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水脉 文脉 环城河
admin
2002-06-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四月,烟雨迷茫。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又来到苏州。
只有这位28年来四次到苏州的美国人自己才知道,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和古朴曲折的小桥流水曾带给他几多惊
四月,烟雨迷茫。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又来到苏州。
只有这位28年来四次到苏州的美国人自己才知道,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和古朴曲折的小桥流水曾带给他几多惊喜。当年,中美建交后,基辛格在一篇文章中曾写道,西方人绝对分不清苏州地势的高低,因为这里处处是小河与桥梁,直到看过地图,才发现城里每条河道都相通,而这些河道全部与路为邻,人们说,这是两张中国象棋的棋盘重叠在一起了。
的确,城与水紧密结合,在苏州已经有一段漫长的岁月了。
根据考古发掘及文献记载,苏州城墙位置与河道系统是唐以前就形成的。当伍子胥“象天法地”,模仿八卦,建成“阖闾大城”时,他或许想不到,两千多年之后,苏州城历经沧桑,至今仍坐落在春秋时的位置上,保持着与宋代水道平行,河道相临的双棋盘格局。走在被唐诗宋词吟诵不绝的苏州城里,不能不产生超越岁月的迷离,又不能不感到众水所归的活力……作家刘郎在和苏州籍画家卢平的一次对话中说,苏州为何有着这样的生机,就是有一条闪光的银线哺育着苏州———运河穿城而过,依河布厂,随厂设港,城随水兴,厂兴城荣。水城苏州向来给人一种启示,一种人与水的启示,这种启示是一种永恒难分的情结。
对于水,跨入新世纪的苏州人,想得更多的当然不仅仅是人类简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借助这种难得的资源,改善自身的生活方式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的启动,使不少热爱苏州水和苏州文化的专家学者无比欣慰,他们纷纷表示,这一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在苏州的城建史上,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苏州科技学院资源与城市科学系主任袁中金是专门研究城市发展的专家。他认为,东西带状结构的发展正日益饱和,苏州向南北向拓展的余地很大。比较显而易见的优势是可以充分利用穿城而过的环城河。按照这次环古城的规划,环城河一线将建成一条悠长的水城时空之旅,绿色创造生态空间,以树木形成林地景观,湖石假山点缀水脉,历史遗构延续文脉,而不舍昼夜的河道就是整个工程生生不息的灵气所在。从盘门到平门,从觅渡桥到吴门桥,古河道、古城墙、古桥梁、古建筑,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将使现代苏州被包裹进绵长的造园历史之中。
解读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其指导思想就是“坚持全面保护古城的原则”,规划目标是“最终将该区域建设成为苏州历史画卷”。高级建筑师陆觉曾经为恢复山塘旧貌绘制了不少古建筑结构图。他认为,坐落在西中市与南新路交叉口的老阊门遗迹被一排破旧的民房所遮挡,但却可清晰地看到残留下的城门的弧形,阊门还有抢救的余地和空间。苏州自古有“金阊门银胥门”之说,现在年轻人基本不知道阊门附近还有一个“水陆码头”,而当年这里商贾云集、万舸争流的盛况,绝对是中国早期商业经济史的缩影。在此次规划中,作为环线中的西部功能区,“金阊十里、盘门水城”将坚持“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局部恢复阊门至金门一线的古城墙”,其中将全面保护老阊门遗址,阊门旧貌有望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市政协委员、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采白从建设文化大市的角度看待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他认为,人们对苏州的第一印象,大多是“小桥流水人家”。因此,苏州的文化大市建设,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水。而让人一眼望去,但见深院小巷、粉墙黛瓦,漏窗映水,垂柳依依,一派水城风韵,就是苏州“水”文化大市建设的目标。他拿着规划图,对于将依次形成四大特色功能区:金阊十里、盘门水城,吴门商旅、都市驿站,城市山林、枕河人家,宝带长桥、运河风光、南园春晓,双桥烟雨,金门流辉,气通阖闾、古津帆影……如数家珍,他说,根据规划,长达15.3公里的护城河沿岸要在整体上形成联系古城内外绿色系统、河道水系的一条环带,这将使古城的水环境更为改善,离苏州治水的最终目标———水畅、河清、岸齐、景美,距离就不远了。
水,形成了苏州独特的文脉和城市个性。不少苏州的文化人认为,环城河沿线不乏保存完好的古城风貌。高低错落的桥梁、疏朗有致的民居,掩藏其间的宗祠、义庄、园林、道观、会馆、牌坊、门楼、古树、古井等,是古城原生状态的缩影,具有相当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他们建议,能否把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和苏州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相结合,通过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的神来之笔,带动古城整体保护,掀起保护苏州、研究苏州的新高潮,使我们这座古城的历史遗存流传后世、永续利用。
文/■本报记者 高岩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又来到苏州。
只有这位28年来四次到苏州的美国人自己才知道,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和古朴曲折的小桥流水曾带给他几多惊喜。当年,中美建交后,基辛格在一篇文章中曾写道,西方人绝对分不清苏州地势的高低,因为这里处处是小河与桥梁,直到看过地图,才发现城里每条河道都相通,而这些河道全部与路为邻,人们说,这是两张中国象棋的棋盘重叠在一起了。
的确,城与水紧密结合,在苏州已经有一段漫长的岁月了。
根据考古发掘及文献记载,苏州城墙位置与河道系统是唐以前就形成的。当伍子胥“象天法地”,模仿八卦,建成“阖闾大城”时,他或许想不到,两千多年之后,苏州城历经沧桑,至今仍坐落在春秋时的位置上,保持着与宋代水道平行,河道相临的双棋盘格局。走在被唐诗宋词吟诵不绝的苏州城里,不能不产生超越岁月的迷离,又不能不感到众水所归的活力……作家刘郎在和苏州籍画家卢平的一次对话中说,苏州为何有着这样的生机,就是有一条闪光的银线哺育着苏州———运河穿城而过,依河布厂,随厂设港,城随水兴,厂兴城荣。水城苏州向来给人一种启示,一种人与水的启示,这种启示是一种永恒难分的情结。
对于水,跨入新世纪的苏州人,想得更多的当然不仅仅是人类简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借助这种难得的资源,改善自身的生活方式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的启动,使不少热爱苏州水和苏州文化的专家学者无比欣慰,他们纷纷表示,这一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在苏州的城建史上,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苏州科技学院资源与城市科学系主任袁中金是专门研究城市发展的专家。他认为,东西带状结构的发展正日益饱和,苏州向南北向拓展的余地很大。比较显而易见的优势是可以充分利用穿城而过的环城河。按照这次环古城的规划,环城河一线将建成一条悠长的水城时空之旅,绿色创造生态空间,以树木形成林地景观,湖石假山点缀水脉,历史遗构延续文脉,而不舍昼夜的河道就是整个工程生生不息的灵气所在。从盘门到平门,从觅渡桥到吴门桥,古河道、古城墙、古桥梁、古建筑,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将使现代苏州被包裹进绵长的造园历史之中。
解读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其指导思想就是“坚持全面保护古城的原则”,规划目标是“最终将该区域建设成为苏州历史画卷”。高级建筑师陆觉曾经为恢复山塘旧貌绘制了不少古建筑结构图。他认为,坐落在西中市与南新路交叉口的老阊门遗迹被一排破旧的民房所遮挡,但却可清晰地看到残留下的城门的弧形,阊门还有抢救的余地和空间。苏州自古有“金阊门银胥门”之说,现在年轻人基本不知道阊门附近还有一个“水陆码头”,而当年这里商贾云集、万舸争流的盛况,绝对是中国早期商业经济史的缩影。在此次规划中,作为环线中的西部功能区,“金阊十里、盘门水城”将坚持“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局部恢复阊门至金门一线的古城墙”,其中将全面保护老阊门遗址,阊门旧貌有望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市政协委员、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采白从建设文化大市的角度看待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他认为,人们对苏州的第一印象,大多是“小桥流水人家”。因此,苏州的文化大市建设,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水。而让人一眼望去,但见深院小巷、粉墙黛瓦,漏窗映水,垂柳依依,一派水城风韵,就是苏州“水”文化大市建设的目标。他拿着规划图,对于将依次形成四大特色功能区:金阊十里、盘门水城,吴门商旅、都市驿站,城市山林、枕河人家,宝带长桥、运河风光、南园春晓,双桥烟雨,金门流辉,气通阖闾、古津帆影……如数家珍,他说,根据规划,长达15.3公里的护城河沿岸要在整体上形成联系古城内外绿色系统、河道水系的一条环带,这将使古城的水环境更为改善,离苏州治水的最终目标———水畅、河清、岸齐、景美,距离就不远了。
水,形成了苏州独特的文脉和城市个性。不少苏州的文化人认为,环城河沿线不乏保存完好的古城风貌。高低错落的桥梁、疏朗有致的民居,掩藏其间的宗祠、义庄、园林、道观、会馆、牌坊、门楼、古树、古井等,是古城原生状态的缩影,具有相当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他们建议,能否把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和苏州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相结合,通过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的神来之笔,带动古城整体保护,掀起保护苏州、研究苏州的新高潮,使我们这座古城的历史遗存流传后世、永续利用。
文/■本报记者 高岩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