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保护古建筑 纬六路老洋楼不“碍事”了
9月28日上午11:15,伴随着济南市副市长杨鲁豫按下启动按钮,位于纬六路27号的一栋欧式老洋楼在6台牵引顶的牵引下,以1米/小时的速度通过滚轴缓慢向西平移。这是济南市第一座通过平移进行保存的历史建筑,也是第一座靠“卖”给企业而获重生的历史建筑,同时还是我省第一座减震隔震建筑。
合理保护历史建筑“走”出第一步
尽管1米/小时是一个肉眼难以察觉的速度,但是,市民们还是把纬六路27号周边挤得水泄不通。为了亲眼见证济南市第一次对历史建筑的平移,大家摒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安设在楼下的钢滚轴。这是今天上午记者在平移现场看到的一幕。
从侧面看,老洋楼下共安设了6组钢滚轴,每组由4到6根滚轴组成,滚轴下面是可以移动的钢板,伴随着楼体的移动,操作工人还要依次向前铺设钢板。从正面看,共安装6个具有百吨牵引力的牵引顶,它们通过拉拽钢绞线对楼体产生作用力。
“以往,历史建筑妨碍了市政工程,其命运都是拆除。而从今天纬六路27号老洋楼的平移开始,济南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走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济南市尚有很多特色独具的历史建筑,因为城市改造而面临拆迁,在就地保护做不到的情况下,都可以借鉴纬六路27号的做法。”长期为省城古建筑保护奔走呼号的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铭激动地说。
全省首座减震隔震建筑就此诞生
在现场坐镇指挥平移工作的山东建工学院工程鉴定加固研究所所长张鑫教授对记者说:“从技术上来说,老洋楼的平移难度并不算太大。不过,因为它是我们平移的首座古建筑,事先各项工作做得都非常细致。”
据他介绍,老洋楼总重约有800多吨,它平移15米到位后,为保证安全,用于加固的轨道托盘及滚轴不再取出。同时,在国内率先采用了减震隔震技术,平移到位后将在该建筑物下设计安装12个减震隔震橡胶垫。这是国内外抗震研究的发展方向,可使建筑物抗震能力大为提高,也是山东省建成的第一个减震隔震建筑。因此,平移后的老洋楼将比原来更可靠,更安全。
民间资本介入最终“救活”老洋楼
据了解,按照济南市重点工程实施计划,纬六路拓宽改造必须在2005年内完成,而位于纬六路27号的这栋近代优秀建筑恰在拆迁红线范围之内,它的去留备受瞩目。尽管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平移保护的方案,但投资大约需要400多万元,数额太大。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对历史建筑尤为钟爱的山东意匠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奎主动找到政府有关部门,表示不用政府掏一分钱,可以全额提供平移所需费用,平移风险企业承担,如果成功,该楼归企业所有,由企业经营使用。这样,政府省下了一笔拆楼费,古建筑又得到了保存。
此方案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用“卖”给企业的方式让历史建筑得以保存,在济南市尚属首次。消息传出后,又有3家企业竞相出资要“买”老洋楼。最后,政府部门决定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手段公开竞标,结果山东意匠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以出资最多和充分具备历史建筑维护能力而中标。
刘奎告诉记者,他出巨资平移、保护老洋楼的最初想法就是收藏优秀古建筑,让子孙后代有机会在真实的历史遗产面前体会和感知。现在数不清的商家都在新房子里营造古文化,可是不少类似老洋楼这样的历史建筑却被当作普通建筑一样在低廉地使用。等老洋楼平移和维修好之后,他准备充分体现它的文化附加值。
相关作品:山东建筑工程学院纬六路古建筑改造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