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佛山“一河两岸”打造城市新形态

admin 2006-05-17 来源:景观中国网
  编者按:肇始于江边“筷子街”的三水城区,20多年来一步步向北跨过城市的平行线。在向北遭遇广三高速阻隔后,三水城区向西向南发展,建设50万人口的“西南组团”工程已经启动。昔日
  编者按:肇始于江边“筷子街”的三水城区,20多年来一步步向北跨过城市的平行线。在向北遭遇广三高速阻隔后,三水城区向西向南发展,建设50万人口的“西南组团”工程已经启动。昔日的滨江小镇,正向蓝图中的山水园林城市迈进。

  耗资约1090万元的三水城区张边出入口绿化改造工程目前已竣工。交通要道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带来了城市形态的“变脸”。

  感受三水之变之行进中的城市

  傍晚,五一前扩建至六车道的健力宝路车水马龙,南来北往的三水市民跨越着文锋路、广茂铁路、321国道三条城市的东西平行线。

  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20年多年间,行进中的三水城区在进行这样的跨越:从“筷子街”到商业街的文锋路,从铁路以北华侨新村到国道以北的三水广场,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新街道随居民的迁入繁荣。如今,三水城区的发展轨迹正逐步迈向城西中轴线,向南则跨过北江。

  居民区不断地扩大

  不少三水中老年市民都知道,城区最古老的街道,是北江边的“筷子路”——中山路和人民路。前者肇始于明朝末年,见证了城市最原始的风貌。中山路的主角是“水客”,即北江航运带来的各路客商;人民路是机关部门、国营商店所在。各自代表了一段时期的辉煌。1980年,填平稻田、菜地建成的文锋路成为三水的最重要街道:县属财经、工商、金融、文化机构多设于此,相接的西河路沿线集中了当时最大的几间工厂。

  “1985年的时候就只有这三条主要街道,人口一万多人,日复一日,即便叫不上名字,也混个脸熟。”负责编修地方志工作20多年的植伟森说。

  1988年,健力宝路建成,三水城区开始跨过广茂铁路向北发展。随后,华侨新村的建成让三水城区迎来了农村居民“入城潮”。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开发兴起。大批市民开始从文锋路的单位房中出走,迁往321国道以北。如今,康乐路、德兴路已成为三水最大的居民区。

  城市重心向北迁移

  如今,尽管城市重心早已北移,文锋路仍是三水区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不少三水市民特别是中老年市民,还是习惯到这里选购商品。居民的迁移,带动着每一次城市重心的变化,商业中心却并不如人们预期般如影随行。

  “健力宝路就是经过了起码五六年的孕育,才有了如今的模样。”植伟森说。随后的康乐路成型相对更快些。去年,三水区有了首个大型购物广场,集中购物的模式开始改变着三水市民“轧马路”的购物方式。

  交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写着这个城市的商业历史。成为历史的中山路航运站、驿西码头渐稀的人流昭示着水路的衰败。广茂铁路、321国道与粤西地区的对接,使三水成为珠三角辐射粤西的重要节点城市。

  一河两岸描绘远景

  三水城市貌日新月异的背后,不仅是政府投入的大幅增长,更是城市经营理念的逐步开放。“原来的市政工程从设计到施工,多由本地设计单位、建筑企业完成,而如今通过采用公开竞标和征集市民意见等方式,工程的设计方案得到了优化,工程效果也大大不同,赢得了市民的赞许。”三水区建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今年3月通过的《三水区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未来的中心城区将被打造成现代化园林城市,整个城市将在合适的时机向西发展,云东海和江南区也将得到开发,“一河两岸”的城市形态将最终形成。另据介绍,备受关注的西南组团建设目前已进入拆迁测量阶段,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全面启动。

  (本报记者何宁、林坤明特约记者黄杰华)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