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兰州城市的记忆
admin
2005-04-20
来源:景观中国网
兰州近代民居是我国建筑百花园中一朵绚丽多姿的鲜花,是中国建筑遗产的一部分。它们与其他地方住宅有相似之处,又有其独特的发展和创造,具有兰州地区的特点和风格。这些风格
兰州近代民居是我国建筑百花园中一朵绚丽多姿的鲜花,是中国建筑遗产的一部分。它们与其他地方住宅有相似之处,又有其独特的发展和创造,具有兰州地区的特点和风格。这些风格的形成与兰州地区地理位置、气象条件、历史沿革、民族宗教、风俗习惯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石,有着百年历史的建筑物,不管你有着多少的辉煌,不管你承载着多厚的文化积淀,历史总是发展的。今天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昭示着一个新的城市发展轨迹,一个无法阻挡的城市化进程的足迹。正如70岁高龄的武明义所说:“旧的(房子)拆掉好啊,现在年轻人都在追求住上楼房,我们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住上新房子,就像小孩子在过年穿新衣服一样,辞旧迎新嘛!”是啊,除了要留住一些值得记忆的,和那些能证明城市发展的“符号”,还有什么能挡住这个城市的发展呢?
“八办”成了城区近代民居的“绝版”
在城关区甘南路,有一个至今尚算保存完整“四合院”,那就是现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原互助巷2号院。互助巷在清末叫南滩街,1954年政府命名为互助巷。因“八办”而保留下来的这个院落正是具有典型兰州风味的民居。4月7日,记者走进了这一兰州城区唯一的“绝版”民居,初领了四合院风情。这是一个三进四合院,四面的房屋都是用青砖灰瓦建造,但看得出是用“修旧如故”的思路进行修缮过的,后院有一个二层结构的木楼。据了解,木楼系清末民初的古建筑,是从金城关搬来的。
记者注意到,这个院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砖雕,院内房屋建筑均为木质棋盘芯仿古窗里三院,青砖房脊,具有典型的兰州民居风格。
“其实,兰州民居最大的特点便是带楼的四合院。”高级建筑师、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何如朴教授向记者介绍了兰州近代民居发展的情况。他说,兰州住宅的屋面多为单坡屋面,有瓦屋面、砖屋面、土屋面3种。环楼式四合院的出现也是近代的事,由于采用了楼房,所以增加了使用面积,相对减少了用地,也符合兰州地形特点。何教授说,可惜的是在1990年以前,具有代表性的兰州民居已被高楼大厦所替代,几个典型的可以作为历史文物的“四合院”都没有留下丁点痕迹。如今只能成为社会前进中的一点遗憾。
五大要素催生兰州民居的发展
何如朴是兰州近代民居研究方面的专家,说起四合院在兰州的历史,他并没有因四合院的消失而太多的埋怨。他对记者说,清末民初,随着社会的发展,植被一步步的被破坏,林木面积锐减,再加上人口的迁移,新生事物的被引进,人们开始借鉴从西方传来的建筑观念,给四合院“盖楼”、使用大块面玻璃,加上商业的近一步发达,大家庭的居住习俗也被青年人的“小空间”日子打破了,四合院自此开始败落,这是她完成了使命后的一种必然结果。现在,新型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筑思潮的出现和大量的被使用,林地面积的减少和森林植被的被保护,使人们的居住观念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兰州近代的民居为什么以四合院为主?何如朴教授说,四合院是四周封闭的内向型建筑,对防寒保温、改善院内气候是非常有利的,这是人类建筑从地穴、窑洞发展而来的文明产品。兰州的四合院最大的特点之一是二层楼式的,选地讲究,这是在甘南、临夏等地少数民族住宅的基础上吸取了特色,所以是多民族特色体现者。四合院有两进的、三进的,有上房、厢房、耳房、陪房、过厅、照壁、门楼,一般为砖木土坯结构,冬季采暖多为热炕。
民居影像留在城市街巷中的有多少
“原汁原味的古民居现在一个都没有了。留下的只是短暂的记忆和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有我们城市管理方面的失误。”住在静宁路的老兰州人齐建军这样对记者说。位于庆阳路的彭泽古居便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是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彭泽用兰州南山林木所建,号称“本山林”。抗战时期为邓宝珊寓所,可现已找不到丁点迹象。延寿巷的侯府宅如今成了幼儿园。兰州60多岁以上的老人们大都还有着清晰的记忆,马鸿逵花园、鲁大昌花园、水梓公馆、杨思公馆等有着兰州民居代表的建筑物,现在都已消失在“水泥森林”中了。
当然,除了人们记忆中最具代表性的的四合院外,还有众多的老式“房屋”在继续发挥着作用。如有着五六千年历史的北山的窑洞,是利用土层厚、水位低、土质壁立不倒的有利条件建造的普通民居;南山、永登一带的庄窠;皋兰的生土住宅建筑等等。
但是,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石,有着百年历史的建筑物,不管你有着多少的辉煌,不管你承载着多厚的文化积淀,历史总是发展的。今天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昭示着一个新的城市发展轨迹,一个无法阻挡的城市化进程的足迹。正如70岁高龄的武明义所说:“旧的(房子)拆掉好啊,现在年轻人都在追求住上楼房,我们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住上新房子,就像小孩子在过年穿新衣服一样,辞旧迎新嘛!”是啊,除了要留住一些值得记忆的,和那些能证明城市发展的“符号”,还有什么能挡住这个城市的发展呢?
“八办”成了城区近代民居的“绝版”
在城关区甘南路,有一个至今尚算保存完整“四合院”,那就是现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原互助巷2号院。互助巷在清末叫南滩街,1954年政府命名为互助巷。因“八办”而保留下来的这个院落正是具有典型兰州风味的民居。4月7日,记者走进了这一兰州城区唯一的“绝版”民居,初领了四合院风情。这是一个三进四合院,四面的房屋都是用青砖灰瓦建造,但看得出是用“修旧如故”的思路进行修缮过的,后院有一个二层结构的木楼。据了解,木楼系清末民初的古建筑,是从金城关搬来的。
记者注意到,这个院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砖雕,院内房屋建筑均为木质棋盘芯仿古窗里三院,青砖房脊,具有典型的兰州民居风格。
“其实,兰州民居最大的特点便是带楼的四合院。”高级建筑师、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何如朴教授向记者介绍了兰州近代民居发展的情况。他说,兰州住宅的屋面多为单坡屋面,有瓦屋面、砖屋面、土屋面3种。环楼式四合院的出现也是近代的事,由于采用了楼房,所以增加了使用面积,相对减少了用地,也符合兰州地形特点。何教授说,可惜的是在1990年以前,具有代表性的兰州民居已被高楼大厦所替代,几个典型的可以作为历史文物的“四合院”都没有留下丁点痕迹。如今只能成为社会前进中的一点遗憾。
五大要素催生兰州民居的发展
何如朴是兰州近代民居研究方面的专家,说起四合院在兰州的历史,他并没有因四合院的消失而太多的埋怨。他对记者说,清末民初,随着社会的发展,植被一步步的被破坏,林木面积锐减,再加上人口的迁移,新生事物的被引进,人们开始借鉴从西方传来的建筑观念,给四合院“盖楼”、使用大块面玻璃,加上商业的近一步发达,大家庭的居住习俗也被青年人的“小空间”日子打破了,四合院自此开始败落,这是她完成了使命后的一种必然结果。现在,新型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筑思潮的出现和大量的被使用,林地面积的减少和森林植被的被保护,使人们的居住观念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兰州近代的民居为什么以四合院为主?何如朴教授说,四合院是四周封闭的内向型建筑,对防寒保温、改善院内气候是非常有利的,这是人类建筑从地穴、窑洞发展而来的文明产品。兰州的四合院最大的特点之一是二层楼式的,选地讲究,这是在甘南、临夏等地少数民族住宅的基础上吸取了特色,所以是多民族特色体现者。四合院有两进的、三进的,有上房、厢房、耳房、陪房、过厅、照壁、门楼,一般为砖木土坯结构,冬季采暖多为热炕。
民居影像留在城市街巷中的有多少
“原汁原味的古民居现在一个都没有了。留下的只是短暂的记忆和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有我们城市管理方面的失误。”住在静宁路的老兰州人齐建军这样对记者说。位于庆阳路的彭泽古居便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是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彭泽用兰州南山林木所建,号称“本山林”。抗战时期为邓宝珊寓所,可现已找不到丁点迹象。延寿巷的侯府宅如今成了幼儿园。兰州60多岁以上的老人们大都还有着清晰的记忆,马鸿逵花园、鲁大昌花园、水梓公馆、杨思公馆等有着兰州民居代表的建筑物,现在都已消失在“水泥森林”中了。
当然,除了人们记忆中最具代表性的的四合院外,还有众多的老式“房屋”在继续发挥着作用。如有着五六千年历史的北山的窑洞,是利用土层厚、水位低、土质壁立不倒的有利条件建造的普通民居;南山、永登一带的庄窠;皋兰的生土住宅建筑等等。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