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城市失忆:不得不一再提起的话题

admin 2005-07-15 来源:景观中国网
  最近,记者和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的一位专家闲聊,这位专家谈到他们最近开了一个有关民族建筑保护的会议,专门就地域建筑文化以及城市记忆问题进行探讨,并给我看了一本论文集,希
  最近,记者和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的一位专家闲聊,这位专家谈到他们最近开了一个有关民族建筑保护的会议,专门就地域建筑文化以及城市记忆问题进行探讨,并给我看了一本论文集,希望就论文的内容多做一些报道。 

  我大致翻看了一下题目,内容主要是呼吁保护民族建筑,加强保护力度之类。我不由得说,这些内容已经报道过了啊,再报道恐怕难以有什么新意。 

  这位专家很严肃地对我说,民族建筑保护的现状不是说得太多了,而是说得太少了,我们需要反复地说,反复地讲;虽然城市失忆之类的话题有些重复,但它的确是一个不得不一再提起的话题。——反复呼吁,尚不能保全;停止呼吁,其危更显! 

  她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在当前城市建设中,“长官意志”决定一切,常随意更改城市规划,不注意保护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致使许多老建筑毁于一旦:厦门鼓浪屿的小街石板路被水泥板代替,割断的是这座海滨城市的历史文脉;现代化的高楼让人们在苏州难觅“东方威尼斯”的小桥流水及老巷深深;老北京韵味的无从寻觅…… 

  我不由得默然,的确是这样,虽然有关民族建筑保护的文章有很多,保留城市记忆的呼声很高,但实际情况却是收效甚微。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除了继续呼吁,呼唤更多的人加入保护行列之外,还有什么作为?还能有什么更好更有效的办法? 

  一位专家向我说了这样一件事:1983年他去沈阳,在小雨中看到一群人在一片上世纪20年代修建的里弄式洋房面前,指指点点,原来他们是外国人,曾经居住在这里。如今他们来到沈阳,冒雨瞻仰这些老房子,回忆小时候的情景。那段历史对他们来说,应该是苦涩的,但是对儿时的记忆滤去了隔阂,提纯了人性,使得他们对前人所犯的罪行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反省。“这就是城市记忆的作用。”这位专家对我说。 

  这位专家用这样的语言描述当前城市记忆丧失的现状:国内建设蓬勃兴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可说是城城有工地,处处起新楼;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思想也百花齐放,繁荣活跃,这当然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可虑者是在这个大潮中,抄袭模仿者有之,崇洋媚怪者有之,好大求速者有之,随大流、无性格者有之,无原则大拆大建而使城市无特色无文化者有之,所有这些造成城市建设资金使用效率欠佳,居民生活运筹无序,文化心理趋向不明,建设目标随机而变,发展方向前塞后堵,城市面貌千城一面。 

  城市的记忆无疑是一种复杂的组成。地形地貌、森林水利、河流山脉、居住形态、建筑遗址、公共场所、文化气质、民族情调……这些是形成一个国家和民族认同性、构成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然而,盲目的建设和更新却往往割断历史的文脉。英国的许多作为产业革命发源地的城市,如谢菲尔德,历史建筑已所剩无几,古城风貌也荡然无存。在德国和奥地利,19世纪末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世俗建筑被拆除,很多情况下仅仅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道路的要求。战争、愚昧和无知给城市带来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及修复对城市造成的伤害是同样深重的。 

  但另一方面,专家也认为,拆光老城建新城,是败家子的选择,而为保留城市记忆,把老城奉若神明,毫发不动,同样不可取。老城保护不能极端化,无所作为只能加剧老城的现实困境。一方面,对富有历史价值的物质载体,如老街区老房子必须保护,要避免建设性破坏。老建筑可以修,但要保持原有结构风貌,保全肌理。修不是创新,片面追求出新出奇,做得再美,也是破坏!另一方面,保护要讲究功能有机更新,以改善老城原居民生活条件。所以,在保护的前提下,应把抽水马桶、空调等现代设施引入老房子,带动城市功能升级。老城保护不能以排斥发展,牺牲居住者的生活质量为代价。 

  法国电影《露西·奥布拉克》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侵占了法国领土,法国人开始了反法西斯的地下工作,影片中一段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值得回味,大意如下:老师说:“要知道我们是谁,就是要知道我们的历史,历史要靠历史来继承。”学生说:“老师,我还不太理解。”老师说:“历史除了书本上写下来的以外,你们看看我们的乡村和城市,那里到处都有我们的历史。”“除了真情我还能给你什么?除了勇气我还能留住什么?”忘记了这是哪首歌中的一句歌词,我想,对于城市失忆这个不得不一再提起的话题,除了希望,我还能表达什么;除了呼吁,我能贡献什么;除了呐喊,我还能给予什么?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