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城市建设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admin 2005-08-02 来源:景观中国网
  市委九届十次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大连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大大连”建设,把大连建设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市委九届十次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大连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大大连”建设,把大连建设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落实市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围绕着服务与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精心做好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是城市建设者必须认真研究和破解的重要课题。着眼我市实际,城市建设服务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快“大大连”城市建设步伐,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更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摆在广大城市建设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健康和谐发展

  综观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实践,城镇化是工业化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一批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支撑力的小城镇快速发展起来。小城镇功能迅速完善提高。全市城镇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2%,燃气普及率42%,镇区人均住宅面积28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4.2平方米,水、电、路、市场等基础设施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皮口、复州城、炮台、三十里堡、杨树房、长兴岛等中心城镇成为全国示范镇。城镇功能的提高和支柱产业逐渐形成,对周边农村的辐射能力和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会不断增强,营造了政通人和的良好社会氛围。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城镇规划建设整体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支柱产业尚不够发达、同中心城市相比落差较明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当前,解决好这些问题,首先要精心做好小城镇发展建设规划,目前我市63个小城镇尽管都编制了建设发展规划,但规划水平较高的只有20个。因此,必须下工夫提高规划的覆盖率和水平,为城镇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蓝图和依据。其次是搞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和提高其城镇功能。再次是提高农民工素质,对农民工进行建筑劳务技能培训,2002年以来培训的农民工95%以上转移到城市从事建筑劳务工作。另外,在政策、财力、智力、技术等方面还要继续向乡镇建设倾斜,努力缩小城市与乡镇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差距,实现中心城市建设与乡镇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国民经济和谐发展

  以供水、供气、供热、公交、道路、园林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和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为主的公共设施,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改善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进一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步伐,并且保证这些基础设施正常运转。一是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增强经济拉动力。今年市委、市政府确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0亿元的目标,建设口确定了162个项目、196亿元的目标,比去年增加40%。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会进一步拉动全市经济的增长,而且会大大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二是加快构建市中心区外环交通网。由于市中心区的地理限制,加之机动车辆的快速增加,市中心区交通干道的车流量已经基本饱和,塞车问题日渐突出,出入中心城区也越显受阻。为此,需要加快建设市中心区外环交通网。外环交通网应该由3个路段构成:周水子国际机场前至胜利路的大连西部快速路,市区通往开发区的跨海交通工程,星海湾至凌景大酒店全长10公里的亲海路。这些道路建成后,就可以形成快速便捷的外环交通路网。三是规划建设“一横二纵”的地铁主体交通框架,形成与轻轨列车线路的有机连接。一横为东西走向,由海之韵公园经中山路、黄河路至湾家村;两纵为南北走向的老虎滩经解放路至火车站、由星海广场至西安路、华北路至泉水新区。轻轨、地铁主干线交通网的构建,既能助推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又能支撑“大大连”城市规划的实施。四是继续加大城市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加快虎滩、泉水、马栏河二期工程、凌水等4个污水处理厂建设,力争用两到三年的时间使我市主城区的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同时,抓紧规划建设夏家河子和大连湾等区域的污水处理厂。五是继续加大泰山热电厂、庄河电厂、辽宁核电厂、甘井子热电厂等能源项目建设力度。同时,合理开发利用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提高城市功能,支撑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也将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坚持以人为本,建设良好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加快人居建设、优化人居环境是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重要载体。要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一方面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发展生态建筑,使人工建筑环境与其所在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产生相对稳定的互为依存与循环的新型建筑。这就要求人们不仅仅关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更关注人与自然间的生态平衡关系、生存与发展的方式以及人居环境的建设方式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从而使优化人居环境成为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建立住房保障体系是优化人居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为此,市委、市政府决定2005年至2006年基本完成市内四区及旅顺口区、金州区、高新园区的223万平方米旧城区改造任务,使居住在旧城区的4.8万户、15.03万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适合居住的房源。今后我市将每年提供相当数量的中低价位住房,满足困难群众的住房需求,今明两年要在确保每年建设5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基础上,再增加3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提高中低价位住宅在市场中的供给比例。进一步完善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确保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居住水平。从2006年开始,廉租住房租赁补贴面积标准由现在的8平方米提高到10平方米。扩大廉租住房政策救助范围,将现行的救助基本条件由人均住房使用面积6平方米扩大到8平方米,让更多的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得到保障。同时,努力建设文明健康、体现亲情的社区,建设方便社区居民交流的场所和设施。指导做好物业管理工作,搞好社区的环境卫生、绿化美化、保安、房屋维修等服务,创造和睦祥瑞的社会氛围。

  四、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促进城市建设与资源节约的和谐发展

  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不仅有现实的迫切要求,而且有着巨大的潜力。大连是一个能源资源匮乏型的城市,全市所需的一次能源全部由外地调入。同时又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市,“十五”期间,我市的经济发展以两位数速度增长,人口越来越多,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市每年消耗能源总量1000万吨标准煤以上,今年预计达到1300万吨,其中煤炭约1300万吨,耗电120亿千瓦时。预测到2010年我市能源消耗总量将突破2500万吨标准煤。据建设部测算,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能耗的28%,是能耗大户。因此,必须把建筑节能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措施抓紧抓好。一是把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建筑“四节”工作结合起来,大力推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在这方面,近几年我们作了不懈的努力和探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我市新型墙体材料占墙体总量的比例由1990年的2.6%提高到74.4%,位居全国前列。今后,我市将采取6条措施加大建筑节能的力度。1.通过加强建筑节能设计管理,提高建筑维护结构标准,降低建筑物采暖和供冷能耗;2.推广热电联产、大型集中供热、水源或地源热泵等供热(冷)技术,加强太阳能等新能源利用及供热(冷)系统智能控制,提高供热(冷)系统效率;3.推广使用节能灯等照明节能产品和其他节能用电设备;4.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等低能耗建材,加强节水以及其他施工新技术推广;5.强化居住建筑节能,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加大对已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并逐渐向村镇拓展;6.开展建筑节材工作,推进产业化成品住宅建设。二是突出抓好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通过法制、行政、科技等多种手段,在保证住宅功能和舒适度的前提下,在规划设计、建造、使用、维护全过程中,尽量减少能源、土地、水和材料等资源的消耗,实现资源节约循环利用。

  (作者系大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