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干峙:城镇化之路不能克隆
“走自己的城镇化之路,参考学习他人、他国是必要的,但抄袭克隆别国、别地是不妥的。”在日前召开的2006中国(福州)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论坛上,两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建设部原副部长周干峙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
那么,什么才是中国自己的城镇化之路呢?周干峙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城镇化率不宜太高,也不能太高,达60%%多就可以了。“现在看来,全国城镇化率保持年增长1%就可以了。至2020年达60%多一点。同时在控制总人口16亿人时,保留一部分(5~6亿)农民,充分利用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土地资源,从事基本农田和林牧业以及就地加工的农、林、牧产品,无论从生产和生活上说还是适宜的。”周干峙说。
有一度全国各地对城镇化的热情很高,各市县都在盘算本市、本县的城镇化率。但是,“局部、小范围的城镇化率不能说明问题”,周干峙认为。以内蒙古的额济纳镇为例,该旗11万平方公里,约5万人,87.5%的人口在额济纳镇上,看上去城镇化率不亚于上海,但原因是沙漠化严重,牧民不得不在镇里聚集,那是贫困无奈的城镇化。另外,周干峙说,看城镇化率的一般规律曲线,所谓“30%以后必然陡升”的判断,也是没有根据的。
根据统计,以50年计全国城镇化率年增长为0.68%;近十几年一般年增长都在1%左右,特别是受就业情况限制,许多城市目前不能放开户口管制。周干峙认为,农民进城打工情况对城乡都有利,中国城镇化的一大创举,但全搬进城,过快、过多地提高城镇化率,就将带来就业困难、各种设施跟不上等问题。
发展农村,也是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没有农民的贡献,恐怕就没有今天城市的发展。”周干峙强调,“对中国的城镇化要有全民的观点。”
周干峙认为,城镇化不应只指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应当包括农业和农村生活水平应和城市相当,这才是广义的城镇化。在世界上城市化率高达90%以上的欠发达国家的城市,并不意味着比80%的美国的城镇化水平高。现在,欧洲、北美、日本都已经实现了农村生活并不比城市差,农业人口已不愿意进城,城乡均衡发展,甚至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中国工业化尚处于中期阶段,农民进城的城镇化尚处于初始阶段,城市带动了农村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差距扩大、大量农民愿意进城,所以城乡必须兼顾、协调发展。
城镇化既要面向未来,又要尊重自己的历史。城市和城镇化本身是一个历史的积累的过程。周干峙指出,城市要规划未来,也要留下历史的“记忆”。
中国城市历史悠久,从夏商时代就有城市的发展,《礼记》等古籍中已有不少至今可认为具有科学性的理论,并有体现这些理论的长安(西安)、北京、苏州、南京等众多的实例,形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不好的习惯:一是每次农民革命,总要烧毁一些宫室、城池;二是近现代以后,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造成的弱势,由此崇洋媚外、妄自菲薄,也拆除了不少历史遗存。可喜的是,近年来,经济进一步发展后,不少城市已经重视城市遗产的保护,甚至积极重修一些历史建筑。“制造假古董之风,看来也并不妥善。但要防止的重要偏向还是急功近利,忽视历史文化的保护的倾向。如果在城市化过程中,全盘西化、割断历史,恐怕就谈不上有文化的、宜人的、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周干峙说。
做好城市规划,树立自己具有特色的城市风貌。要做好城市规划,特别是地区性规划和城市群规划;同时,要做好城市设计,树立自己特殊的风格。这是周干峙强调的第四点。
周干峙分析说,出现城镇密集地区(或都市连绵区)是现代城市化中的新特点。我国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已经出现城镇密集连绵的地区,如苏南苏、锡、常地区,镇与镇间距最多只有5公里,要规划好一个城镇已经不能不考虑左邻右舍了。所以,属于区域规划性质的地区规划实际上是城市规划必须的前提。但这方面的观念和工作还跟不上,需要积极推进补上。
城市设计落后,形成了所谓千城一面的状况,也是我国城市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周干峙提出,要加强科学决策,提高设计水平,严格建设管理。同时还要认识到,只有建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城市,才能谈得上中国式的城市化道路。本报记者 李兆汝 通讯员 曲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