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街头已无文化
admin
2005-04-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春节到北京,在东安市场眼前一亮,看见一个久违的行当——吹糖人的。上去一打听,气得直想骂人,一个糖人要30块钱,而我的记忆里在从前的街头只要两分钱。如今街头越来越乏味,即使
春节到北京,在东安市场眼前一亮,看见一个久违的行当——吹糖人的。上去一打听,气得直想骂人,一个糖人要30块钱,而我的记忆里在从前的街头只要两分钱。如今街头越来越乏味,即使王府井那些点缀的假花和雕塑也让人感到人性全无,于是突然发现无意间街头已无文化。——编者
街头没文化?
街头文化的核心,不是Hip-Hop少年,不是地铁艺人,不是整齐的花坛和大理石地面,不是宏大的广场、花哨的广告牌和时髦的商业秀,而是它的平等、自由、丰富、包容和各种可能性。街头可以是时代潮流的风向标,也可以是思想启蒙和交流的阵地;可以是商品展示的舞台,也可以是城市精英的发源地。中国特色的街头文化,正在形成中……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城市的《清明上河图》画卷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现在所言及的街头,全然是西方标准。
传统的街头是市井
湖南省的里耶考古证实,中国在汉代已有城市中央大道。那是一条南北向、宽约10米的官道,从路旁的建筑遗迹来看,当时官道的两边应该是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在唐朝,长安更是文人墨客和万国商贾云集之地。而中国传统的街头与农耕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从圩到集,从集到市,交易平台的升级也伴随着社会文明的发达。
“凡有水井处,便能歌柳词。”柳永以一首《望海潮》写尽北宋城市杭州的市井繁华气象: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那时的中国城市街头,既可享城市之盛又可享自然之美。
同样繁华的市井在更迟的《清明上河图》中化为影像: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有茶坊、酒肆、肉铺、庙宇、公廨等等。街市行人摩肩接踵,三教九流,无所不备——北宋文学的发达,与街头市井文化的发达关系密切。
今天的街头是“东施”
众多个市长出国考察团取经回来之后,我们的街头变了。
“拆”,成了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国际化”,成了城市规划的主旋律。中国的城市街头,变成了“巴黎+纽约+伦敦+新加坡+洛杉矶+香港+……(N个国际名城)”。我们是谦逊的学习者吗?还是失去了方向的效颦的东施?从有形式无实质的街道效果来看,不幸是后者。
今天的中国城市不是自然生长的城市,太依赖于强行的扩城和人工规划,完全是商业导向和利益导向,导致街道规划经常流于泛滥的某某专业一条街。高架桥又来了。当城市被架空之后,人们奔驰在城市的上半身,下半身的街道濒于瘫痪。
此外,汽车导向的、非步行化的街道设计,使逛街成为一件趋凶犯险的事情。当然,每个城市也有几条样板街,但全城人不可能都涌到样板街上来享受城市。太大的街道尺度,可观赏不可歇息的街道设置,以及时不时的安全感问题,使上街变得有负担起来。
街头标准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街头,取决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慢》中写道:“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
是的,慢的乐趣失传了,有竞争力的公司必然是讲究速度型公司。就连地产中介都在公交站台打出“我们每10分钟卖出2套房”的广告词,这时谁还会对建筑品质认真和苛求?谁还对默默无闻的、不属于新财富英雄之列的人心怀八卦?今天,我们把自己需要的生活方式,已经全然交给了时尚,而时尚恰恰是最靠不住的,它的背后,商业利益的狡黠眼神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大众。
于是我们需要的街头,是时尚的街头。即便有一天,待我们发现这样的街头不是来自于我们的文化基因、并非真正属于我们并令我们享受的,我们也将回不去了。至少在现在,传统的街头被我们一锹一锹地连根挖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连同传统的闲情逸致也随之远去。文化老人汪曾祺说过:“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惘低徊。再见吧,胡同。”
会不会有那么一天,我们对今天还很热衷的街头失望地说一声:再见吧,街头。
-何树青
时至今日,人人都知道谭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奖,很少有人还记得他有过一段在纽约摆摊当街头艺术家的经历——
概念城市之街头
看过好莱坞大片《纽约黑帮》吗?这部电影的宣传词就是“美国诞生在街头(America was born in the streets)”。草根阶层在街头出没、沉浮、杀戮和成长,直至每条大街都承载着一段个人岁月和城市历史。
没有时间限制和禁烟政策的街头,是一座城市永远打开的窗口和永不谢幕的舞台,变幻的人流载着流行就像竞相盛放的鲜花将一座城市的性格与风格、保守与开放、怪异与老土、自由与自闭展示得淋漓尽致。
出境游的国人回国之后对欧美最大的印象是对城市街头的印象。人群自在地晒着太阳饮着咖啡的巴黎街头,在红色海洋里狂欢和嬉戏的伦敦街头,到处是唱片店、DJ、设计师和俱乐部的“狂野之城”曼彻斯特街头,行人与地铁卖唱艺术家相得益彰的纽约街头——仿佛一切都发生在街上,流行的事物,流行的人,流行的音乐与时装,一座城市最大的活力四射的磁场,交杂着轻度的混乱、暴力、闹剧和不安,令穴居动物们害羞。
环顾国内城市,我们的街头至少有十大不到位:街头广告太傻太烂,不炫;在街头骑双人自行车竟然属于违章行为;街头有太多的错别字,比如在英语语言环境中类似中文所说“茅房、茅厕”的“WC”都出现在星级公厕上,公交车前门写的字是“Up”、后门写的字是“Down”;街头的书报亭像烟摊、冷饮摊一样经营,标识和造型不够风格化;街头的24小时便利店太少;街头的乞丐简直和保安一样多,而且乞讨术基本没什么艺术表演性,只会拿脏、土和小孩子做噱头;街头摄影者不受到尊重,他们非但没有可能成为温诺格兰德、李·弗兰德兰德、罗伯特·弗兰克或者是布列松这样的抓拍大师,简直连温诺格兰德所说“我以观看的方式拍照,我的作品看上去正在发生”都做不到;街头的大排档都被只要清洁和秩序的城管清理了门户,以至于要吃东西必须离开街头登堂入室;街头情侣太在乎街头,以至于想多看到几幕温馨投入的街头接吻简直是非分之想;街头太不构成视觉焦点,以至于我们可以远途到香港、东京、巴黎和纽约的街头去重温港片、日剧、欧洲片和好莱坞大片里的故事发生地,却提不起多大兴致寻找国产影视剧里的中国城市街头。
一句话,街头没故事,城市也就没什么故事;街头没文化,城市也就没什么文化;街头没有时尚,城市也不会时尚到哪里去。
时至今日,人人都知道谭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奖,很少有人还记得他有过一段在纽约摆摊当街头艺术家的经历。纽约的街头潜伏过像谭盾这样的高手,现在可能仍然是卧虎藏龙;我们的城市街头呢?
永远不要小觑街头。不是说星探一定会找到你,不是说步行街有多么吸引人,而是那里的空气不论时尚或狂野都是开放的,它是灵感的原动力,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赝居
西方街头文化的五大元素服饰超大尺码的服饰可算是Hip-hop文化的经典风格。据说这种穿法的来源和Hip-Hop文化的发源有密切的关系。原来Hip-hop文化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当时美国的黑人、墨西哥人等有色人种和犹太人发展而来。当时美国的有色人种经济状况不如白人来得优越,然而小孩子却生得比白人多,为了让这些小孩子不至于太快地淘汰衣服,所以经常购买尺码较大的T恤,再加上Hip-Hop文化运动味重,宽松的衣服方便多了。
涂鸦涂鸦(graffiti)即街头涂鸦,常见于美国一些住宅区的小巷道上或地下道及地铁站。涂鸦少年以喷漆作画于墙上,用以表达其所想宣告的意念、想法或是帮派用以划分地盘,从上世纪60年代末发源至今,渐渐成为一种街头艺术。涂鸦少年之间相互进行涂鸦竞赛,比谁的作品多,谁的名头响。他们在市区的墙上涂抹带有神秘色彩的句子,粗鲁的骷髅状的人像、带有原始面具色彩的面孔,以及孩子游戏中含有猥亵意味的姿势。涂鸦作品是可视的说唱乐和爵士乐,是对视觉艺术的原创性贡献。
街舞街舞包含了机械舞、霹雳舞等,起源于美国街头舞蹈的即兴动作。这些街头舞者以黑人或是墨西哥人为主,流行的街舞多半发源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区,一些黑人或是墨西哥人的孩子们成天在街上以跳舞为乐,形成各种派系,也很自然地在他们所跳的舞蹈上发展出不一样的特征。街舞属于劲舞,动感十足,动作幅度大,要求舞者体质好。
Hip-HopDJ 1967年,有位牙买加移民在美国纽约最早把两个唱盘及混音器摆在一起,独创“刷唱片”(scratch)的动作,吸引了很多人在街头欣赏。DJ作为播放唱机的操作员,从此成为流行文化的代言人。当然如果只会放CD是不够的,要有相当的音准及节奏感,才能将两首不同的歌曲漂亮地混音;更高的技巧是scratch,也就是所谓的刮唱片,在国外已经风行20余年,自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
唱白指party中带动气氛的主持人(master of cerem ony)。一个好的唱白要能带动众人的情绪,对着众人说话,以人声制造节奏以及模仿机器所发出声音如鼓声或scratch等,所以演变为Rap等说唱技巧。唱白不只是表演者,也兼具了Hip-Hop文化的讯息传达者的功能,一个具有鲜明个人色彩的唱白,更能带动口头禅、音乐以及服装的流行,这点也可以从那么多的黑人歌手代言服饰品牌中窥见一二。
街头没文化?
街头文化的核心,不是Hip-Hop少年,不是地铁艺人,不是整齐的花坛和大理石地面,不是宏大的广场、花哨的广告牌和时髦的商业秀,而是它的平等、自由、丰富、包容和各种可能性。街头可以是时代潮流的风向标,也可以是思想启蒙和交流的阵地;可以是商品展示的舞台,也可以是城市精英的发源地。中国特色的街头文化,正在形成中……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城市的《清明上河图》画卷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现在所言及的街头,全然是西方标准。
传统的街头是市井
湖南省的里耶考古证实,中国在汉代已有城市中央大道。那是一条南北向、宽约10米的官道,从路旁的建筑遗迹来看,当时官道的两边应该是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在唐朝,长安更是文人墨客和万国商贾云集之地。而中国传统的街头与农耕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从圩到集,从集到市,交易平台的升级也伴随着社会文明的发达。
“凡有水井处,便能歌柳词。”柳永以一首《望海潮》写尽北宋城市杭州的市井繁华气象: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那时的中国城市街头,既可享城市之盛又可享自然之美。
同样繁华的市井在更迟的《清明上河图》中化为影像: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有茶坊、酒肆、肉铺、庙宇、公廨等等。街市行人摩肩接踵,三教九流,无所不备——北宋文学的发达,与街头市井文化的发达关系密切。
今天的街头是“东施”
众多个市长出国考察团取经回来之后,我们的街头变了。
“拆”,成了城市建设的第一步;“国际化”,成了城市规划的主旋律。中国的城市街头,变成了“巴黎+纽约+伦敦+新加坡+洛杉矶+香港+……(N个国际名城)”。我们是谦逊的学习者吗?还是失去了方向的效颦的东施?从有形式无实质的街道效果来看,不幸是后者。
今天的中国城市不是自然生长的城市,太依赖于强行的扩城和人工规划,完全是商业导向和利益导向,导致街道规划经常流于泛滥的某某专业一条街。高架桥又来了。当城市被架空之后,人们奔驰在城市的上半身,下半身的街道濒于瘫痪。
此外,汽车导向的、非步行化的街道设计,使逛街成为一件趋凶犯险的事情。当然,每个城市也有几条样板街,但全城人不可能都涌到样板街上来享受城市。太大的街道尺度,可观赏不可歇息的街道设置,以及时不时的安全感问题,使上街变得有负担起来。
街头标准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街头,取决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慢》中写道:“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
是的,慢的乐趣失传了,有竞争力的公司必然是讲究速度型公司。就连地产中介都在公交站台打出“我们每10分钟卖出2套房”的广告词,这时谁还会对建筑品质认真和苛求?谁还对默默无闻的、不属于新财富英雄之列的人心怀八卦?今天,我们把自己需要的生活方式,已经全然交给了时尚,而时尚恰恰是最靠不住的,它的背后,商业利益的狡黠眼神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大众。
于是我们需要的街头,是时尚的街头。即便有一天,待我们发现这样的街头不是来自于我们的文化基因、并非真正属于我们并令我们享受的,我们也将回不去了。至少在现在,传统的街头被我们一锹一锹地连根挖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连同传统的闲情逸致也随之远去。文化老人汪曾祺说过:“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惘低徊。再见吧,胡同。”
会不会有那么一天,我们对今天还很热衷的街头失望地说一声:再见吧,街头。
-何树青
时至今日,人人都知道谭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奖,很少有人还记得他有过一段在纽约摆摊当街头艺术家的经历——
概念城市之街头
看过好莱坞大片《纽约黑帮》吗?这部电影的宣传词就是“美国诞生在街头(America was born in the streets)”。草根阶层在街头出没、沉浮、杀戮和成长,直至每条大街都承载着一段个人岁月和城市历史。
没有时间限制和禁烟政策的街头,是一座城市永远打开的窗口和永不谢幕的舞台,变幻的人流载着流行就像竞相盛放的鲜花将一座城市的性格与风格、保守与开放、怪异与老土、自由与自闭展示得淋漓尽致。
出境游的国人回国之后对欧美最大的印象是对城市街头的印象。人群自在地晒着太阳饮着咖啡的巴黎街头,在红色海洋里狂欢和嬉戏的伦敦街头,到处是唱片店、DJ、设计师和俱乐部的“狂野之城”曼彻斯特街头,行人与地铁卖唱艺术家相得益彰的纽约街头——仿佛一切都发生在街上,流行的事物,流行的人,流行的音乐与时装,一座城市最大的活力四射的磁场,交杂着轻度的混乱、暴力、闹剧和不安,令穴居动物们害羞。
环顾国内城市,我们的街头至少有十大不到位:街头广告太傻太烂,不炫;在街头骑双人自行车竟然属于违章行为;街头有太多的错别字,比如在英语语言环境中类似中文所说“茅房、茅厕”的“WC”都出现在星级公厕上,公交车前门写的字是“Up”、后门写的字是“Down”;街头的书报亭像烟摊、冷饮摊一样经营,标识和造型不够风格化;街头的24小时便利店太少;街头的乞丐简直和保安一样多,而且乞讨术基本没什么艺术表演性,只会拿脏、土和小孩子做噱头;街头摄影者不受到尊重,他们非但没有可能成为温诺格兰德、李·弗兰德兰德、罗伯特·弗兰克或者是布列松这样的抓拍大师,简直连温诺格兰德所说“我以观看的方式拍照,我的作品看上去正在发生”都做不到;街头的大排档都被只要清洁和秩序的城管清理了门户,以至于要吃东西必须离开街头登堂入室;街头情侣太在乎街头,以至于想多看到几幕温馨投入的街头接吻简直是非分之想;街头太不构成视觉焦点,以至于我们可以远途到香港、东京、巴黎和纽约的街头去重温港片、日剧、欧洲片和好莱坞大片里的故事发生地,却提不起多大兴致寻找国产影视剧里的中国城市街头。
一句话,街头没故事,城市也就没什么故事;街头没文化,城市也就没什么文化;街头没有时尚,城市也不会时尚到哪里去。
时至今日,人人都知道谭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奖,很少有人还记得他有过一段在纽约摆摊当街头艺术家的经历。纽约的街头潜伏过像谭盾这样的高手,现在可能仍然是卧虎藏龙;我们的城市街头呢?
永远不要小觑街头。不是说星探一定会找到你,不是说步行街有多么吸引人,而是那里的空气不论时尚或狂野都是开放的,它是灵感的原动力,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赝居
西方街头文化的五大元素服饰超大尺码的服饰可算是Hip-hop文化的经典风格。据说这种穿法的来源和Hip-Hop文化的发源有密切的关系。原来Hip-hop文化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当时美国的黑人、墨西哥人等有色人种和犹太人发展而来。当时美国的有色人种经济状况不如白人来得优越,然而小孩子却生得比白人多,为了让这些小孩子不至于太快地淘汰衣服,所以经常购买尺码较大的T恤,再加上Hip-Hop文化运动味重,宽松的衣服方便多了。
涂鸦涂鸦(graffiti)即街头涂鸦,常见于美国一些住宅区的小巷道上或地下道及地铁站。涂鸦少年以喷漆作画于墙上,用以表达其所想宣告的意念、想法或是帮派用以划分地盘,从上世纪60年代末发源至今,渐渐成为一种街头艺术。涂鸦少年之间相互进行涂鸦竞赛,比谁的作品多,谁的名头响。他们在市区的墙上涂抹带有神秘色彩的句子,粗鲁的骷髅状的人像、带有原始面具色彩的面孔,以及孩子游戏中含有猥亵意味的姿势。涂鸦作品是可视的说唱乐和爵士乐,是对视觉艺术的原创性贡献。
街舞街舞包含了机械舞、霹雳舞等,起源于美国街头舞蹈的即兴动作。这些街头舞者以黑人或是墨西哥人为主,流行的街舞多半发源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区,一些黑人或是墨西哥人的孩子们成天在街上以跳舞为乐,形成各种派系,也很自然地在他们所跳的舞蹈上发展出不一样的特征。街舞属于劲舞,动感十足,动作幅度大,要求舞者体质好。
Hip-HopDJ 1967年,有位牙买加移民在美国纽约最早把两个唱盘及混音器摆在一起,独创“刷唱片”(scratch)的动作,吸引了很多人在街头欣赏。DJ作为播放唱机的操作员,从此成为流行文化的代言人。当然如果只会放CD是不够的,要有相当的音准及节奏感,才能将两首不同的歌曲漂亮地混音;更高的技巧是scratch,也就是所谓的刮唱片,在国外已经风行20余年,自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
唱白指party中带动气氛的主持人(master of cerem ony)。一个好的唱白要能带动众人的情绪,对着众人说话,以人声制造节奏以及模仿机器所发出声音如鼓声或scratch等,所以演变为Rap等说唱技巧。唱白不只是表演者,也兼具了Hip-Hop文化的讯息传达者的功能,一个具有鲜明个人色彩的唱白,更能带动口头禅、音乐以及服装的流行,这点也可以从那么多的黑人歌手代言服饰品牌中窥见一二。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