的最终结果往往体现管理层的意志。在追求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发达国家设计师标新立异的建筑方案似乎更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和所谓国际大都市包装形式的需要。于是,除了法国人的“巨蛋”,我们还将看到瑞士人的“鸟巢”(国家体育场)、荷兰人的“变形体”(中央电视台新楼)。
  从结构专业的角度来说,随着空间结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任何一个建筑师灵感闪现所产生的奇思妙想,通过结构大师的努力和电脑的运算都大致可以在理论上实现,无非是付出高昂的造价而已。
  但很多结构专家也在担心这样一个问题,即这种愈演愈烈的标志建筑、个性建筑,除了要付出比以前多得多的经济代价外,其理论上的结构安全性,是否能真正经得起各种不可预知的因素影响。比如材料品质的不稳定性,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毕竟,这类建筑在空间结构形式上,受建筑外形的限定,都是唯一的单体,没有前例的实际数据可鉴,理论上可行的东西,未必在实践中万无一失。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