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谁来打造杭州街区住宅

admin 2005-03-03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一想起现代住宅小区,人们就不禁想起沉重的铁门、严肃的保安、铁栅栏与水泥铸就的围墙。而如今,我们却要换一种思维,看看打开社区的高墙大院,让社区全面融入城市有没有可能?
  一想起现代住宅小区,人们就不禁想起沉重的铁门、严肃的保安、铁栅栏与水泥铸就的围墙。而如今,我们却要换一种思维,看看打开社区的高墙大院,让社区全面融入城市有没有可能?

  早从上世纪60年代起,欧州便全面采用了街区住宅的居住模式,也就是没有围墙的社区。1994年,北京市政府更是下文,提出了“围墙工程”的概念,说北京市机关大院、医院、公园等“大院”要把围墙推倒,特别是沿街的要把围墙取消。如今,在南方的深圳、广州以及北京等地,真正的开放式的街区住宅已纷纷涌现,可是,在杭州,这种街区住宅却连“星星之火”也很难见到。
  
  一种崭新的居住理念
  
  什么是街区住宅?

  “以前我们住在街上并享受着街坊;上世纪80年代末,有了小区,围上了围墙;90年代末,社区兴起,商品时代降临到住宅产品上;而将来,我们还要住在街上。”王德源在他《住在街上》一文中如是说,“生活在小区缺乏真正的安全和舒适,生活在社区却又像是缺乏真正的繁华和交流,住在街上简单却富有自由感。”
  资深地产人、深圳尚美佳广告公司首席策略王德源的这番话,形象地解释了街区住宅的概念,即“住在街上”。所谓“住在街上”,就是把社区外的交通主干道与社区内的分干道联系起来,使之形成互相交融的格局。小区内有城市交通的干道和次干道以及居住区级的道路,建筑与道路以及与城市具有很好的亲和力。相对以前一道围墙,把社区内外鲜明分割,这种规划方式显然把社区内外的“气脉”沟通了起来,这样居住区就不是自生自灭的一个独立体,而是与城市机理融会、与地域文化相传承的有机生命体。

  那么,这种开放的小区又如何解决社会开放性和小区私密性的矛盾呢?小区根据路径的不同,就是从城市干道、城市直路、小区内道路,一直到组团道路到单元楼,划分出小区内外私密性和公共性的不同空间。住宅所需要的私密性则通过私密的庭园来解决,即利用组团内部的庭园做一个相对独立性的庭园,营造一个大开放、小私密的空间。
  
  未来城市住宅没有围墙
  
  从简单的楼座到组团住区到大型居住小区,现在通常采用的小区规划理论基本上已形成了思维定势,比如总是采用大跨度的主干道、次干道形成的大网格来规划我们的城市,然后在这样的网格中安置一个个封闭、围合的居住小区。

  这一原则在中国的每个城市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众多的商品房小区、洋房社区拔地而起,虽然在建筑、园林上不断出新,但总也让人找不到那种熟悉的亲切感觉。封闭性的社区虽然强调了安全与私密,但也带来不同社区居民间沟通不足的问题。此外,把小区封闭围合,对城市的交通和发展很不利。

  城市规划专家说,把小区作为封闭围合,围墙就如楚河汉界把城市分割成不同的区块,阻碍了不同小区之间的交流,也给这个城市的交通带来麻烦。城市的景观也被高墙隔断了,城市应有的整体活力被肢解。开放式将是未来社区的规范模式,在200~300米之间将来就有一条通道,在相当规模下形成以街道为主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城市构成的主要形式,不是小区的概念,而是街坊的形式。想像一下,把围墙打开后,行人就可以随意穿越小区,这对于支路不发达的城市如杭州,可以非常明显地促进交通的畅通。另外,现在住宅小区的规模越来越大,小区规模大到一定程度,还要做围墙,是很难弄的。
  
  “住在街上”不乏先例
  
  在发达的欧洲国家,拥有大片绿树与鲜花、强调人际沟通的街区式住宅,在创建新人居空间、医治城市病的过程中开始成为重要角色。在上世纪60年代,欧洲就已经抛弃了居住小区的建设模式,现在基本上为街区住宅模式。

  在外省城市,这样的居住营造方式也较早流行。比如,1999年开发的位于深圳的万科·四季花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四季花城占地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由近30个组团构成。小区完全开放,形成与城市融为一体的公共空间,每个组团才设有门禁系统,内有景观丰富的内庭院,与单元门厅一起构成了业主的半私人空间。中间有一条长达数百米的商业街,以及公共会所。另外,还有华桥城的几个项目,以及广州的星河湾等项目都体现了这样的街区规划思想。

  2003年,街区概念一度被北京开发商“爆炒”,如后现代城的美国十字街区、苹果街、建外SOHO步行街等等,使有些北京人对街区产生了误解:所谓街区,或者仅是又一楼盘的新称谓,或者指的是社区里一条商业街而已。随着第七街区、苹果社区等一批新型楼盘的推出,街区概念才被人逐渐接受,北京楼市也被戏称进入“街区地产”时代。

  在重庆,位于市区北部、规模达85万平方米的融科·蔚城也是提倡街区概念。小区以山水为中心,以开放的规划理念展现自然与人们的融洽交流,重塑街区氛围,让功能复合、配套健全的城市空间重新服务于居住其中的人们。
  
  大杭州,呼唤真正的街区住宅
  
  虽说,街区住宅在北京深圳等房产开发成熟的城市已不是个新鲜概念,但在杭州的楼盘里,这样新颖的规划思想依然无从实践。一些开发商和规划界人士说,虽然他们都知道街区住宅这一概念,但在实践中,由于考虑到小区安全等因素,无法真正得以贯彻演绎。

  就像西方这一思想由大学先引进一样,在杭州,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率先吃了“螃蟹”。我们在该校区可以看到,学校就像一个小镇,没有围墙,完全能与周边西溪景色融为一体;每个区域都由城市道路相连,由班车接送师生;校内以一或两幢教学楼为单位,两幢之间有过道相连,每幢都有自己的半围合空间。

  当然,在杭州房地产开发中,也有一些项目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朝这方面进行了努力。比如于2000年前后开发的位于建国路解放路口的万安东苑,由若干幢住宅组成。其东侧是沿建国路的商铺,而西面由于临东河,设计者为能使楼盘与东河景观相结合,就没有设围墙,小区是开放的。从单元门厅开始,才形成业主的私有空间。

  同样也是西临东河、于2001年开始开发的利兹城市公寓,总占地约17亩,四幢高层公寓,在西侧沿东河及绿化带处仅设了一条高1米左右的栅栏及绿化带,小区也是处于相对开放状态,也是从每单元门厅开始才是封闭的,业主凭小区IC卡才能进入单元门厅,体现了设计者想引东河景入园区,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滨江是杭州创新建筑的聚集地。彩虹城、六和天寓一批楼盘虽说没有完全放弃围墙,但在设计时都考虑了“开放”思想。如天寓小区设计摒弃了传统的组团式,5幢32-33高层建筑形成动感的X型几何布局,追求自然、生态的“大森林气质”,使社区融入城市,又从城市环境中脱颖而出。滨江区建设局局长傅国庆认为,开放的商业布局也是街区住宅的一个必备因素。一般商铺都沿街设置,如彩虹城就将商铺引入小区,社区主干道为开放式街区,两条商业街贯穿在七大围合式庭院组团中。滨江一个大型农居点——钱江城也是这种设计。
  随着住宅大盘的日渐增多,我们期待着真正街区住宅在杭州的诞生。
  
  街区住宅,让人融入城市
  
  街区,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马路或者街道围合分隔而成的某个区域。如同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础细胞,街区就是组成城市的基础因子。

  艺术家艾未未说,发展商在谈自己项目的时候,不能局限于项目本身怎么样,应多谈谈项目和居住在这个城市里的人的关系。我想,这也是街区住宅对居住模式的根本性改造之所在。

  城市是一个很自由、抽象的状态,一步迈出家门,可以朝任何方向走去,障碍几乎是没有的,是一个非常均质的状态,绝对不是一个围合的状态,围合就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和小区本身的发展。

  高墙大院打开了,小区融入了城市,于是,在上海,又有地产界人士在探讨:能否建造出一些与周边环境相和谐的住宅小区,继承一些业已形成的街区风貌和固有的精神文脉?

  也只有这样,若干年后,在我们的都市里,可能不会出现西方国家常见的城市问题,诸如:城市特色的消失,城市传统文脉被割断、城市空间开始“杂乱无章”等等。一个没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是无法跻身于世界大都市之林的。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