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城市需要来自建筑的鼓励

admin 2006-04-19 来源:景观中国网
  在地广人稀的加拿大,自然资源充沛、城市规模较小,各城市建筑业已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而且建设停滞,对于新建筑的需求也少。由于城市节奏的舒缓和建筑活动低沉,在一些长期保持
  在地广人稀的加拿大,自然资源充沛、城市规模较小,各城市建筑业已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而且建设停滞,对于新建筑的需求也少。由于城市节奏的舒缓和建筑活动低沉,在一些长期保持静态的中小城市里一直酝酿着如何复兴,并通过空间再造提升城市形象。这样的需求就导致了两个方面的操作路径和取向:一种是对城市实施更新和改造,另一种便是建造形象突出的地标性构筑物。但是,由于加拿大各城市的保守态度和稳定的经济发展,这些工作和过程都相当严谨而漫长。在当地具有新颖外观的建筑物并不多见。

  位于加拿大多伦多地区的密西沙加市,城市人口约69万,是加拿大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没有进行过国际竞赛的密西沙加,现在希望能够借助一项高层的建筑物帮助其得到如同美国纽约或中国上海一样吸引世人的能力。这种期待应该同中国的兴盛和中国城市的新形象有一定关联。于是在2005年的12月,当地的开发企业就为Absolotte社区的一座50层高的公寓楼组织了一次国际竞赛。此次竞赛先入选的六个方案中,其中就有北京的MAD事务所的作品。一位参加评选的竞赛委员在“比较了它的阳台、像黄蜂一样的中腰部分以及黑色的半身侧影”之后,送给它一个“玛里莲·梦露”的绰号。看来,在多伦多等地经营得不错的这一开发企业所选择的竞赛评委当中,还真不乏熟悉世界电影的艺术联想家。

  我们可以将这几个入围的竞赛方案并排地放在一块来看,它们的形态和样式方面基本上都是在国内或者国外出现过的,而且,人们也不难发现其中就有着“海绵”形体、“马赛克”式的包皮、“螺旋状”的柱身和“性感”的侧向剪影等形式意向,也有比较传统的高技派类型的设计手法。或许其中也有某些迎和了当地文化与情感的观念,但对于了解西方文化的设计师们来说,这一点、这些形式是否与以往建筑有些雷同?

  对于这个楼的设计方案,密西沙加的市长预测说:“这将成为一个真正的地标”,而一些媒体和评论家所定义的“国际性的建筑标志”的评价,则表现了国内或者业内的一种良好愿望以及对于设计者们的鼓励。

  城市需要地标,也需要来自建筑物标新立异的刺激和鼓励。但,一幢建筑能否成为所在城市的空间标志,还在于建筑物所应具有的社会亲和性及环境适宜性,建筑的建成应该让城市能够看到未来的新希望。此时,可能恰恰是一段无从寻求普遍性、也不需要确定风格的时期,也是一个决不崇拜英雄的时期,建筑形式这个东西是没有可能不被超越的。当梦露老去、当建筑陈旧、当城市成长了起来,那么城市的空间记忆还会不会依然迷人而常新?

  通过对当前未实施的和已经实施的国内外建筑设计作品以及比较流行的建筑现象分析,其中的那些表情怪诞而富于生命意向的方案和形象构思似乎正在成为一种潮流,不断地鼓励着各国的建筑师们,在设计当中采取更为发散的思维方式,在广大的宇宙和生物界掇取素材和空间灵感,设计出越来越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新样式、新形态。事实上,各国建筑师的设计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新国际化式样”的建筑风格的强大影响,而且也都在不约而同地去按照自己的理解角度和偏爱参与到这种新国际样式的共同推广和实践当中。与此同时,由于结构计算的不断改善,技术手段与质量的不断提高,设计软件的开发日新月异、更新速度加快,都使得结构工程师往往能够对特殊的建筑和非常规的设计做出承诺,让新而怪的建筑形式和新而异的结构体系能够付诸实施。同时,新型建筑材料的多样化,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那些夸张而又不规则的建筑造型,建筑设计和形式表现似乎也已经有把握超越以往的任何经济条件限制了。

  这些新手法、新设计虽然会影响建筑的造价和工期,也会使得建筑结构的施工难度有所上升。但是,在建设方来看,当渴望猎奇、寻求刺激的全球各地都对某种建筑形式和时尚的空间意向产生了敬仰和认同,并且它们还可以接连不断地在各城市产生轰动效应的时候,这种对于“离奇”、“怪异”的建筑形式的追求还是值得的。正是由于在很多地方普遍地有着这样的意识和追求,就出现了竹笋样的金茂大厦,就漂起了水晶般的巨蛋,也浮出了海绵状的水立方、波浪般的飘带……等等。

  现在,浮躁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建筑界也是如此。但从建筑的长远发展来看,国内外的建筑界和社会都需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踏实的态度和理性的远见来对待包括国内外的各种设计竞赛,通过竞赛,为建筑的使用者和城市的居住者创造出实实在在的理想家园。对于任何一位建筑师来说,此时的成功以及今后的声誉并不只是来自设计竞赛的获奖,也不是将会遇到的机会或挑战,而更多的是要经营起“一种源于内心的谦和”,让这种所有建筑大师都具备的品位和格调成就每一个人,“同时又将自己的心境安然地融入到素朴的自然,将平静之爱赋予人和大地”。

  那么,生于1960年代的或者1970年代的建筑师,谁会是能够安然地平静下来的呢……

  (作者空鉴为1960年代知名建筑师)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