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邯郸:引进城市建设模式建设新农村

admin 2006-05-14 来源:景观中国网
  穿越时空的隧道,聚集山河之变迁。邯郸县农村近几年的变化令人赞叹不己:一条条道路街巷改造开通,一栋栋住宅楼、商贸楼悄然耸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新颖别致的建筑群体,处处展
  穿越时空的隧道,聚集山河之变迁。邯郸县农村近几年的变化令人赞叹不己:一条条道路街巷改造开通,一栋栋住宅楼、商贸楼悄然耸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新颖别致的建筑群体,处处展示着现化化的新形象;一处处广场游园兴建开放,一片片绿地芳草竞绿吐艳,温馨怡人的文化场所,蜂飞蝶舞的优美环境,处处展示着生机盎然的新景象;一盏盏彩灯华灯霓虹闪烁,一阶阶便道甬路错落有致,彩练辉映的不夜天景,人行悠然的行步路径,处处映衬着愉悦幸福的新生活。 

  邯郸县紧邻邯郸市区,是典型的城郊县,市区密集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文明等要素,对邯郸县具有强烈的辐射性;市区的工业为邯郸县提供了大量的拾遗补缺的配套产业;市区近百万人口的消费市场为邯郸县提供了巨大的农副产品种养加工产业;邯郸市的8条国家级公路、京广铁路等呈放射状穿越县境,有助于沿路经济的发展;市区的文明潜移默化熏陶着邯郸县农村。根据以上分析,邯郸县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与城市的对接作为根本出发点,重点在“转”字上求突破,加快农村向城镇转化、农业向企业转化、农民向市民转化,通过缩小农村来发展农村,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走城乡一体、县域一体的发展道路。 

  按照这一思路,邯郸县围绕城乡一体、市县一体,提出了“四个区、三步走、十五年、一体化”的战略构想,把全县划分为主城区、副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四个区域,主城区内的村庄建成城市社区,副城区内的村庄建成农村新社区,近郊区内的村庄科学整合、融入就近的城市社区和农村新社区,远郊农村因地制宜,实施村庄改造和异地奔小康工程。第一步到2010年,基本完成主城区“城中村”改造,启动周边农村异地奔小康工程;第二步到2015年,基本建成新城区,完成1/2南、北两个副城区内的村庄改造和1/3城郊村庄的改造或转移;第三步到2020年,利用1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市县一体,全县农村共享现代文明。 

  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邯郸县积极推行了以建设城市的标准建设农村、以服务市民的思维服务农民、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的建设新模式,大力增强农业的竞争力,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建设新农村,规划先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村庄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邯郸县针对农村私建严重、村庄区域划分不合理以及存在不安全、不卫生隐患等弊病,县财政拿出120万元,邀请市内专业规划单位对全县242个村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在农村规划里,按照住宅区、工业区、学校、公益区、小商业区等几大功能进行合理划分,结合各村的历史和自然条件及产业发展,将交通、排水、电力、通讯、环保、文化、旅游、生态与城市总体发展相衔接。西部三陵乡陈窑村毗临紫山风景区,地处丘陵地带,地势落差较大,在规划中将位于沟底房屋全部拆迁,作为防洪排水区,沿沟布置绿化带,完善了生态绿化系统。北部黄粱梦镇十五里铺村、南吕固乡四留固村围绕中华大街北延进行了用地控制和调整,确立了村庄优势产业发展方向。在搞好村庄规划的基础上,该县还专门聘请市设计院专家,根据村民院落面积设计出100余套布局合理、生态环保的新型住宅供村民选择。目前,全县12个村建起了新型的居民住宅楼。 

  有了乡村建设的蓝图,农村的建设就有了“指南针”。邯郸县投资2000万元对50个村的小街巷进行了高标准水泥硬化,实现了“户户通、巷巷通”;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卫生城和创建文明生态村为契机,采取“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拆违建绿、点穴成绿”以及立体绿化、阳台绿化、楼顶绿化等措施,先后投资2000万元,对农村主街道、庭院、通村路、沟渠路、空闲地都进行了高标准绿化,种植乔、灌花木,形成了“百里绿廊连城乡”的崭新风貌,使全县农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5%。采取“拆、清、建、管”的方法,清除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3000方,拆除破旧房屋200座,设立固定垃圾存放点156个,配套进行改厕、改圈、改厨、改院,推动农户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节能高效化,截止目前,全县242个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公交车,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电话,50个村实现了街街通、巷巷通、户户通,60个村安装了路灯,80%以上的村看上了多频道高质量的电视节目,有1万余户农民用上了沼气进行做饭、照明、取暖, 50个村建成气化生态型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再漂亮的村庄也不过是一副漂亮的“躯壳”,最终都会失去生命力。邯郸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势和传统做法,该县将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营销、标准化生产、科技化创新等工业理念融入到农业产、加、销各个环节,用工业成果和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提升,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产量农业向效益农业的转变 

  坚持规模化经营,做强龙头企业。该县重点扶持了酒务泉酒业有限公司、邯郸佳佳兴粮食深加工有限公司、南堡农贸批发市场、新奇等3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规模化、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发展,兴龙养殖有限公司引进“诺廷根温床系统”养殖新工艺,按照农业部和欧美无公害产品有关行业标准进行设计;“佳佳兴”粮食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的面粉被评为河北省第十届消费者信得过名优产品。据统计,全县龙头企业累计投入技改资金2亿元余元。同时建立了企银联系制度,开办小额贷款业务,着力解决企业“贷款难”问题,并广泛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到农业项目建设中,目前全县已有60多家民营企业投资农业项目,投资总额达10亿元,实现年产值40多万元。 

  坚持市场化营销,搭建农民信息服务平台。该县通过发展专业协会积极引导农民闯市场,目前,累计建立各类农技协会80多个,加入“协会”的农民有10000多人。其中,农民经纪人队伍最为庞大,有上万人,迅速由“单枪匹马”向“联合舰队”格局转变,并与全国各地3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直销”渠道,使一大批农产品的销售半径由上百公里扩大至上千公里。建立了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体系,畅通信息渠道,使全县23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的主要产品、法人代表、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和全县56种特色产品的产地、数量、价格等信息通过网络向外发布。南堡乡林果协会通过上网与北京金樱桃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合同,使该县特色桃订单销售扩到3000亩,占销售总量的50%以上。截止目前,龙头企业网上销售额达5000余万元。  

  坚持标准化生产,打造农业强势品牌。该县按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建立了质量认证体系,制定了国际通行的环保、绿色、无公害等国际质量论证标准,同时加快推行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技术,抓好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搞好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原产地登记工作,推动农产品提档升级,先后注册了“赵王仙果”、“佳佳兴”小杂粮、“绿欣达”大米、“翠洁康”无公害蔬菜、等一批知名农产品的商标,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6万亩。投资100万元新建李上宋奶牛养殖小区,创建了“晨宝奶业”品牌,鲜奶投放市场以来供不应求,小区实现产值800万元,利润250万元。 

  坚持科技化创新,促使农业技术升级换代。邯郸县积极探索实行了“三级一户”的推广新模式,即“县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有农业技术推广站、村有科技进入服务站和科技示范户”,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市场化激励手段,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可签定“超产提成、减产赔偿”合同,大大调动了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解决了许多推广工作流于形式,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现状。同时为转化科技成果,邯郸县结合全县农业生产实际,分别在蔬菜、土壤、植保、养殖等几个方面配备了农业“科技保姆”,由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负责这一个方面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通过配备农业,转变了农业技术服务方式,赵王仙桃示范基地高位嫁接成优质桃、黄冠梨后,优质果每亩增收500-1000元。 

  目前在很多农村,农民虽然已经住上了新房甚至住上楼房公寓,但生活习惯和生活依然保持着旧时生活模式;农民吃的好了,穿的好了,但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对落后,有的甚至处于贫瘠的状态;许多农民自家院里收拾的干净利落,一出家门却是另一番景象;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生活方式的落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为此,邯郸县积极推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覆盖,用服务市民的思维服务农民,探索试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后引进资金1300多万元,建成卫生服务中心(站)19家,对9家卫生院进行改制,全面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并增设了“家庭病房”服务,对农村的老病号全部实行“三免”、“两优惠”政策,即免收挂号费、物理检查费、处方费,住院费、辅助检查费优惠20%以上,全县受益群众达8万人(次);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去年全县共发放农民养老保险金192万元。其中,南程庄村195名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按月领取100元养老金,村民遇到意外伤害,医疗费用按80%报销;引入城市垃圾管理体制,村村成立卫生领导小组,统一制定《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施方案》,实行长效保洁机制,并通过政府推动,镇、村、户三级联动,对农村垃圾全面实行统一清运、集中收集的无害化处理。每村配有专职保洁员,每天早晚两次推车巡回收垃圾,四次清扫路面。在此基础上,每村还增设1-2人,进行上门收集垃圾、清扫道路等,实行8小时动态保洁和垃圾有偿清运。村两委还与各农户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制订了卫生保洁制度,干部群众自觉遵守制度。 

  另外,邯郸县还以先进文化培育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中流砥柱。今年年初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新农民培训学校”的举措,县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农村建立新农民培训学校的通知》,每个乡镇、社区都建立一所乡级新农民培训学校,每个乡镇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村建立村级“新农民培训学校”,学校设立在村委会院内,统一挂牌,配备电视、电脑和桌椅板凳等教学设施,制定全年培训教学计划,结合乡情、村情实际和农民需求,合理制定课程表和学习制度。由县党校、就业局、农牧、教育、文体、科技、卫生、公安、国土等23个部门的100名熟悉业务知识的骨干任“教师”,每月授课2次,对农民进行全面“武装”。开设的培训内容包括荣辱观教育、礼仪知识、政策法规、法律知识、科技知识、文化知识、经营管理、诚信教育、家庭教育等20余个科目。截止目前,全县共开展科技、法制、文化、思想道德教育等课程16期,累计培训农民4000多人。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