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太原:遥想宜居城市

admin 2005-04-20 来源:景观中国网
  嘉宾:   李锦生,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注册规划师。   赵建彬,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系城规教研组主任,太原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专家组成
  嘉宾:

  李锦生,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注册规划师。

  赵建彬,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系城规教研组主任,太原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注册规划师。 

  先练内功 再想宜居

  记者:“

  宜居城市”是个新名词,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个概念?

  赵建彬:

  我个人以为,“宜居城市”应该从三方面理解。首先,从硬件环境上,这个城市要朝着生态、园林、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努力。以往的城市建设和定位,往往比较注重工业、商业、服务业等能够反映到城市经济发展上的经济指标,而忽略城市居民的生活状态。而我们目前的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伴随着完全不利于城市居民的环境恶化等问题。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也不应该是宜居城市追求的发展方向。其次,这是“和谐社会”这个概念的外延,在城市建设上的表现。现在我们讲究“以人为本”,每一个城市的灵魂都是居住在这里的人民,无论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可持续发展”,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人。为这个城市的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不仅要做到住宅内的环境要好,还要注重室外的环境好,进而将个人居住环境的范围展开,延伸到社区、邻里、交通、就业、社会福利等方方面面,这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工程。最后一点,“宜居城市”不仅要让城市中的富裕人群感到舒适,还要对城市的低收入者有足够的照顾。就拿目前的房地产开发来说,总是把豪华楼盘放在一个小区,把廉价住宅放在一个特定的小区,使得很多公共设施只能让富人独享,穷人只能望物兴叹!

  李锦生:

  据我所知,目前国内对“宜居城市”这个概念还处于课题研究阶段,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能够量化的标准。虽然有了相关排行榜的出台,这个结论也是相对而言的。我认为宜居城市没有绝对的标准,作为地方城市来说,“宜居”应该作为城市的发展目标,而且应该综合考虑。不仅城市的生态环境要好,而且要能给市民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个人事业在这个城市中能否得到全面发展,文化环境能不能让市民素质得到陶冶和提升等。

  真正宜居长路漫漫

  记者:

  按照你们二位对宜居城市的解释,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太原的宜居程度呢?

  李锦生:

  许多学者认为,西欧和北欧的城市是世界上较为适宜人居住的地方,那里建筑环境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不同的社会阶层互相融合,虽然文化多样,价值观多元,但人们却能和谐共处。就城市物质空间而言,城市的密度是适度的,有丰富的街道生活和良好的城市景观。整个城市给所有居住在那里的居民一种合乎人性的,天然的亲和力,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都有强烈的归宿感,不感到陌生和紧张。如果和这些城市比较的话,太原根本谈不上宜居,也更谈不上宜居到什么程度。在杭州市的西湖边上,经常会有男女老少聚集在垂柳之下,观看越剧爱好者自发的越剧表演。当时阳光和煦,湖天相映,一派天人和谐的美好景象。而在太原,关于汾河公园草坪被大肆践踏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我们城市的文化生活是匮乏的,仅有的城市景观也没有人珍惜,何谈城市的亲和力?

  赵建彬:

  我认为,以太原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建设水平,谈宜居还为时过早。太原市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城市空气污染严重,水资源紧缺,城市文化生活匮乏。努力改善太原市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才是当务之急。一个城市的繁荣是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因素的协调和均衡发展,只有这样的城市,才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城市。我个人认为,太原离宜居城市还有数十年的差距,有更长更艰难的路要走。

  科学规划走向宜居

  记者:

  虽然太原离宜居城市还很远,但美好的事物,人总是心向往之。你们二位是城市规划方面的专家,就城市规划而言,怎么做会缩短太原与宜居城市的距离?

  赵建彬:

  太原是个标准的棋盘式城市。道路横平竖直,房子坐北朝南。整个城市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立交桥,是全国惟一一座平面化的中型城市。目前的太原城,依然被禁锢在旧有的城市模式上,如一盘散沙。城市各种功能的积聚效应没有形成,与积聚效应相伴随的辐射功能也不能得到长足发挥。说起太原的工业,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太原钢铁集团,虽然在太原北城,以太钢为首的工业积聚效应表现比较突出,但是河西却又有相当的工业企业积聚在一起,这种地理位置上的分散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城市的工业积聚效应的发挥。太原有一种说法叫做:“南有富士康,北有太钢”。以太钢为例,通过发展太钢,技改太钢,既可以减少太钢对于太原市空气污染造成的影响,又能带动一大批企业的发展。太原的商业布点也比较零散,柳巷是太原最繁华的商业区,周围店铺密集,商厦林立,但和其他城市的商业积聚区相比,缺少品牌效应和品牌冲击力。而且和市内的朝阳街、亲贤街相比,各有所长,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如果这些分散的商业布点能够积聚到一起,辐射效应要大得多,在这方面,邻近的省会城市里,石家庄做得最好。对于现代城市,拥有一个成熟的CBD(CentralBusinessDistrict,中央商务区的英文缩写,是城市中专门办公的区域,会有一些商业和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但最主要的功能是商务办公。)积聚区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城市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重要标志。而太原目前的CBD区远没有形成规模,形成整体区域,更谈不上连带性。

  李锦生:

  太原市目前的城市发展模式还是“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已经而且还在不断加大中心城市的压力,尤其突出地表现在交通、环境等长期困扰城市居民的问题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各种布点有一定的积聚是必要的,但也不能过分积聚,分散也是必要的。合理的城市布局应该是市一级中心、区一级中心、社区一级中心相结合,符合业态自身发展规律的布局。从长远发展来看,太原要由以一城为中心的现状向都市圈的方向发展。所谓都市圈,就是以中心城市为主,外围卫星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太原都市圈,就是以太原为中心,将榆次、太谷、清徐等周边城市纳入大太原圈里,形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城市体系中,中心城市离不开卫星城市的支持,卫星城市也需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南移西进”战略并不是把现有的城市中心区抛弃,而是将目前非常有限的中心区扩展,形成几个副中心或者多中心的局面。这样太原市的整个人居环境就会好起来。城市规划方面的努力只是让城市变得更宜居的一个基础条件,要推进一个城市的宜居进程,不是建几个公园、修几条马路、给小区装备了一些公共设施就能解决的,需要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我想,宜居城市应该是碧水蓝天新鲜空气,是人性化、平民化、充满人情味和文化感的城市,是以法理和情理营造市民归属感的和谐社会。本报记者兰玲李雪

  现实的宜居与遥远的梦想

  姚明在美国赚老鼻子钱了,这大家都知道。赚了多少我不太清楚,但在媒体上了解到他在休斯敦买了个大房子。房子有多大人家没说,只是说姚明打球累了可以在自己家院子里跑步放松,还可以在院子中的湖边钓鱼休闲。后来把这事说给老婆,她轻蔑地打断了我唾液四溅的语言:你也想住住?我黯然。靠我和我老婆的那点收入,估计这辈子能去休斯敦旅游一趟就不错了。再后来有了儿子,我又开始唾液四溅:让这小子好好打球,将来也去NBA,然后有一天,儿子在我们家院子中钓鱼,我坐在旁边递鱼食———要多幸福有多幸福。我这个计划和太原达到宜居有个共同点———遥远。对比所谓宜居的标准,我们所在的这个城市有点可怜:不要说宜居,就连宜居的边还都没沾上。当然,就和我的计划已经定了出来一样,政府部门和我们老百姓对这个城市未来有一天走向宜居,也开始遥想。这是一种进步。这也是一种必然。提出“宜居城市”这个名词,包括将这一目标作为城市定位并写入城市规划。说明大家对居住环境不满的力量在酝酿,并逐渐显露。作为政府为城市发展之需采取的“试探性规划”,与民意不谋而合,也可以看作是在有意识地倡导一种良性的生活方式。市民的普遍利益和政府对城市的规划之间,在这个措施上体现了高度的统一。但专家说了,“宜居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工程———个人理解专家的意思是想说,城市要达到真正的宜居是可望而不可求的。报纸上也说了———姚明打完球回家也经常遭遇堵车———在上海和在休斯敦都堵。确实,城市旧有的格局和经济高速发展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已经制约了“宜居”,就像都市人“年轻时用健康换金钱,老了用金钱买健康”一样,大部分人都知道这样不合理,但又不得不这样做。其实,有了目标,并努力向这个目标靠近,我们就不应该再苛求。所以,我认为居住的地方“差不多”宜居就应该满足。换句话说,不一定开窗就可满眼绿,但楼下有块小小绿地点缀生活;不一定出门就是平坦路,但在城市转转不再到处堵车;不一定天天天蓝,但夜晚可以清晰看到繁星点点……这是现实的宜居。但现实的宜居并不妨碍我遥远的宜居梦———儿子刚过五个月我就赶紧买回个NBA专用篮球,但那小子根本没表现出多少热爱,只是简单摸了摸就扔到一边。我赶紧捡回来,然后低声下气满脸堆笑:儿子啊,要抱紧啊,将来咱们要靠这个出国,买大房子,宜居!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