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水天堂 人间新吴江
admin
2005-03-08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中间有吴江”。 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的吴江,1992年撤县建市,位于长三角中心,濒临太湖。全市总面积1176.6平方公里,下辖10个镇和两个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中间有吴江”。
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的吴江,1992年撤县建市,位于长三角中心,濒临太湖。全市总面积1176.6平方公里,下辖10个镇和两个省级开发区,人口77.2万。2004年,全市实现GDP340.1亿元,人均GDP43742元,财政收入达51.17亿元。
撤县建市以来,吴江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环境优先”两大原则,强化“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意识,努力将经济、社会、环境高度融合,从更高境界出发,全方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居住环境,城市整体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园林城市和江苏省科普示范市等。
撤县建市之初的吴江市,城市化进程缓慢,建城区规模有限,基础设施因历史等原因欠账多。
从1995年起,该市用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规划引导城市发展,把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作为建设目标,重点解决城市水环境和生态保护及城市绿化建设问题,全力将吴江建设成一个规划合理,设施配套,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该市通过组建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代表政府负责政府土地收益,并通过多渠道融资、向银行贷款筹措建设资金,由政府牵头,市建设、城市管理、农林、水利、环保和城投公司等部门各自负责,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扎实推进建设工作。
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该市编制了排水专业、水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区防洪等规划,并据此建成较为科学、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市区下水道普及率达100%。建成区全面实行雨污分流。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疏浚河道,提高城区防洪标准,营造良好的水环境。
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高。至去年底,市区总计投资1.4亿元,建成日处理能力达3.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铺设污水干管27公里,21个住宅小区实现雨污分流,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
全面实行污水处理收费政策。2004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按0.8元/吨收取,预计可征收4000多万元,污水处理正朝着企业化和产业化方向迈进。
重视工业废水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市区工业污水的排放。自1995年至今,共计搬迁及关闭工业污染企业3家,削减污染量COD70余吨,实现市区无工业污染企业。全面整治改造市区河道,完善防洪设施。对市区河道进行合理规划,确保完善的水循环体系,市区所有的28条河道进行了全面的清淤疏浚及部分拓宽并定期调水。
结合水环境整治工程,市区沿河两岸开辟绿地、绿带、游园等,形成了运河、西塘河等一批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河道景观。
生态保护及城市绿化建设成效显著
先后建设形成的东太湖生态园、西塘河芦苇观赏区等生态隔离区,累计面积4万多亩,有效地使行政区域内的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和生态脆弱区等特殊生态系统,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规划中得到保护。
恢复和改善了城市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营造城市绿肺。根据城市周围和城市功能区分建立了结合部或交界处生态保护林带、绿化隔离带以及共青林、巾帼林、中日友谊林和台湾同乡林等,与中心区园林绿带连成体系,城区氧源输送、城区小气候和大气环境改善得到保障。
根据实施城市化战略的总体目标,依据《城市绿化条例》、《江苏省城市绿化条例》等法规,邀请南京市园林设计院重新修编了《吴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同时,对《吴江城市绿地管理办法》等8个配套政策条例进行了修正。组建“城管100”,将全市绿化执法联成网络,严格实行城市绿线管制制度,优先保障绿化用地。1999年以来,无重大损绿毁绿事件发生。
通过拆墙造绿,拆障还绿,拆违建绿工程,建设和改造了吴江公园、垂虹遗址公园、运河风光带、沿河绿地,以及文化、体育、世纪广场等一大批标准性公共绿地。建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9.46%、38.37%和14.78平方米。
各单位通过地面、屋顶、建筑墙体立体绿化,室内外盆栽增加绿化等途径,发展立体绿化,美化庭园。
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吴江市形成了齐抓共管水环境的良好局面。环境污染防治成果得到巩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主要指标均控制在目标以内,吴江“水更清”。
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融合互动,直接拉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升了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市GDP由1995年的132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340.1亿元,财政收入由5.25亿元增加到51.17亿元。2004年三产比例为4.35∶62.69∶32.96,经济建设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的吴江,1992年撤县建市,位于长三角中心,濒临太湖。全市总面积1176.6平方公里,下辖10个镇和两个省级开发区,人口77.2万。2004年,全市实现GDP340.1亿元,人均GDP43742元,财政收入达51.17亿元。
撤县建市以来,吴江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环境优先”两大原则,强化“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意识,努力将经济、社会、环境高度融合,从更高境界出发,全方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居住环境,城市整体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园林城市和江苏省科普示范市等。
撤县建市之初的吴江市,城市化进程缓慢,建城区规模有限,基础设施因历史等原因欠账多。
从1995年起,该市用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规划引导城市发展,把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作为建设目标,重点解决城市水环境和生态保护及城市绿化建设问题,全力将吴江建设成一个规划合理,设施配套,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该市通过组建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代表政府负责政府土地收益,并通过多渠道融资、向银行贷款筹措建设资金,由政府牵头,市建设、城市管理、农林、水利、环保和城投公司等部门各自负责,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扎实推进建设工作。
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该市编制了排水专业、水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区防洪等规划,并据此建成较为科学、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统,市区下水道普及率达100%。建成区全面实行雨污分流。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疏浚河道,提高城区防洪标准,营造良好的水环境。
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明显提高。至去年底,市区总计投资1.4亿元,建成日处理能力达3.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铺设污水干管27公里,21个住宅小区实现雨污分流,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
全面实行污水处理收费政策。2004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按0.8元/吨收取,预计可征收4000多万元,污水处理正朝着企业化和产业化方向迈进。
重视工业废水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市区工业污水的排放。自1995年至今,共计搬迁及关闭工业污染企业3家,削减污染量COD70余吨,实现市区无工业污染企业。全面整治改造市区河道,完善防洪设施。对市区河道进行合理规划,确保完善的水循环体系,市区所有的28条河道进行了全面的清淤疏浚及部分拓宽并定期调水。
结合水环境整治工程,市区沿河两岸开辟绿地、绿带、游园等,形成了运河、西塘河等一批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河道景观。
生态保护及城市绿化建设成效显著
先后建设形成的东太湖生态园、西塘河芦苇观赏区等生态隔离区,累计面积4万多亩,有效地使行政区域内的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和生态脆弱区等特殊生态系统,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规划中得到保护。
恢复和改善了城市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营造城市绿肺。根据城市周围和城市功能区分建立了结合部或交界处生态保护林带、绿化隔离带以及共青林、巾帼林、中日友谊林和台湾同乡林等,与中心区园林绿带连成体系,城区氧源输送、城区小气候和大气环境改善得到保障。
根据实施城市化战略的总体目标,依据《城市绿化条例》、《江苏省城市绿化条例》等法规,邀请南京市园林设计院重新修编了《吴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同时,对《吴江城市绿地管理办法》等8个配套政策条例进行了修正。组建“城管100”,将全市绿化执法联成网络,严格实行城市绿线管制制度,优先保障绿化用地。1999年以来,无重大损绿毁绿事件发生。
通过拆墙造绿,拆障还绿,拆违建绿工程,建设和改造了吴江公园、垂虹遗址公园、运河风光带、沿河绿地,以及文化、体育、世纪广场等一大批标准性公共绿地。建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9.46%、38.37%和14.78平方米。
各单位通过地面、屋顶、建筑墙体立体绿化,室内外盆栽增加绿化等途径,发展立体绿化,美化庭园。
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吴江市形成了齐抓共管水环境的良好局面。环境污染防治成果得到巩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主要指标均控制在目标以内,吴江“水更清”。
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融合互动,直接拉动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升了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市GDP由1995年的132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340.1亿元,财政收入由5.25亿元增加到51.17亿元。2004年三产比例为4.35∶62.69∶32.96,经济建设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滨河绿化带
河道保洁
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
瓜泾口水利枢纽
改造后的中山街
东方威尼斯——同里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