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直辖八年中外媒体聚焦新重庆

admin 2005-02-25 来源:景观中国网
  昨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重庆市市长王鸿举介绍重庆直辖八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并答记者问。出席昨日新闻发布会的还有重庆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
  昨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重庆市市长王鸿举介绍重庆直辖八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并答记者问。出席昨日新闻发布会的还有重庆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以及重庆市人民政府秘书长陈和平。

  在中外记者提问前,王鸿举热情洋溢地介绍道:“直辖八年,重庆发生了历史性巨变。面对新的战略机遇期,按照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我们正加速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致力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媒体的目光总是在不断选择着聚焦点。重庆,作为一座古城,积淀三千年,人文厚重;作为一座新城,直辖八年来,日新月异。精彩的重庆故事期待着媒体的目光。”

  一、六大因素促成投资热土

  ·新闻原声·

  CCTV记者:重庆现在被称为中国的投资热点城市之一,请问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现在的现象?

  黄奇帆常务副市长:重庆这几年的确成了西部的投资热地,内外资特别看好重庆主要有六个原因:第一,重庆是中国西部的老工业基地,各方面的行业配套比较齐全;第二,重庆是中国西部的交通枢纽、长江上游的航运中心,交通条件好;第三,重庆作为西部的大城市,二三产业综合配套条件好、生活环境好;第四,重庆有比较丰富的劳动力,并且有比较低的劳动力价格,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第五,重庆土地资源丰富,同时地下有大量的天然气、煤炭、稀有金属等各种矿物;第六,重庆有一个很好的市场空间,有市场空间就有钱赚,有钱赚就有各种投资者来投资。

  ·新闻解读·

  倾力构建水陆空交通枢纽

  在未来10年内,重庆将倾力构建长江上游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为海内外投资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据重庆港航局人士介绍,未来10年里,重庆将投入147亿元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重点进行三方面建设:港口改造。以重庆主城、万州两个主枢纽港和涪陵、江津、奉节、合川、彭水5个重要港口为中心,以其它县城及集镇港等中小港口为基础,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大中小结合的港口群;船型改造。提高船型现代化装备能力,使其成为符合三峡永久性船闸运行的现代运输新型装备;航道建设。以长江干线、嘉陵江、乌江水运主要道和渠江、小江、大宁河等四级以上“三主三干”航道为骨架,其它五六级航道为基础,形成干支相通,通江达海的“叶脉”航道体系。届时,重庆港口年吞吐能力大增,客运量达到3200万人次一年,货运可达8000万吨一年。建成“黄金水道”后,万吨级船队可直抵重庆港,大大提高了码头集装箱、滚装运输方式的发展。

  据了解,重庆江北机场扩建工程竣工后,成为仅次于成都双流机场的中国西部第二大机场。到2010年,重庆将建成长江上游的航空枢纽,建立以重庆为中心的三级辐射网络,直接服务5000万人,间接服务3亿人。一是直接辐射3100万人口的大重庆;二是通过“二环九射”的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辐射内江、宜宾、万州等10个周边地区;三是通过“一小时航空经济圈”辐射成都、贵阳、昆明、张家界、大理等大中小城市。届时,机场客货吞吐量将分别达到1000万人次和25万吨;国内航线70条,国际航线10条,基本建成长江上游航空枢纽。

  在陆路交通建设方面,城市交通将规划建成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长江黄金水道和空中航线为骨架,以城市道路、城市铁路、城市轨道、快速公交、快速水运为主体,各种方式有机衔接、功能完善、快速便捷、国际国内通达、高效能的综合交通体系。2010年建成高速公路以“二环八射”为骨架的快速交通体系。铁路方面,将建成以“一枢纽六干线”的国家干线铁路为骨架,江北火车站为主要客运站,兴隆场为主要编组站,唐家沱、土桥为货运站,团结村为全国18个集装箱中心站之一的铁路枢纽。

  二、希望港澳参加亚太市长峰会

  ·新闻原声·

  《澳门日报》记者:近年来,重庆和澳门特区的合作有很大发展,王市长能不能介绍一下重庆和澳门方面的合作关系?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将第一次在重庆举办,是不是邀请了澳门、香港这类城市参加?

  重庆市市长王鸿举:澳门和重庆历来是好朋友,彼此间高层来往的密切为企业间的交流提供了条件。去年,我们与澳门之间的经贸往来用美元计算,和2003年相比,增加了2.2倍。我们和澳门签署了一个“1+8”的合作协议,所谓“1”就是一个总体的意愿、意向、发展的目标,所谓“8”就是八个方面,包括科技、文化、劳务、经贸、企业之间的合作等八个方面。

  第二个问题,我们今年10月将作为亚洲的第一个城市主办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香港和澳门的邀请信都是我亲自带去的,我们非常希望这两个兄弟城市都能如期来重庆,和所有与会的市长们共同探讨大家关心的问题。

  ·新闻解读·

  渝澳交往大事记

  直辖后,重庆与澳门交往日益密切,两地间深情厚谊的重要载体之一便是渝澳大桥———1997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澳门天华集团董事长的何厚铧先生来渝考察,决定联合重庆的两家公司共同投资建设这座大桥。2002年1月11日,全长4413米、总投资约9亿元的渝澳大桥正式通车。

  1997年11月,何厚铧先生来渝进行访问,并促成澳门实业界与重庆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建材开发等项目的合作,何先生还捐资助学,为重庆市的光彩工程作出了贡献。随后,何厚铧数度来渝,全力推进渝澳两地的投资、经贸等方面的合作,并在重庆永川市设立了“何厚铧教育奖励基金”。

  1998年5月,澳门航空公司组织了包括新华社澳门分社、澳航董事会等单位负责人及澳门旅游界、新闻界在内的大型代表团一行60余人来渝,举行了重庆-澳门首航式。

  2000年,渝澳经济促进会成立,两地在经济、文化、科技和其他领域的交流进一步加强,双方高层互访也更加频繁。

  2002年1月11日,借澳门、重庆共同投资的渝澳大桥正式通车之机,澳门特首何厚铧率领的澳门经贸代表团一行138人,在渝同重庆的企业家亲密接触,叩启了澳门工商界进军西部开发的大门。

  2002年初,渝澳定期航班顺利开通。当年,澳门大学和重庆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两地高校由此开展了一系列文化和学术交流活动。

  2002年5月底,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保安司司长张国华率领的澳门警方代表团第一次到重庆进行正式访问,经过为期三天的交流、考察,渝澳警方就两地加强警务合作达成了共识。

  2003年12月,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澳门厂商联合会、国际葡语市场企业家商会与重庆市外经贸委签署了《关于进一步推进CEPA框架下渝澳经贸合作的协议》,推动了新形势下渝澳经济的发展。

  2004年10月,重庆市市长王鸿举率重庆经贸代表团访问澳门特别行政区。5天时间里,重庆在澳门举办专题介绍会四场,签约46个,总投资额近350亿人民币。

  亚太城市市长峰会项目

  为迎接亚太城市市长峰会,重庆早在几年前就从软环境、硬环境等方面开始做准备,重庆市政府共推出56个峰会重点项目和77个配套项目,总投资77亿多元。

  为保证亚太市长峰会的成功举办,重庆启动搁浅了多年的国际会展中心项目。据介绍,重庆国际会展中心建筑总面积为23万多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5亿元,展览中心和会议中心将在今年7月左右完工。展览中心共分三层展厅,内设豪华圆桌会议厅,150人的市长圆桌会议厅和贵宾厅所在的会议中心首层将是峰会期间的显贵之处。贵宾厅与封闭式专用车道和电梯相连,满足接待要员的安保要求。此外,国际会展中心的各个出入口都安装了先进的门禁系统,与会人员将根据各自身份得到权限不同的门卡。可容纳1000人的多功能厅将是峰会的主会场,每个座位都配备了同声传译设备。

  为给来宾们留下美好印象,重庆不仅将对机场大道进行整体大修,而且对来宾要走的主要大道的景观进行统一设计和建设。机场大道将全部铺设改良的沥青,总投资近1亿元。机场至回兴立交段建筑风格为现代风格,允许在分隔带路灯杆上设置简洁明快的小型公益广告牌,夜景灯饰突出重要景观绿地照明;回兴立交至童家院子立交段建筑高度控制在50米以内,工业建筑要整体开阔、舒展,体现鲜明的时代感与高科技特征,绿化以自然花卉、灌木、乔木为主,从路沿起形成由低至高多层次绿化,形成自然生态林地;童家院子立交至红旗河沟立交段将严格保护景观绿化带,尽量拓展绿化空间,加强和丰富沿街建筑立面与街景,重要节点布置适量超高层建筑,丰富天际轮廓线。

  渝中区将投资500万元,用鲜花扮靓区内干道重要节点。根据规划,解放碑、朝天门、大坪、临江门、上清寺等干道节点鲜花装饰将自成一体,用鲜花塑造出飞龙、古船、华表等不同的主题。主会场所在地的南岸区推出了十大工程:包括重庆美术馆、重庆植物园、兴澳海底世界、慈云老街、极地海洋世界、凉风垭森林公园、黄桷渡涉外旅游码头等。另外,还将建设国际网球中心、体育中心和赛车场完善体育设施布局;加快城市中心公园和道路绿化,创建多层次立体绿化空间;并以鲜花上街为大会营造喜庆氛围。

  为增加山城的人文内涵,峰会前,重庆市政府首次拨出2000多万元的资金,启动80个城雕项目。目前,多数项目都在紧张实施过程中。黄花园大桥桥头、余家湾立交、江南立交、奥体中心等重点节点及路段的雕塑,重庆市建委还专门进行了公开招标,并将设计方案进行了公示,向市民征集意见。

  为确保峰会期间交通畅通无阻,重庆市在年内将完成15个交通项目,以快速改善主城区的交通状况。重庆对主城区的交通整治将包括机场交通、轨道交通、城市交通、桥梁、轨道的建设和改造,确保宾客下榻地、会场、迎送宾客的主要道路以及游览、参观点之间道路的畅通。据悉,与峰会配套的交通项目一共有43个,今年内全面完工的15个项目分别是:渝黔高速公路二期、渝邻高速公路、轻轨二号线(一期)、学府大道、五桂路、李九路(巴南新干道)、南岸滨江路铜元局段、袁石路(重医附一院-科园六路)、石松路西段、盘龙大道、石新路一期(孙家岩-凤鸣山)、凤中路、天梨路(天星桥-梨树湾)、科园四路和谢陈路节点改造、新五路。

  三、移民和抢救库区文物

  ·新闻原声·

  《中国日报》记者:重庆承担了三峡库区85%以上的移民,重庆市政府在以前或者今后在帮助移民搬得出去,而且帮助他们在生活、工作上有哪些计划?第二个问题,重庆有关部门在抢救和保护库区文物方面工作进展状况如何?文物保护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重庆市市长王鸿举:三峡移民我们的总计划量是107万,到去年底已经移民81万。前些年比较多的精力主要放在动员移民,和为他们的新居所在新城市搞基础设施方面;现在,我们正在提高他们的就业率,繁荣这个地方的经济,使他们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关于文物保护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在重庆范围内国家已投入3.1亿人民币,用于文物的勘探、发掘、保护,所有的文物政府都持负责任的态度予以了及时的必须的抢救。我们市财政投入了6亿多资金,修了三峡博物馆,将所有抢救来的文物加以有效地研究、展示、保护,发挥它的作用。

  ·新闻解读·

  三峡移民大事记

  三峡工程移民从1993年正式实施,到2004年底重庆已移民81万,其中,向长江沿岸和东部迁移的有12万。

  1985-1992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进行搬迁安置试点。

  1995年10月30-31日,重庆市三峡工程移民工作会议举行。这是重庆接管原三峡工程四川库区移民任务后的第一次移民工作会议。

  1998年1月4-5日,重庆第一次移民工作会议召开,会上传达了国务院三峡工程移民暨对口支援工作会议精神,总结重庆库区五年来的移民工作经验,部署二期移民任务,落实1998年移民工作责任。

  2001年5月14日,重庆库区云阳县故陵镇221户1024名移民告别故园,东渡夔门,踏上远迁江苏如东县的路程。这是重庆库区当年4万多名跨省外迁移民中的首批。

  截至2003年2月20日,三峡重庆库区二期移民各项工作初验全面结束,8个区县全部通过重庆市政府组织的专家验收组验收。

  2003年6月1日,三峡水库开始蓄水。6月15日,三峡水库按计划蓄水至135米水位。三期移民工作全面启动,主要目标任务是:到2006年,完成移民补偿投资79.87亿元,规划动迁移民32.44万人,迁建工矿企业304户,复建各类房屋942万平方米。

  2003年6月28日,三峡重庆库区三期外迁移民工作正式启动,全年完成移民投资33亿元,搬迁安置移民11.38万人。

  三峡工程移民从1993年正式实施以来,到2003年9月底,已累计投入移民动态资金370.52亿元,搬迁安置移民80.6万人。经三峡移民工程稽查认定,二期移民已完成投资占包干总投资的72.6%,移民规划任务已完成69.8%,移民任务完成比例与移民投资完成比例基本匹配。

  2005年是三期移民工作的攻坚决胜年,重庆市要完成三峡工程坝前156米水位蓄水涉及的12万移民搬迁任务,预计复建房屋270万平方米,调整搬迁工矿企业130户。

  四、三大举措打造生态重庆

  ·新闻原声·

  《经济日报》记者:作为长江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重庆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保护长江水质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重庆市市长王鸿举:重庆市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直辖以来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纯粹政府投入已超过200亿。主要做了几方面工作:大规模绿化国土,到现在已增加绿化面积1200万亩,每年进入长江的泥沙将因此减少1100万吨;抓紧建设17座污水处理厂,建设13座大型、现代化、无公害的垃圾处理厂,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化处理达到了90%;第三是净空工程、碧水工程、青山工程。

  ·新闻解读·

  垃圾处理

  据重庆市环卫部门介绍,重庆主城区城镇人口已达615.76万人,日产城市生活垃圾约3017吨。长生桥、黑石子、同兴垃圾处理厂的兴建彻底改变了垃圾处理的历史。

  2003年6月,总投资4.8亿元的长生桥垃圾卫生填埋场建成,设计日处理能力1500吨,除北碚和渝北两路外,其他主城各区的垃圾都运往长生桥处理填埋。2004年底,黑石子垃圾填埋场建成,日处理垃圾能力1000吨,主要接纳江北、渝北和北部新区的生活垃圾。在垃圾填埋5年后,其自然产生的沼气能利用来进行发电,平均年发电量在540-810万千瓦时,能发电30年。重庆首座垃圾发电厂———同兴垃圾发电厂于今年2月1日进行调试,日吞垃圾1200吨,年处理城市垃圾36万吨,主要负责收集北碚、沙坪坝、高新区、大渡口等主城区的生活垃圾。

  污水处理

  重庆市环保局数据显示,2002年,重庆市城市污水排放量超过4亿吨,集中处理率仅为7.4%,大部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流向三峡库区。为确保三峡水环境安全,该市2001年至2005年期间将建设30个污水处理项目,总投资达98.2亿元。到2010年,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整体上要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库区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100多座污水处理厂将结束大量城市污水直排长江的历史。

  唐家沱污水处理厂总投资11.28亿元,今年1月实现试通水,日处理污水10万吨左右,主城区嘉陵江、长江北岸、江北城、溉澜溪、唐家沱4个区域的污水主要在该厂处理。鸡冠石污水处理厂将于本月底试运行,届时,渝中半岛、南岸的生活污水将截流到该厂进行处理。目前,主城区另外4个小型污水处理厂也在紧张建设中,这些污水处理厂完成后,主城区生活污水的95%将通过处理后再排入两江。

  据重庆市环保局副局长张勇介绍,在2001年-2010年的10年内,国家将投入近400亿元巨资防治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在库区新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保护、泥沙淤积等方面的监测和研究,建立一批陆上和水上自然保护区,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蓝天行动”

  从2000年开始,重庆先后实施了以“清洁能源”工程和“五管齐下”净空工程为主要措施的“蓝天行动”,决心将久违的蓝天白云请回来。

  2001月6月,主城区完成清洁能源工程。由此,主城区每年减少7.6万吨二氧化硫和3.5万吨烟尘等污染排放。同年12月开始,“五管齐下”净空工程启动,经过3年的努力,主城区共关闭1400余家采(碎)石场、15家小水泥厂;市政府列入搬迁计划的29家大气污染企业中的11家大气污染企业实施关迁改调;主城区累计建成CNG加气站33座,改造CNG车11834辆,1900余辆19座以下客运柴油车全部退出主城。由此,主城区每年可削减燃煤64.2万吨,削减二氧化硫3.5万吨,削减各类尘源4.75万吨,削减机动车撩拨污染物17万吨。

  2004年5月31日,一场以改善大气环境,保障市民健康为主题的“蓝天行动”在主城区全面铺开,重拳出击污染“大户”———建筑工地、道路施工扬尘。从当年7月份开始,市政部门开展千人百日大行动,167个尘污染控制不达标的不合格工地被列入重点督办名单,并在媒体上曝光,要求限期整改达标。与此同时,主城区易撒漏物质已基本实行密闭运输,目前已改造密闭运渣车3500辆。据悉,仅去年该市主城区空气质量满足II级的天数为240天,在11、12月份气象条件严重限制污染物扩散的情况下,空气质量达标的天数高于前年全年的238天。

  记者徐建喻奇树杨道彬罗暄摄影黄跃

  新闻背景

  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决定,将重庆设立为直辖市。重庆地处中国西南部,简称渝,位于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域内江河纵横、峰峦叠翠,是中国西南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和长江上游水陆交通枢纽。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一部分就在其境内。

  重庆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下辖15个区和4个县级市,以及21个县(自治县),是大城市与大农村的结合体,也是中国目前行政辖区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单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截至2003年底,全市总人口为3130万。

  重庆是一个综合型老工业城市,是中国摩托车、汽车、仪器仪表、精细化工、大型变压器、中成药等的重要生产基地,拥有亚洲最大的铝加工厂,摩托车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中国十大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之一。2003年,该市国内生产总值为2250亿元。

  重庆的历史沿革

  1891年,重庆成为中国内陆最早对外开埠的通商口岸。1940年,重庆成为抗战期间中国的“陪都”。1954年6月,中央决定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同时决定重庆等11个中央直辖市均改为省辖市,只保留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重庆并入四川省建制。1983年,重庆获准第一个推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及第一个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并被辟为外贸口岸。重庆市在全国率先试行了厂长负责制,资产经营责任制。1986年,中央批准重庆为全国5个金融体改试点城市之一。

  直辖以来五大变化

  A经济实力跃上台阶。200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281个参评城市中,重庆排名第12位,列西部城市第一。

  B交通建设提速发展。“八小时重庆”主干工程和“半小时主城”畅通工程先后建成,最边远区县到达市区的时间由过去的2天缩短到8小时,主城九区间的通达不超过半小时。

  C对外开放内外并重。直辖八年来,外贸累计出口86.5亿美元。2004年突破20亿美元,同比增长31.9%。累计利用外资达41亿美元,引进外资企业3600多家。《财富》杂志把重庆列为中国第四大投资热点。世界500强中的福特、ABB、拉法基、法国水务、家乐福、麦德隆等知名企业纷至沓来。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加强,2004年实际利用内资达86亿元,同比增长51.7%,增速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

  D商贸流通繁荣活跃。近年来,中央商务区、区县商圈、专业特色街和社区商业四个层次的商业不断发展,全市商业网点面积目前已达2600万平方米,人均0.84平方米。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3%。市场购销两旺,消费品零售总额比1996年增长109.7%。住房、汽车、通信、教育和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E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初中升入高中段教育的比率达80.7%,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居全国前列。重庆奥体中心、三峡博物馆等公益设施顺利建成,国际会展中心、重庆大剧院、科技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等十大文化建设项目先后启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8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有63万实现了再就业,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12%。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