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从深圳聚焦独特的城市化现象

admin 2005-12-11 来源:景观中国网
  在昨天下午举行的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媒体见面会上,本届展会策展人张永和一出现,就如同明星一样,被镁光灯和话筒包围。   张永和,国际著名建筑师,著名策展人,现任美国麻
  在昨天下午举行的首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媒体见面会上,本届展会策展人张永和一出现,就如同明星一样,被镁光灯和话筒包围。

  张永和,国际著名建筑师,著名策展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建筑系主任。张永和身着一件中式衬衣,搭着一条橙色的麻质围巾。面对媒体,他一脸谦和。

  通过展览探讨社会问题

  记者:此次双年展的主题是“城市,开门”,你能解释一下其中的意思吗?

  张永和:我们的构想是要以深圳为立足点,关注中国的城市和城市化现象。深圳这个城市其实有很多特点,比如年轻,比如国际化,最后,我们决定用“开放”,形象地表述为“城市,开门”。“开放”其实是一个立体的概念,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开放,更是思想和文化上的开放。深圳用25年的时间从边陲小镇成长为一个竞争力排名全国第三的城市,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以深圳为代表的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我们的双年展,也正是试图聚焦中国这种独特的城市化现象。

  当然,在这次展览中,深圳不是作为榜样,而是作为典型进行研究的,有经验,有教训,有各种问题值得探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希望这次双年展不是展览一些项目,更能研究一些社会问题。

  82件作品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缩影

  记者:作为策展人,你是如何挑选年展展出的82幅作品的呢?

  张永和:建筑是城市的外在形态,但是城市却远远不是这些建筑的组合。此次展览就是要以城市和建筑作为平台,既探讨建筑与城市的融合,又探讨当代城市文化问题。因此,我们选择了城镇规划、建筑设计、城市研究、室内设计、纪录片、服装设计、杂志等等作品,涉及到城市生活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他们可以说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缩影。正因为聚焦中国独特的城市化现象,所以我们在挑选作品时,90%的作品都和中国有关。

  参展者都非常优秀,他们中有不少国内外各种展览上的常客,如建筑师矶崎新、崔恺,视觉艺术家汪建伟、艾未未,摄影师Aglaia Konrad(比利时)、电影导演贾樟柯等。深圳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深圳本地艺术家的作品占到20%左右。他们都很优秀。

  希望更多公众关注展览

  记者:现在许多视觉艺术展览,老百姓的普遍反映是看不懂。

  张永和:这真的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就是我自己,在一些现代艺术展览中,也常常遇到看不懂的情况。所以,这一次的展览中我们加进了很多公众的元素和互动空间,比如每个作品前面加进了一个策展人的说明和评语,同时,各展区将提供互联网终端系统,观众随时可以上网查阅有关作者的背景,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当然,观众也可以对作品进行批评,现场提交书面意见。

  其实,城市生活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更希望这个展览能引起普通老百姓的关注,通过展览引发他们对自己目前城市生活的关心和思考。

  办双年展不能以赢利为目的

  记者:本次深圳双年展参照国际展览模式,率先引入了策展人负责制。谈谈你的工作感受。

  张永和:这次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双年展与一个城市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前所未有的。但是整个工作过程非常愉快。深圳市政府部门非常开明,很多想法,比如在展览地点的选址上,与我们不谋而合。这充分说明深圳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是一个文化城市。

  记者:目前很多城市都在办双年展,但是真正成功的并不多,深圳应该如何走自己的路呢?

  张永和:要办好双年展,我们一开始绝对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如果被投资商等利用,以产品宣传为目的,那就失败了。因此,我们首先要有一个长效的与国际接轨的制度,比如有一个长期设立的双年展主委会,每次展览都有一个独立的策展人,保证展览的学术独立性和参展公正性。另一方面,办双年展需要不少资金,最好能建立一个独立的基金,使双年展可以持续健康地发展。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