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架演绎“大变身”更美观
admin
2005-08-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周良介绍,1992年内环线建造之初,重点考虑的是解决交通问题。“当时,没有人认为高架应作为一种建筑形象融合在城市中,仅仅把它作为一种交通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周良介绍,1992年内环线建造之初,重点考虑的是解决交通问题。“当时,没有人认为高架应作为一种建筑形象融合在城市中,仅仅把它作为一种交通构筑物来定位。”因此,内环线、南北高架等桥型不美、立柱板梁笨拙、缺乏色彩,就连花槽、轮廓灯光等也是后来补上的。
此后,随着高架道路的不断延伸,设计人员开始对桥型进行改造,同时兼顾环境与景观。据悉,在70公里长的中环线上,各种新工艺、人性化细节全面推广,它将成为上海高架“演变史”上的新样板。与此同时,市政部门还对旧高架进行逐段改造,更舒适的“空中快速通道”即将贯通全市。
从内环、南北高架,到如今的中环线,每天,无数车辆在申城的高架道路上驰骋。考一考有经验的“老司机”们:能不能找出新老高架之间10处以上的不同?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周良昨天向记者“揭秘”:从外形到细节,从施工工艺到景观设计,上海的高架道路正经历一次“大变身”。“相比13年前,如今的高架更美观、驾乘更舒适,同时体现人性化色彩。如果拿最早的内环线和最新的中环线做对照,其中的细微差别连100个都不止呢。”
发现1:桥板呈圆弧 立柱变“树叉”
开了近20年的车,对大众出租的陈师傅来说,高架是再熟悉不过的风景。不过,上周经过中环线大柏树段,老驾驶员仍然觉得眼睛一亮:桥面板和立柱都变漂亮了,高架下的路面也更加开阔。
的确,与内环、延安路高架四四方方的外观相比,中环线的“身材”显得曼妙:桥面板的拱形底部打破了传统构思,弧形线条衬托出浪漫气息。乍看上去,“新造型”与上海大剧院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架下,原本笨重的“混凝土双桩”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根流线型的树叉状立柱。有人担心:立柱“做减法”,会不会影响结构稳定?利用最新的三维有限元理论分析,科技人员保证:一根“树叉”就能稳稳托起宽达25.5米的桥面板。
周良告诉记者,新造型能够最大程度减少高架“水泥森林”带来的视觉压抑。此外,立柱从每组两根减少为一根,其占地面积减少近一半——也就是说,高架下可凭空多出一根车道,这对于“寸土寸金”的上海而言尤其宝贵。
发现2:告别“小弹跳” 屏障更隔音
每个工作日早晨,姚骐都会开着心爱的凯越,从锦江乐园赶往市中心上班。清晨的空气令人神清气爽,只是行驶在高架上,车子每隔几十米就会“小弹跳”一下,姚骐的心也随之“咯噔”一下。
为什么会产生“小弹跳”?周良解释,内环线每隔20米就有一处伸缩缝,用来缓解热胀冷缩给路面带来的变形。受工艺限制,原先的橡胶板填充物在车轮碾压、冲击下,极易老化损坏。
为了给伸缩缝“治病”,专家开出了“妙方”:摒弃旧材料,改用不锈钢,当中镶嵌了粘结力强、不易损坏的橡胶条。加上中环线每隔90-120米才有一处伸缩缝,桥面平整如飞。
人性化的细节,正在高架上不断延展。如何让车水马龙的高架更加“静音”?老式的防噪音屏采用“声音反弹”原理,通常能降低噪音2-4分贝。现在,科研人员变“声音反弹”为“吸音”,隔音效果更加明显。
小小防噪音屏,还藏着不少奥妙。有没有注意到,新屏风当中加了一道玻璃?透过这道风景线,“驾车族”一眼便能望见绿色,不会感觉行驶在压抑的“回廊”中。更巧妙的是,这道玻璃还可以灵活旋转,方便养护人员清洗。
发现3:施工更便捷 景观更融合
对于建设中的中环线,家住大渡河路的沈阿姨曾经又喜又忧。喜的是,出行将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忧的是,中环一造好几年,周围环境会不会尘土飞扬?
事实证明,沈阿姨的担心是多余的:在30米高空,一场弧形钢箱梁骑跨拼装“高难度表演”正在进行,工地下方依然车水马龙。
如今,高架更被视为城市美学的一部分,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周良透露:利用三维动画,设计人员把高架两旁的每个路口、重要建筑物都一一标出,从各个角度观察景观协调关系,以取得最佳效果。
此后,随着高架道路的不断延伸,设计人员开始对桥型进行改造,同时兼顾环境与景观。据悉,在70公里长的中环线上,各种新工艺、人性化细节全面推广,它将成为上海高架“演变史”上的新样板。与此同时,市政部门还对旧高架进行逐段改造,更舒适的“空中快速通道”即将贯通全市。
从内环、南北高架,到如今的中环线,每天,无数车辆在申城的高架道路上驰骋。考一考有经验的“老司机”们:能不能找出新老高架之间10处以上的不同?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周良昨天向记者“揭秘”:从外形到细节,从施工工艺到景观设计,上海的高架道路正经历一次“大变身”。“相比13年前,如今的高架更美观、驾乘更舒适,同时体现人性化色彩。如果拿最早的内环线和最新的中环线做对照,其中的细微差别连100个都不止呢。”
发现1:桥板呈圆弧 立柱变“树叉”
开了近20年的车,对大众出租的陈师傅来说,高架是再熟悉不过的风景。不过,上周经过中环线大柏树段,老驾驶员仍然觉得眼睛一亮:桥面板和立柱都变漂亮了,高架下的路面也更加开阔。
的确,与内环、延安路高架四四方方的外观相比,中环线的“身材”显得曼妙:桥面板的拱形底部打破了传统构思,弧形线条衬托出浪漫气息。乍看上去,“新造型”与上海大剧院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架下,原本笨重的“混凝土双桩”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根流线型的树叉状立柱。有人担心:立柱“做减法”,会不会影响结构稳定?利用最新的三维有限元理论分析,科技人员保证:一根“树叉”就能稳稳托起宽达25.5米的桥面板。
周良告诉记者,新造型能够最大程度减少高架“水泥森林”带来的视觉压抑。此外,立柱从每组两根减少为一根,其占地面积减少近一半——也就是说,高架下可凭空多出一根车道,这对于“寸土寸金”的上海而言尤其宝贵。
发现2:告别“小弹跳” 屏障更隔音
每个工作日早晨,姚骐都会开着心爱的凯越,从锦江乐园赶往市中心上班。清晨的空气令人神清气爽,只是行驶在高架上,车子每隔几十米就会“小弹跳”一下,姚骐的心也随之“咯噔”一下。
为什么会产生“小弹跳”?周良解释,内环线每隔20米就有一处伸缩缝,用来缓解热胀冷缩给路面带来的变形。受工艺限制,原先的橡胶板填充物在车轮碾压、冲击下,极易老化损坏。
为了给伸缩缝“治病”,专家开出了“妙方”:摒弃旧材料,改用不锈钢,当中镶嵌了粘结力强、不易损坏的橡胶条。加上中环线每隔90-120米才有一处伸缩缝,桥面平整如飞。
人性化的细节,正在高架上不断延展。如何让车水马龙的高架更加“静音”?老式的防噪音屏采用“声音反弹”原理,通常能降低噪音2-4分贝。现在,科研人员变“声音反弹”为“吸音”,隔音效果更加明显。
小小防噪音屏,还藏着不少奥妙。有没有注意到,新屏风当中加了一道玻璃?透过这道风景线,“驾车族”一眼便能望见绿色,不会感觉行驶在压抑的“回廊”中。更巧妙的是,这道玻璃还可以灵活旋转,方便养护人员清洗。
发现3:施工更便捷 景观更融合
对于建设中的中环线,家住大渡河路的沈阿姨曾经又喜又忧。喜的是,出行将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忧的是,中环一造好几年,周围环境会不会尘土飞扬?
事实证明,沈阿姨的担心是多余的:在30米高空,一场弧形钢箱梁骑跨拼装“高难度表演”正在进行,工地下方依然车水马龙。
如今,高架更被视为城市美学的一部分,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周良透露:利用三维动画,设计人员把高架两旁的每个路口、重要建筑物都一一标出,从各个角度观察景观协调关系,以取得最佳效果。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