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师眼中的生态城市什么样儿
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已经踏上了新世纪新的里程,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已成为人类和当代城市规划建设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那么,在规划师眼中,生态城市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儿?
生态良好、健康的城市是生态城市
什么是生态城市?重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黄光宇教授认为:我们通常说生态城市,实际上就是指生态良好的,或者是生态健康的城市。
生态城市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加剧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发展的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有关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生态保护策略,生态基础设施,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这是建设生态城市重要的五项基本原则。
黄光宇认为,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剧增,而资源相对短缺,在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当中,生态赤字将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问题将进一步突出。与此同时,我国幅员广大,地域辽阔,生态环境条件千差万别,城镇发展水平也相差悬殊,因此,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也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只能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城镇的具体条件,来制定适合于自身特点的生态化的发展策略。“不可否认,要建设,要开发,必然带来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如果说我们要这么大规模地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一点破坏都没有,这是很难设想的。但是我们必须极力做到使这种干扰和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实践上,要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走循环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新思路和新模式。”黄光宇说。
宜居城市须有山水之乐
“生态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的核心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秉钊教授说。
陈秉钊认为,中国可持续发展面对更严峻的挑战,建设紧凑型城市是明智的选择。漫延式的分散布局使得城市必然造成过分依赖小汽车,这十分不利于节省土地、节省能源,是不可持续的。组团式城市不如带型城市紧凑,既有生态又有文态。
陈秉钊同时指出,“高标准”、“高起点”、“大手笔”、“三十年不落后”应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的、富有特色的、宜人的城市。最能创造城市特色的是巧于利用上天赋予的大自然,要像根雕艺术家那样去揣摩,因材构思。济南的“一城山色半城湖”,常熟的“十里青山半入城”,福州的三山等,大自然是无法模仿的,山、水、城的融合才具有永恒的魅力。“历史上讴歌大自然美的人,都是长期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他们有的是达官贵人、有的是不得意的封建士大夫,有的是诗人画家。他们经常嚷着要到名山、大川去,甚至要隐居,自称为‘钓翁’、‘山人’、‘樵夫’,到山林中修山庄、住别墅,但绝大多数人都耐不住寂寞都回到了城里。这说明一条原则:‘居城市须有山林之乐’之美学原则。这是园林城市的本质。”陈秉钊说。
三种尺度建立生态基础设施
“让城市回归自然”、呼唤“野草与野树之美”、“在书声融入稻香”,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极力倡导的观点。而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生态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刚性框架。
俞孔坚认为,生态基础设施是维护生命土地的安全和健康的空间格局,是城市和居民获得持续的自然服务的基本保障,是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利用不可突破的刚性限制。生态基础设施是一种空间结构(景观格局),必须先于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和设计而进行编制。
俞孔坚同时指出,一个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需在三个尺度上来完成,即宏观尺度上的总体格局,中观尺度上的控制性规划,微观尺度上的修建性设计,这三个尺度上进行的规划和设计分别与城市建设规划的总体规划阶段(和城镇体系规划)、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规划阶段以及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相对应,并分别成为各个建设规划阶段的主要依据。
[采访后记]在生态城市与循环经济专题报告会上,著名规划专家黄光宇、陈秉钊、俞孔坚等分别阐述了他们对于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观点。而在“规划师眼中的生态城市”摄影作品展中,记者也捕捉到了同样的信息:“鸟可以像人类一样在繁华市区里一同散步”;“草地是供人休息和交往的空间,而不是仅供观赏”;保护“文物古迹周边的环境”,倾听城市“历史的诉说”;“叠林抱城”,“水绕山环”,“碧水蓝天”,“小桥流水人家”。这,就是规划师眼中生态城市建设的理想目标。
相关新闻:感受城市规划新理念——透视中国•潍坊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国际博览会(上)
让历史和生态在城市中和谐——透视中国•潍坊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国际博览会(下)
规划师眼中的生态城市什么样儿
中外专家“会诊”中国城市
生态优先建和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